《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发布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研究方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14
  •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依托节能减阻添加剂教育部工程中心、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12月批准建设。

    研究方向

    中心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应用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

    中心设立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纳米润滑材料、能源与环境催化以及有机功能材料等四个研究室和一个产业化中试基地。

    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研究室

    主要致力于纳米材料的制备化学研究,期望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具有特种功能的纳米材料并开展其性能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

    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材料

    吸波材料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SiO2基纳米生物材料

    复合纳米抗菌材料

    仿生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

    少层石墨烯宏量制备

    锂离子电池材料宏量制备

    纳米润滑材料研究室

    主要开展新型节能减摩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环境友好纳米添加剂

    可分散性纳米微粒制备

    纳米微粒润滑添加剂摩擦学

    水基金属加工液添加剂

    润滑材料组分、结构与性能演变规律

    ★纳米复合薄膜

    分子有序超薄膜及其摩擦学

    有机、无机复合减摩抗磨涂层

    仿生结构表面构建及性能调控

    ★纳米复合钻井液

    能源与环境催化研究室

    长期致力于纳米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光催化分解水、CO2光还原、有机污染物消除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半导体光催化

    缺陷态TiO2

    硫属化合物

    有机聚合物

    理论计算

    ★稠油降粘

    稠油催化改质

    稠油乳化降粘

    ★生物电化学

    双极电化学

    电化学酶促合成

    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 螺烯化学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设计与合成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手性

    手性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光电特性

    类螺烯结构的设计与构筑

    ★ 有机功能材料

    基于并三噻吩的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OFET)

    基于二噻吩并噻咯的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OSC)

    基于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自组装行为与纳微特性

    基于环状四联噻吩的树枝状化合物的合成与物性

    ★ 有机光化学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光化学合成

    稠合噻吩的敏化与光物理

    荧光化学传感器

    中试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纳米材料制备化学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低品油气资源开采纳米材料

    纳米杂化阻燃剂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

    节能减阻添加剂

    ★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

    传质与梯度控制合成

    纳米材料的纯化与分离

    干燥、捕集与造粒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随着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工作的不断深化,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逐步形成了以公司为工程技术开发核心,以国家工程中心为应用基础研究平台,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公共服务平台,以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孵化企业培育基地,以纳米材料产业园为规模化企业产业化基地的全链式协同创新运营模式。

    抢滩纳米材料前沿,实现“芯”突破

    此前,500nm以下规格的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基本依赖进口,是我国高端电子封装制造的“卡脖子”材料,破解这一难题,对我国芯片产业链实现国产化,确保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而解决这一尴尬局面的,正是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中心,建成了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小试、中试和工程验证试验平台及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实验平台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孵化基地。

    针对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的需求,中心采用液相法制备粒径可控的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实现二氧化硅在微/纳米尺寸下的可控制备。

    “项目通过原料纯化、反应条件调控和核心设备的研制,已实现20、50、100纳米的产业化,解决了我国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中心总工程师张治军介绍,电子级球形SiO2实现进口替代,为芯片产业链的国产化战略实施提供基础原材料,确保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

    科技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并最终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服务于产业链升级。目前,研发团队正在思考,如何把纳米材料作为核心,上面延伸到原料,下至终极用户,完善产业链,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相关报告
  • 《纳米材料的种类与制备》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5-11-20
    • 由斯坦福大学环境健康与安全系给出的纳米材料的定义是“纳米材料是指具有最小的外部尺寸的材料,其尺度范围为1~100纳米之间”。然而,通过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我们得知,在科学界对纳米材料的定义是不一致的。此外,纳米材料有两种基本类型——天然的和人造的。人造纳米材料包括四大家族——碳基,金属基,树状聚合物以及复合材料。包括食品和制造业和生物医学和药理学在内的很多行业都从这些材料中获得了很大的益处,但是很少有行业用所用材料来命名的。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纳米棒材料组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17-12-07
    •   微纳加工方法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微纳加工领域的主流技术,但其由于受到物理极限的制约,一般加工分辨率在几十纳米量级上。后者则可在更小的尺度(包括分子尺度)上实现加工,被认为是一种突破物理限制的有效途径。然而,“自下而上”的组装方法由于科学认知和实验技术的不足,导致其在低缺陷、大面积、组装过程、组装结构等四个方面存在持续的挑战。相对而言,组装结构面临的障碍最大。这其中,一个最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组装对称性的可调控。组装对称性可调控对于组装结构多样性和组装体功能的丰富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由于形状互补性,组装结构对称性受到组装单元的形貌限制,四方单元易于形成四方密排结构,而球型则形成六方密排对称结构。由于在组装动力学过程中组装单元间的复杂力平衡和热力学最小原理的要求,打破形状依赖的组装结构对称性似乎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中心刘前课题组与吴晓春课题组、邓珂课题组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Ivan I. Smalyukh课题组合作,通过引入一种新概念的主导控制力,首次实现了纳米金棒的四方对称性组装,一举突破了一直以来八面体金棒只能是形状依赖的六方对称结构的实验结果。这一结果也在八面体银和钯纳米棒上得到了实现,展示了这种方法的普适性。多尺度模拟计算进一步揭示这种控制力主导了非形状依赖的组装过程,并很好的解释了四方对称比六方对称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这种方法开辟了一条打破形状依赖组装对称性的新途径,为组装结构的多样性和纳米材料组装结构的可设计、可控提供了了有力工具,将为推动纳米组装技术的进步提供助力。   该工作是刘前课题组前期研究(Nanoscale, 2014, 6, 3064;Langmuir 2013, 29, 6232;Chem. Commun., 2012, 48, 2128; Langmuir 2011, 27, 11394)的进一步拓展,已于 11月10 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10, 13743)。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111-4。该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国家基金委和欧盟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