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用气泡模板衍生法制备石墨烯多孔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5
  • 石墨烯多孔材料可兼具石墨烯优良的本征性质和多孔材料特殊的结构特性,具有密度低、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亲油疏水、电导率高等性能,在吸附、阻尼减震、隔音阻热、超级电容和应变传感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通过溶液自组装方法制备的多孔材料通常由杂乱排列的石墨烯层片组成,与层片规则排列的结构相比,限制了结构的有效控制和性能调控。模板衍生法可诱导层片的规则组装,然而,硬模板的去除需要用到有毒溶剂,且耗时较长。目前的研究中所用的软模板法多为有机溶剂,有毒且稳定乳液体系的构建较难。因此,开发一种新的软模板界面自组装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另外,不同维度的石墨烯多孔材料聚焦于不同的应用领域。目前,尚缺乏一种通用的方法调控多维度石墨烯多孔材料的微观结构。   

      最近,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宏伟教授团队和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何利民研究员合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在气-液界面组装制备石墨烯多孔材料的通用方法,该文也入选了该期的内封底。利用表面活性剂泡沫团聚体为模板,控制氧化石墨烯和气泡混合液的稳定,冷冻干燥进行结构固定,后续高温处理可同时还原氧化石墨烯和去除表面活性剂,得到三维石墨烯海绵。另外,将泡沫团聚体与刮涂制膜相结合,可制备大面积独立自支撑的二维石墨烯多孔膜。多孔材料的结构由直径为200~500 mm的有序球形大孔和孔间杂乱排列的小孔组成,可通过多渠道对结构进行有效调控。石墨烯海绵具有亲油疏水的特性,对所探测的油类及有机溶剂的吸附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在污水处理、水油分离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将三维和二维的石墨烯多孔材料和弹性聚合物进行复合,可分别作为压缩应变传感器和拉伸应变传感器的敏感材料,集成于可穿戴设备,用于人体运动探测。该气泡衍生模板法有望拓展应用于其他纳米材料宏观功能体的自组装。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张儒静博士(清华大学2017届博士毕业生),相关文章在线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DOI: 10.1002/adfm.201705879)上。

相关报告
  • 《石墨烯和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前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27
    • 多孔材料(PMs)具有可调的孔隙率、高比表面积(SSA)等优异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因而在储能、催化、气体吸附和分离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其极高的表面积与质量或体积之比使得在表面和内部多孔空间中都可以与各种有机或无机物质发生紧密的相互作用。石墨烯是一种典型的sp 2 杂化碳二维(2D)薄片,具有高SSA、高杨氏模量、高固有电子迁移率等优异化学和物理性能。其中,氧化石墨烯(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是两种典型的含有氧化基团和缺陷的单层石墨烯衍生物。此外,它们可以通过sp、sp 2 和sp 3 杂化轨道与许多不同的原子键合,从而生产出可有效结合PMs和石墨烯优点的多孔石墨烯(PG)。目前,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两种独特的材料,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而多孔石墨烯材料(PGMs)结合了多孔材料和石墨烯的优点。因此,对石墨烯和PGMs进行总结显得非常有必要! 成果简介 基于此, 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的成会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吴忠帅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 联合总结报道了石墨烯和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前景。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功能化石墨烯和GO的化学性质和处理方法,并介绍了构建多孔的典型步骤(面内孔、2D层状孔和3D互连孔组件等)。其次,总结了自组装以及定制PGMs的机制以突出显示精确控制孔的形态和孔径的意义。由于PGMs具有独特的孔结构、不同的形态和优异的性能,因此它们在能量存储、电催化和分子分离等各种应用中用作关键成分。最后,讨论了从了解化学自组装到特定应用中与PGMs相关的挑战,并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挑战的方案。总之,这为了解PGMs的化学性质和未来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深刻见解。研究成果以题为 “The Chemistr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and Porous Graphene Materials” 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 Adv. Funct. Mater. 上。
  • 《兰州化物所在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01
    • 多孔石墨烯作为一种重要的石墨烯衍生物,不仅具有石墨烯本身的优异性质,而且相比完美晶格的石墨烯表面,孔的引入可以产生许多独特的性质,比如:开放的能带间隙、较大的实际比表面积、坚韧的机械强度、优异的传质能力等,进而使其在能源、催化、环境、微纳分析及传感等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多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从宏观角度来讲可分为自上而下法——电子束或离子束轰击、化学刻蚀等,和自下而上法——从单体直接化学合成等。然而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昂贵的设备、苛刻的反应条件以及较长的反应时间。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邱洪灯带领的手性分离与微纳分析课题组率先利用水滑层不完全覆盖氧化石墨烯部分燃烧策略,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低成本制备多孔石墨烯的新方法(图1)。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盐模板的含量可以实现多孔石墨烯孔径的精确调控。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真空抽滤法制备出多孔石墨烯分离膜,实现了钠、钾离子的高选择性分离。相关结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8,28:1805026。 近期,研究人员将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多孔石墨烯固载到多孔硅胶表面,成功制备出多孔石墨烯修饰的液相色谱固定相,并对其亲水色谱性能进行了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8,DOI: org/10.1016/j.cclet.2018.10.040。另外,研究人员还将该多孔石墨烯修饰到不锈钢纤维基底,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孔石墨烯的直接浸渍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新方法,实现了环境水样中多环芳烃(PAHs)的检测。相关结果发表在Analytical Methods,2019,11:213-218。 基于以上原理,研究人员制备出磁性的多孔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类氧化物酶性质,可在碱性条件下将硫胺素(TH)氧化为脱氢硫胺素(TC),基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该氧化过程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一种选择性荧光检测GSH的新方法,并将其用于PC12细胞裂解液中GSH的含量分析,同时考察了不同药物作用下PC12细胞裂解液中GSH的含量变化。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2019,DOI: 10.1021/acs.analchem.8b04779。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采用该方法制备出多孔石墨烯/氧化亚铜复合材料以及单纯的氧化亚铜纳米立方体。研究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显著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够催化双氧水氧化鲁米诺产生强烈的化学发光。但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存在的情况下,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会受到明显的抑制。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构建了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NADH的化学发光传感新策略(图2)。该策略可用于人血清和A549细胞裂解液中NADH的定量检测,且实验结果与电流传感器和液相色谱结果完全吻合。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2019,DOI: org/10.1016/j.snb.2019.03.106。 此外,研究人员还制备了多孔石墨烯/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和单一氧化锌纳米颗粒,并对该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染料方面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9,DOI: org/10.1016/j.envpol.2019.03.071。 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兰州化物所“一三五”战略规划重点培育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