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专题》

相关报告
  • 《湿地保护,少点人为设计多点天然野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21
    • 4月20日-26日为江苏爱鸟周,主题是“爱鸟新时代,共建好生态”。在六合龙袍沿江湿地,南报融媒体记者拍下一画面:震旦鸦雀正在芦苇荡中寻找虫子。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其生活空间仅限于芦苇荡。 经普查统计,南京地区已有243种鸟,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鸟类126种,震旦鸦雀是其中之一。湿地保护好不好,鸟类最有发言权。震旦鸦雀连续几年在南京被发现及鸟类数量越来越多都表明:南京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生物多样性富集之地,发挥着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湿地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独特复杂的生态系统。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中,湿地保护和修复也是重头戏。但在保护和修复湿地中有种偏向特别值得注意,即过分强调景观的艺术性,忽视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导致“建设性破坏”。故而专家连连呼吁:湿地保护“既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要从“景观优先”转为“生态优先”。震旦鸦雀恋上南京,鸟类在南京越来越多,则最直观地证明:南京在湿地保护和恢复方面不仅“真抓实干”,而且做到了“既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 前几天本报有消息说:去年,南京修复湿地约3700亩,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8.3%,从全省第六跃居第一。今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还将再增0.2个百分点。先前市领导在专题调研中则要求:湿地保护要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长江南京段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宝贵空间。换句话说就是:“既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堪称是个典范:草木繁盛,鸟类栖息,生机勃勃,野趣盎然。方向对不怕到不了岸。理念对头,干到实处,湿地保护和修复必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美丽和惊喜。 湿地保护中有个观念也值得推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建设!即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落实“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严格限定人工设施功能用途,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高度体量,最大限度提升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南京实践则告诉我们,有新理念引领,按正确政绩观做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就能够处理好“建”与“不建”关系,做到“景观设计”与“野花野草”兼顾,为长江南京段留下一个“江中绿宝石”和“生态大宝库”。 “长江流域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依旧是长江生态危机之一,湿地保护和修复任重道远且困难重重。但有条铁律也是不变的:沿着正确方向持之以恒去做,再难也挡不住生态保护前进的步伐。
  • 《江西省林业局组织开展江西省2020年湿地保护专项行动》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20
    • 3月12日,江西省林业局印发《江西省2020年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全省2020年湿地保护专项行动。   此次专项行动时间为2020年3月至12月,通过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破坏湿地行为的预防和整治力度,确保到2020年底,全省湿地面积不低于91.01万公顷,湿地保护管理机制进一步成熟,各市、县(区)湿地面积不低于《江西省林业厅关于划定湿地面积保有量红线的通知》确定的保有量。   《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和江西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擅自改变湿地性质、破坏湿地生态环境、非法利用湿地资源、破坏湿地保护监测设施及场地、违反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管理规定等5类问题纳入专项整治范围;明确了涉湿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标准化流程,主要包括问题认定、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评估、行政处罚、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追偿、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生态修复、问题销号等环节;为压实问题整改和监督责任,把所有新发现的问题统一纳入清单,按月督办。   同时,《实施方案》还要求在2020年6月底前对2019年度涉湿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