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少点人为设计多点天然野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4-21
  • 4月20日-26日为江苏爱鸟周,主题是“爱鸟新时代,共建好生态”。在六合龙袍沿江湿地,南报融媒体记者拍下一画面:震旦鸦雀正在芦苇荡中寻找虫子。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其生活空间仅限于芦苇荡。 经普查统计,南京地区已有243种鸟,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鸟类126种,震旦鸦雀是其中之一。湿地保护好不好,鸟类最有发言权。震旦鸦雀连续几年在南京被发现及鸟类数量越来越多都表明:南京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生物多样性富集之地,发挥着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湿地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独特复杂的生态系统。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中,湿地保护和修复也是重头戏。但在保护和修复湿地中有种偏向特别值得注意,即过分强调景观的艺术性,忽视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导致“建设性破坏”。故而专家连连呼吁:湿地保护“既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要从“景观优先”转为“生态优先”。震旦鸦雀恋上南京,鸟类在南京越来越多,则最直观地证明:南京在湿地保护和恢复方面不仅“真抓实干”,而且做到了“既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 前几天本报有消息说:去年,南京修复湿地约3700亩,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8.3%,从全省第六跃居第一。今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还将再增0.2个百分点。先前市领导在专题调研中则要求:湿地保护要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长江南京段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宝贵空间。换句话说就是:“既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堪称是个典范:草木繁盛,鸟类栖息,生机勃勃,野趣盎然。方向对不怕到不了岸。理念对头,干到实处,湿地保护和修复必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美丽和惊喜。 湿地保护中有个观念也值得推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建设!即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落实“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严格限定人工设施功能用途,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高度体量,最大限度提升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南京实践则告诉我们,有新理念引领,按正确政绩观做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就能够处理好“建”与“不建”关系,做到“景观设计”与“野花野草”兼顾,为长江南京段留下一个“江中绿宝石”和“生态大宝库”。 “长江流域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依旧是长江生态危机之一,湿地保护和修复任重道远且困难重重。但有条铁律也是不变的:沿着正确方向持之以恒去做,再难也挡不住生态保护前进的步伐。

相关报告
  • 《湿地保护专题》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7-09-17
    • 这是有关上海湿地利用和保护的专题研讨会的资料和论文集。
  • 《保护利用湿地 释放生态红利》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21
    •  目前,全国共有湿地面积5360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湿地公园遍布31个省(区、市)   2.3亿人次   截至去年底,全国湿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超2.3亿人次,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30多亿元   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烟雨朦胧、水草丰美的杭州西溪湿地,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作为一种创新的湿地保护形式,从2005年开始试点建设,经过15年的发展,现已遍布31个省(区、市),各级湿地公园达1693个,对完善我国湿地保护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公园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之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形容为“地球之肾”。   据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在生态区位重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湿地,通过划建自然保护区的方式予以保护。本世纪初开始,对于城市及其周边人类活动频繁、不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通过划建国家湿地公园等创新方式予以保护。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提出对不具备条件划建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各种类型湿地公园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   2004年底,杭州市率先提出要创建西溪湿地公园。2005年2月,原国家林业局在组织专家评估后,批准西溪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5年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找到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探索了一条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之路。   春日里的西溪湿地,水光潋滟,河汊纵横,林木苍翠,野趣横生,让游客们流连忘返。这个曾经污水横流、杭州人“绕着走”的地方,如今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杭州一张亮闪闪的城市金名片。   这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来之不易。杭州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搬迁1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000多户居民,减轻生态压力。统筹考虑西溪湿地的水质、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科学配水、生物治理“四管齐下”,改善湿地水环境,修复湿地自然生态。目前,西溪七成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各类湿地,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核心区域达到Ⅱ类。   通过长期科学修复和精心保护,西溪的生物多样性也显著增加。这里现有维管束植物696种,比2005年开园前增加了475种;昆虫867种,增加了390种;鸟类181种,增加了112种。这里有东方白鹳和白尾海雕两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   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杭州开发西溪旅游产业和文创产业,打造花朝节、探梅节、龙舟节、火柿节、听芦节五大节庆活动。湿地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超过3亿元,直接创造了1500个就业岗位。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在西溪考察后,国际湿地公约前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赞叹道。   建立湿地公园,完善保护体系   湖面碧波荡漾,水鸟飞翔,岸边绿树环绕,百花争艳,湖南省津市毛里湖春意盎然。毛里湖是湖南仅次于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淡水湖,一度围栏养殖、网箱精养盛行,大量生活污水排入,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水质跌落到劣Ⅴ类。“以前一年四季都有绿藻,农民家的牛都不下湖。现在水质全面稳定在Ⅲ类,局部达到了Ⅱ类,十来年没有出现的野生银鱼越来越多,今年1月份监测的鸟类数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彭敏说。   近年来,津市大力治理毛里湖,保护生态,改善水质,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变成周边几万名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湖边,中南村村民肖年春办起农家乐,吃上了“生态饭”。“我们的拿手菜是矿泉水煮毛里湖麻鲢,吃起来很鲜美。以后湖水再好些,直接用湖水煮湖鱼,味道会更好!”她乐呵呵地说。   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各地湿地公园迅速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湿地公园1693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达899个,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   我国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完善了全国湿地保护体系,抢救性保护修复了一大批湿地。从2005年开始试点建设以来,我国建成的国家、省、市、县多级湿地公园,已成为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恢复退化湿地的主要抓手。目前,全国共有湿地面积5360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   湿地公园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欢迎。在江苏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原来坑塘遍布、杂草丛生的采煤塌陷区,修复成为碧水长流、草长莺飞的大美湿地。在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曾经臭水横流的废弃果园等被建设为生态优美的绿色空间,面积达1100公顷,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在四川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高原湖泊湿地犹如一条玉带环绕在邛海周围,涵养着西昌人民的母亲湖,是人们休闲、健身、康养的好去处。   鸟类是一些地方环境优劣的“生态试纸”,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湿地公园,成为鸟儿的天堂。从2015年到2019年,江苏苏州15个湿地公园内,鸟的种类增加了46%,种群数量增加了将近一倍。北京野鸭湖从2006年开始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到今年,鸟类由233种增加到347种,每年十几万只迁徙的鸟类在这里停歇觅食,野鸭湖成为国际鸟类迁徙东亚—澳大利亚路线的重要中转驿站。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增鸟类的观察记录,许多都发生在湿地公园内。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包括当地多年未有记录的物种,如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紫水鸡、红头潜鸭、钳嘴鹳、卷羽鹈鹕等,在很多湿地公园中被发现。部分在当地原属候鸟的物种,现在成了湿地公园内“安家落户”的留鸟。   促进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   “过去餐馆的卖点是粗粮、野菜,现在的卖点就是湿地公园的风景。湿地公园越建越漂亮,我们的日子越来越舒服!”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黑土洼村村民代富强说。代富强家经营着一个名为“渔民人家”的餐馆,随着湿地公园知名度越来越高,来吃饭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旁的官厅水库2014年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以来,这一带的农家乐生意红火。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集保护湿地、改善生态、休闲观光、科普宣教等功能为一体,规划总投资50亿元、总面积13540公顷,是目前京津冀地区规划面积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京张高铁去年年底开通,从北京到怀来只要29分钟,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京津冀居民的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不仅使得生态环境大变样,而且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怀来县常务副县长王永说,“生态环境好了,招商引资也有了更多吸引力,现在找上门来洽谈、希望落户怀来的企业很多。”   “与自然保护区相比,大多数湿地公园起始阶段的生态质量都较差,所处地域人口相对密集,长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因此,秉承湿地公约历来倡导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湿地公园主体功能定位一直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合理利用’的发展目标,通过各级政府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参与,很多湿地公园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司长吴志民说。   湿地公园通过合理利用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效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扶贫开发作出了贡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湿地公园的资金投入累计达1174亿元,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3亿人次,自身经营收入达66亿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30多亿元,直接帮扶贫困人口9996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溪湿地考察时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湿地公园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吴志民表示,“湿地公园是一种创新的湿地保护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了对湿地公园主体功能定位认识存在偏差、保护和利用平衡点把握不准确、促进地方绿色发展的潜力释放不充分等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强化监督管理、完善制度规范、注重示范引领、加强能力建设,持续强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力度,努力探索合理利用途径,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