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座国内领先“油气电氢服”一体化综合能源港投入运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29
  • 据recharge news网站报道,包括微软和石油巨头沙特阿美在内的投资者支持了一家加州初创公司,该初创公司希望通过将多余的可再生能源储存在过热砖块中来帮助行业减少排放。

    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Rondo Energy公司宣布已经筹集了6000万美元的新融资,计划加快其Rondo Heat储能系统在全球的推出。

    Rondo吸引了重量级投资者,包括微软的气候创新基金、Aramco Ventures和英澳跨国矿业集团力拓——后两者也已加入其咨询委员会。美国风险投资家John Doerr也支持了该公司。

    Rondo系统使用电动加热元件,类似烤面包机或烤箱中的加热元件,将数千吨砖块加热到1500°C的温度。Rondo说,砖块可每天保持热量,能量损失不到1%。当需要热量时,空气通过砖堆向上流动,并过热到1000°C以上,然后作为过热空气或蒸汽输送到终点。

    Rondo表示,其系统旨在投入现有设施或为新建筑提供热力,并为脱碳和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了快速、低成本的途径。砖块可以同时“充电”和输送热量。其他的优势包括关键材料的丰富性以及没有移动部件或易燃材料,具有安全性。该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为50年。

    Rondo计划将其储热系统应用于各种工业流程,从生产钢铁到婴儿食品,应有尽有。Rondo表示,其技术可以将廉价但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化为“行业所需的连续、高温清洁热,并低于其他技术成本,为工业脱碳打开大门。”

    今年早些时候,Rondo与暹罗水泥集团合作,将该系统生产能力扩大到每年90吉瓦时。Rondo说,这将“比全球目前任何电池制造设施都要大”。大规模生产已经在进行中,在线产能为每年2.4吉瓦时。

    其他类型的热电池在开发中,包括挪威一家初创公司开创的热电池,该电池将热量泵入类似混凝土的材料中。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6836.shtml
相关报告
  • 《国内首个兼具氢能利用的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正式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02
    • 据中国能建消息,6月27日,由中国能建广东院勘察设计,广东火电承建的国内首个兼具氢能利用的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综合能源站项目正式投产。 该项目位于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内由广东粤电大亚湾综合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国内首个H级燃气掺氢发电机组项目本期建设2套665兆瓦(H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着力打造国内首个兼具氢能利用的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 项目全面建成后,年发电量约50亿千瓦时,供热量1112万吉焦,将有力提升惠州市电力支撑能力,满足大亚湾石化区西部的热负荷需求同时消纳周边重大项目产生的可燃含氢尾气,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探索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能源供应新模式,对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据介绍,大型H级燃机掺氢技术应用项目在国内首次采用掺氢9HA.01型燃气轮机组,通过应用一系列技术优化,实现供热情况下全厂热效率超过70.51%,具备向周边企业供应各种等级蒸汽的能力,并消纳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氢尾气,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据估算,相比于以纯天然气为燃料的机组,两台9HA.01机组每年以掺氢10%的燃料满负荷运行,最多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8万吨,在节能减排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 《氢能要向氨方向转!一体化将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全球已进入“氨=氢2.0”时代,氢能产业要准备向氨方向发展。 氢能源拥有诸多优点,但难以储存和运输,成本高昂。氢是元素周期表上最轻的元素,很容易泄露,对储存容器要求高,并且氢气非常活泼,与空气混合后很容易发生燃烧和爆炸。如果远距离运输氢,需要将其液化,在常压状态下,需要将其温度降低到-235摄氏度以下,能耗较高。如果以管道运输,则需要克服纯氢以及掺氢的气体给管道带来的安全隐患,攻克氢气管道的材料难题。 在氢能源高昂的成本下,氨气走入人们视野,氨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组成,是天然的储氢介质;常压状态下,温度降低到-33摄氏度,就能够液化,便于安全运输。目前全球八成以上的氨用于生产化肥,并且氨有完备的贸易和运输体系。理论上,可以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氢,再将氢转换为氨,运输到目的地。 据国际能源署预计,2040年,全球“绿氢和蓝氢”需求将达7500万吨,然而氢气储运难和安全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研究发现,氨作为高效储氢介质,具有高能量密度、易液化储运、安全性高和无碳排放等优势。 此外,专家指出,目前氢能源汽车存在明显的长尾效应。人类所使用的无碳燃料不仅有氢,还有其他燃料。氨氢融合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可能将会是绝佳解决方案。全球氨能源非常丰富,特别是,我国是全球氨生产大国,全世界每年生产大概2亿吨左右,我国的产能大约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 而担任过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的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也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看好氢氨一体化的发展,他说,因氨转换氢气成本低廉、氨气供应充足等优势,液氨或将成为媲美液氢的新兴储运方式。多样化的绿色能源使用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在氢能战略大前提下,整个氢能行业要利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优势,对包括氨在内的氢基化合物提供更多的测试机会,得出科学的结论,进行大面积推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寻找多样的路径与技术。 中日韩氨能实践 中国: 9月23日,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与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安徽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在皖能铜陵发电公司揭牌成立,氨能利用发电项目同步启动。 在铜陵启动的“氨能利用发电”项目,计划在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皖能铜陵发电有限公司300MW机组进行掺氨1%实验,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掺氨比例,并探索打造“矿坑水面光伏-绿氢-绿氨-临近火电厂掺氨发电”的完整绿色产业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此次揭牌的“安徽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由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本着互利共赢、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合作成立,将重点针对可再生能源、氢能、氨能、储能、电力等领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以及有关技术、装备的联合研发。 12月10日,福州大学举行了绿色能源重大产业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国内首家“氨-氢”绿色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创立,该校江莉龙研发团队率先实现了新型的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的产业化,探索了以氨为氢能载体的颠覆传统高压储氢方式,为发展“氨-氢”绿色能源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我国氨工业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2018年,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三聚环保公司等开发出世界首套以煤为原料的低碳安全高效“铁钌接力催化”合成氨成套新技术,实现在年产20万吨合成氨装置上工业应用,打破了国外近30年的技术垄断。 在此基础上,该中心进行“氨-氢”绿色能源重大技术攻关,创制出使氨高效分解的新型低温催化剂,使传统高温“氨分解制氢”的温度大幅下降,并设计开发出氨低温制氢加氢站装置和新型“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攻克了“氨-氢”能源循环的关键技术瓶颈,有望发展一条契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的“清洁高效合成氨—安全低成本储运氨—无碳产氢用氢”的全链条特色氢能经济路线,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条崭新的解决方案。 12月13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氨能在煤炭运输产业技术研讨会,国家能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吉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主任李全生主持会议。 会议邀请澳大利亚福特斯卡金属集团、英美资源集团介绍了氢能氨能在矿卡等重型机械方面研发及应用经验,总结了国家能源集团当前氢能氨能发展情况,要求充分认识氢能、氨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做好应用场景开发和技术研发布局。 截至12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航运公司煤炭运量突破2亿吨,其中海运量1.6亿吨,约占国内北方五港下水煤运量的22.5%,持续稳居国内沿海散货运输量第一。国家能源集团航运公司目前自有船舶59艘,331万载重吨,控制运力约600万载重吨。今年以来,航运公司克服疫情、台风等不利因素,依托集团一体化战略,不断完善与各电厂、煤炭经营分公司、港口的合作机制,以专业运输服务推动营运模式创新。在保供需求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国家能源集团航运公司针对自有运力不足的局面,通过多种灵活的租船方式,增加船舶租入量,截至15日13时30分,货运量突破2亿吨,其中外部租入1794艘次船舶,租船货运量12589.32万吨,同比增加4090.49万吨,增幅48.1%,有效保障了燃煤电厂机组发电用煤安全。 日本: 在此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原本将氢能作为“王牌”的日本政府,正引入氨能,希望将发电厂和船舶的燃料替换成氨,凭借燃烧技术突破,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日本政府发布第六版能源战略计划,首次引入氨能,其中提出,到2030年,利用氢和氨所生产出的电能将占日本能源消耗的1%。 韩国: 此外,在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12月7日主持召开的第二次氢气和氨气发电推进会议上,韩政府宣布将2022年作为氢气氨气发电元年,并制定发展计划和路线图,力求打造全球第一大氢气和氨气发电国。会议宣布,政府明年共将投入400亿韩元用于有关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并于2023年前制定“氢气和氨气发电指南”,推广有关技术在LNG发电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