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要向氨方向转!一体化将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全球已进入“氨=氢2.0”时代,氢能产业要准备向氨方向发展。

    氢能源拥有诸多优点,但难以储存和运输,成本高昂。氢是元素周期表上最轻的元素,很容易泄露,对储存容器要求高,并且氢气非常活泼,与空气混合后很容易发生燃烧和爆炸。如果远距离运输氢,需要将其液化,在常压状态下,需要将其温度降低到-235摄氏度以下,能耗较高。如果以管道运输,则需要克服纯氢以及掺氢的气体给管道带来的安全隐患,攻克氢气管道的材料难题。

    在氢能源高昂的成本下,氨气走入人们视野,氨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组成,是天然的储氢介质;常压状态下,温度降低到-33摄氏度,就能够液化,便于安全运输。目前全球八成以上的氨用于生产化肥,并且氨有完备的贸易和运输体系。理论上,可以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氢,再将氢转换为氨,运输到目的地。

    据国际能源署预计,2040年,全球“绿氢和蓝氢”需求将达7500万吨,然而氢气储运难和安全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研究发现,氨作为高效储氢介质,具有高能量密度、易液化储运、安全性高和无碳排放等优势。

    此外,专家指出,目前氢能源汽车存在明显的长尾效应。人类所使用的无碳燃料不仅有氢,还有其他燃料。氨氢融合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可能将会是绝佳解决方案。全球氨能源非常丰富,特别是,我国是全球氨生产大国,全世界每年生产大概2亿吨左右,我国的产能大约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

    而担任过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的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也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看好氢氨一体化的发展,他说,因氨转换氢气成本低廉、氨气供应充足等优势,液氨或将成为媲美液氢的新兴储运方式。多样化的绿色能源使用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在氢能战略大前提下,整个氢能行业要利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优势,对包括氨在内的氢基化合物提供更多的测试机会,得出科学的结论,进行大面积推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寻找多样的路径与技术。

    中日韩氨能实践

    中国:

    9月23日,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与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安徽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在皖能铜陵发电公司揭牌成立,氨能利用发电项目同步启动。

    在铜陵启动的“氨能利用发电”项目,计划在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皖能铜陵发电有限公司300MW机组进行掺氨1%实验,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掺氨比例,并探索打造“矿坑水面光伏-绿氢-绿氨-临近火电厂掺氨发电”的完整绿色产业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此次揭牌的“安徽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由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本着互利共赢、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合作成立,将重点针对可再生能源、氢能、氨能、储能、电力等领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以及有关技术、装备的联合研发。

    12月10日,福州大学举行了绿色能源重大产业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国内首家“氨-氢”绿色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创立,该校江莉龙研发团队率先实现了新型的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的产业化,探索了以氨为氢能载体的颠覆传统高压储氢方式,为发展“氨-氢”绿色能源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我国氨工业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2018年,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三聚环保公司等开发出世界首套以煤为原料的低碳安全高效“铁钌接力催化”合成氨成套新技术,实现在年产20万吨合成氨装置上工业应用,打破了国外近30年的技术垄断。

    在此基础上,该中心进行“氨-氢”绿色能源重大技术攻关,创制出使氨高效分解的新型低温催化剂,使传统高温“氨分解制氢”的温度大幅下降,并设计开发出氨低温制氢加氢站装置和新型“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攻克了“氨-氢”能源循环的关键技术瓶颈,有望发展一条契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的“清洁高效合成氨—安全低成本储运氨—无碳产氢用氢”的全链条特色氢能经济路线,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条崭新的解决方案。

    12月13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氨能在煤炭运输产业技术研讨会,国家能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吉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主任李全生主持会议。

    会议邀请澳大利亚福特斯卡金属集团、英美资源集团介绍了氢能氨能在矿卡等重型机械方面研发及应用经验,总结了国家能源集团当前氢能氨能发展情况,要求充分认识氢能、氨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做好应用场景开发和技术研发布局。

    截至12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航运公司煤炭运量突破2亿吨,其中海运量1.6亿吨,约占国内北方五港下水煤运量的22.5%,持续稳居国内沿海散货运输量第一。国家能源集团航运公司目前自有船舶59艘,331万载重吨,控制运力约600万载重吨。今年以来,航运公司克服疫情、台风等不利因素,依托集团一体化战略,不断完善与各电厂、煤炭经营分公司、港口的合作机制,以专业运输服务推动营运模式创新。在保供需求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国家能源集团航运公司针对自有运力不足的局面,通过多种灵活的租船方式,增加船舶租入量,截至15日13时30分,货运量突破2亿吨,其中外部租入1794艘次船舶,租船货运量12589.32万吨,同比增加4090.49万吨,增幅48.1%,有效保障了燃煤电厂机组发电用煤安全。

    日本:

    在此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原本将氢能作为“王牌”的日本政府,正引入氨能,希望将发电厂和船舶的燃料替换成氨,凭借燃烧技术突破,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日本政府发布第六版能源战略计划,首次引入氨能,其中提出,到2030年,利用氢和氨所生产出的电能将占日本能源消耗的1%。

    韩国:

    此外,在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12月7日主持召开的第二次氢气和氨气发电推进会议上,韩政府宣布将2022年作为氢气氨气发电元年,并制定发展计划和路线图,力求打造全球第一大氢气和氨气发电国。会议宣布,政府明年共将投入400亿韩元用于有关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并于2023年前制定“氢气和氨气发电指南”,推广有关技术在LNG发电站使用。

相关报告
  • 《大唐签约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0-29
    • 10月28日,大唐江西新能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郑茂与瑞金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黄发亮,深圳市好风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钊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三方就共同在瑞金市内投资建设风光发电项目、绿氢装备制造、氢储能项目、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并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用能终端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更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顺应国家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和清洁低碳的发展思路,促进绿色、低碳、环保能源开发和江西省氢能产业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 《制氢加氢一体化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9
    • 近日,上海市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建设。记者了解到,制氢加氢一体化被视为推动氢气利用降本、解决部分地区用氢荒问题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国在制氢加氢一体化的标准制定和实际落地方面均有突破。 “目前,加氢站所用氢源一般都是采用长管拖车运输。由于氢气密度小,导致其运输成本高,引发其终端售价高,这是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瓶颈之一。以氢气售价40元/千克为例,其中制氢成本约为20元/千克,运输成本约为10元/千克,加氢站约为10元/千克。如果将制氢加氢结合起来,将减少约10元/千克的运输成本,制氢成本也将减少约5元/千克,极大地解决了氢气储运带来的成本偏高的问题。”四川博能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雪峰表示,建设车用制氢加氢一体站,可以实现氢气自给自足,有效降低车用加氢站氢源成本,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价格。 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应用领域大规模增长,大幅推动了用氢需求,制氢加氢一体化建设迎来更多机遇。彭雪峰表示,以四川省为例,根据该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将达6000辆,建成多种类型加氢站60座,按此规模氢气需求将达到6万千克/天,目前全省能直接应用于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的产能为5000千克/天。 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制氢加氢一体化列为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技术创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全国多省区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制氢加氢一体化建设。 记者了解到,2021年,广东省共有两座制氢加氢一体站投入运行,分别为佛山市南庄制氢加氢一体化站和韶关制氢加氢一体站,深圳也开始在妈湾电厂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 在标准方面,2020年9月,四川省经信厅印发《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明确提出探索加氢站商业模式示范工程,开展制氢加氢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建设。2月28日,广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征求《制氢加氢一体站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作为全国首份关于制氢加氢一体站安全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或将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广东省在制氢加氢站建设上走了一条‘先行先试’的道路,在政策审批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彭雪峰介绍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正在建设的制氢加氢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站,也采取了“特事特办”的模式进行审批。他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明确车用制氢加氢一体化站属于“资源类和为其他行业配套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不受“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进入化工园区”的限制,以便制氢加氢一体化更快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