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Covid-流感疫苗可能提供更广泛的免疫力和持久的保护》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 李永洁
  • 发布时间:2025-03-31
  •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疫苗平台,可以提供更强、更持久的保护,防止感染 COVID-19 和流感,以及对不同流感病毒株的更广泛免疫力。在《科学进展》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接种新平台的小鼠模型中,没有明显的疾病迹象,组织也没有细胞损伤。

    最重要的时刻之一是在受到 SARS-CoV-2 或流感病毒的攻击后,研究开始在所有接种疫苗的小鼠中实现 100% 的存活率和无临床疾病。然后,当组织中没有可检测到的病毒时——研究检查了感染后的肺部和脑组织——那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

    虽然目前针对 SARS-CoV-2(导致 COVID-19 的病毒)和流感的疫苗都是安全的,效果也参差不齐,但仍有改进的空间。COVID-19 mRNA 疫苗对低温高度敏感,给缺乏可靠冷链基础设施的地区分发和给药带来了挑战。

    与此同时,目前的流感疫苗的有效性通常低于 50%,难以抵御病毒的多种毒株。这两种疫苗提供的免疫力也相对较短,需要每年甚至更频繁地注射加强剂,这使得注射更加困难。

    新疫苗解决了这些缺点。这是一项令人兴奋的新型模块化技术,可以在一种耐热疫苗中容纳来自多种不同病毒的糖蛋白抗原,从而有可能在同一疫苗中同时针对两种、三种或更多种病毒,在同一疫苗中同时针对多种病毒使疫苗制造过程变得更容易、更便宜。

    除了促使完全免疫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中和抗体在接种疫苗 8 个月后仍存在于小鼠模型中。当引入不同的流感病毒株时,疫苗也能针对该病毒株提供保护——这一突破可以大大提高标准流感疫苗的效力。

    即使将效力持续保持在 50% 以上也是一大进步, 当研究发现这种疫苗可以保护人们免受不同毒株的感染时。

    为了开发这种疫苗,研究人员使用了水泡性口炎病毒(VSV),这是一种主要感染马和牛的病毒,但对其进行了改造,从病毒颗粒表面去除了糖蛋白——这一步骤使病毒无法复制或变得有毒。然后,研究人员在表面添加了SARS-CoV-2 表面的刺突蛋白和甲型流感病毒上的神经氨酸酶蛋白。该疫苗的工作原理是触发宿主免疫系统对这两种蛋白质产生抗体。该疫苗平台具有热稳定性,可能使接种比目前的 mRNA COVID-19 疫苗更容易、更容易获得。对于流感,神经氨酸酶蛋白在许多流感病毒株中都得到保留,从而引发对多种病毒株的免疫反应。血凝素蛋白用于标准化流感疫苗,因为它在病毒表面的含量要多得多,但它在不同的毒株中保守性较差,更容易发生突变,因此每年都需要重新配制流感疫苗以匹配流行的毒株。

    自 2019 年以来,已有 700 万人死于 COVID-19,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 29 万至 65 万人死于流感,其中许多是发展中国家 5 岁以下的儿童。

    除了更稳定之外,新疫苗可能不需要每年接种,这可以增加疫苗接种率,减轻卫生系统的负担,降低疫苗接种成本并使其更容易获得,最终挽救生命。人们可能只需要每五年接种一次疫苗,或者根据下一次试验的进展情况,也许它会提供终身免疫保护,正在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实验室成员成立了一家初创公司 VIVA Viral Vaccines, Inc.,以开发和临床试验该疫苗平台,该平台可用于对抗多种病毒。

  • 原文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3-covid-flu-vaccine-broader-immunity.html
相关报告
  • 《寻求真正通用的流感疫苗。》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11-27
    • 公共流感对通用流感疫苗(UIV)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以提供针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广泛而持久的保护。针对流感病毒靶标的广泛保护性抗体和交叉反应性T细胞的鉴定为UIV的发展提供了有希望的前景。已经在茎和血凝素(HA)的头部确定了交叉保护的多个靶标,以开发出UIV。近来,神经氨酸酶(NA)作为增加保护范围的关键成分而受到广泛关注。基于HA茎的方法在动物研究中显示出更广泛的保护的前景可观的结果,其在人体中的可行性正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固有的跨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粘膜免疫反应和交叉反应性T细胞免疫已成为纳入UIV的基本特征。为了弥补单机方法的不足,目前正在对结合HA杆和LAIV的初次加强免疫接种进行临床评估,以提高疗效并扩大保护范围。通过预先暴露于流感病毒而建立的人类现有免疫力可能会影响流感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层次和强度,从而限制了对基于幼稚动物的临床前数据的解释,因此需要进行人类挑战性研究。在定义“通用”疫苗的保护范围,功效,目标人群和保护期限方面尚待达成共识。这篇综述讨论了UIV开发的最新进展,交叉保护和疫苗设计背后的原理,以及在获得平衡的保护效力,广泛的保护以及与UIV相关的安全性方面面临的挑战。
  • 《Nature:新研究为开发更好的流感疫苗提供了新见解》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03
    • 流感季节像时钟一样每年都会到来,迟早每个人都会被感染。每年的流感疫苗注射是控制流感的公共卫生努力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此类疫苗的有效性是出了名的差,在一个典型的年份下降了40%到6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流感病毒接触史可能会削弱每年接种的流感疫苗的有效性。在以前的流感季节中形成的部分免疫力---无论是通过自然感染还是接种疫苗---可能会干扰身体对新疫苗的反应,以至于接种疫苗主要是提高对以前流感病毒毒株的识别能力,但几乎不能产生对抗新流感病毒毒株的能力。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方法来评估疫苗是否能激活形成针对新流感病毒毒株的持久免疫力所需的免疫细胞。他们利用这种技术发现,流感疫苗能够诱发抵御广泛的流感病毒的抗体,至少在一些人身上是如此。这些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设计一种改进的流感疫苗,不仅能提供对之前的流感病毒的保护,还能提供对新流感病毒的保护。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8月3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uman germinal centres engage memory and naive B cells after influenza vaccination”。 论文通讯作者、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病理学与免疫学助理教授Ali Ellebedy博士说,“每年,约有一半的美国成年人接种流感疫苗。这对公共健康是必要的,但它也是非常昂贵和低效的。我们需要的是一劳永逸的流感疫苗,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任何能帮助我们了解在之前接触过流感病毒的情况下,免疫反应是如何产生的,对我们研制更好的疫苗都很重要。” 持久免疫力的关键在于淋巴结,即免疫系统中遍布于全身的微小器官。淋巴结很容易被健康人忽略,但是在感染期间,淋巴结会变得肿胀和柔弱,这是因为免疫细胞在其中忙碌地相互作用和增殖。 当一个人第一次接触到病毒时---无论是通过感染还是接种疫苗,免疫细胞捕获病毒并将它带到最近的淋巴结。在那里,这种病毒被呈现给所谓的初始B细胞(naïve B cell),使之成熟并开始产生抗体来对抗感染。一旦病毒被成功击溃,参与战斗的大部分免疫细胞就会死亡,但少数细胞会作为长寿记忆B细胞继续在血液中循环。 当一个人第二次接触到相同的病毒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重新激活,再次开始产生抗体,从而绕过了初始B细胞阶段。这种反应快速地为那些已经被完全相同的病毒毒株重新感染的人建立保护,但对于那些已经接种了旨在针对稍微不同的病毒毒株建立免疫力的疫苗的人来说,这并不理想,就像每年的流感疫苗一样。 Ellebedy说,“如果我们的流感疫苗靶向记忆细胞,那么这些细胞将对新的流感病毒毒株中与以前的流感病毒毒株没有变化的部分做出反应。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免疫系统与新的流感病毒毒株保持一致,这意味着我们希望将免疫反应集中在今年的流感病毒的不同部分。” 为了获得对新的流感病毒毒株长达数十年的免疫力,需要将用于制备流感疫苗的流感病毒毒株(简称疫苗株)带到淋巴结,在那里可以用来训练一组新的初始B细胞,并诱导专门为识别疫苗株(vaccine strain)的独特特征而定制的长寿命记忆B细胞。 为了找出流感疫苗接种后淋巴结内发生的情况,Ellebedy寻求了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医学副教授Rachel Presti博士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放射学教授Sharlene Teefey博士的帮助。Presti领导的一个传染病临床研究小组协调了疫苗接种前后健康志愿者的血液和淋巴结采样。在超声成像的引导下,Teefey小心翼翼地从8名健康的接种了2018-2019年四价流感疫苗的年轻志愿者的腋下淋巴结中提取了所谓的生发中心,这些生发中心保存着免疫细胞。这种四价流感疫苗旨在预防四种不同的流感病毒毒株。在接种这种疫苗的1周、2周、4周和9周后提取了这些志愿者的免疫细胞。 Ellebedy及其同事们分析了生发中心内的免疫细胞,以便找到那些被疫苗接种激活的免疫细胞。 在三名志愿者中,淋巴结中的记忆B细胞和初始B细胞都对疫苗株做出了反应,这表明这种疫苗已经启动了诱导对新流感病毒毒株的持久免疫力的过程。 Ellebedy说,“我们的研究表明,流感疫苗可以诱导生发中心内的两种细胞,但我们仍然不知道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过,鉴于流感疫苗的有效性徘徊在50%左右,它可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经常发生。这就提出了开发增强生发中心的策略的重要性,这是迈向通用流感疫苗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