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海域海水水质优良》

相关报告
  • 《我国近海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创历史新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9
    • 在8日闭幕的2024海洋保护大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二级巡视员冯波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区,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题主线,在渤海、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邻近海域等三大重点海域持续实施综合治理攻坚战,着力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海洋环境、生物生态协同治理转变,推动海洋生态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近海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85%,创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长了13.7个百分点,实现“六年连续增长”;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2021年后就消除了“不健康”的状况。 科技创新和突破,支持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张金智说,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国家深海基地等50个国字号的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中1/3来自于海洋领域。山东还在烟台设立全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并在潍坊等7个沿海市建立7个分中心,形成了“1+7”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机制,为精准、科学治污提供科技支撑。 “中华环保联合会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目标、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搭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沟通交流平台。”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王秀峰说,中华环保联合会早在2013年就提起了关于保护红树林的公益诉讼案件,以司法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策划海洋保护宣传海报,宣传海洋环境保护知识;开发海洋保护微信游戏产品,组织环保社会开展海洋净滩等活动,提高公众保护海洋意识。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室主任姚瑞华说,接下来,我们还应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认识海洋、保护海洋能力。比如,现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受极端天气影响大,该如何识别哪些问题是天气导致的,哪些是人为影响的?“这方面是我们科技的短板。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切实解决海洋污染中的总氮等问题。”姚瑞华说。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精准溯源我国南海大亚湾海域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来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4-09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黎团队主导,联合深圳大学、厦门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团队,精准溯源了我国南海大亚湾海域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来源。相关研究成果“Identifying the source organisms producing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in a subtropical bay in the South China Sea”发表于环境科学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 55: 3124-3135)。 海洋藻毒素主要源于海洋鞭毛藻类,藻毒素可沿食物链传递并在海洋生物体内累积,人们消费含有藻毒素的海产品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中毒症状。在国际上高度受关注的“海洋与人类健康(Oceans and Human Health, OHH)”研究计划中,藻毒素被列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是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类藻毒素。近年来,沿岸海域富营养化加剧为有毒甲藻的爆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导致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给海洋生态安全和人类带来严重危害,而精准溯源是防范藻毒素危害效应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海洋环境中PSTs基本来源于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其中Alexandrium spp.种类组成多样化,外观形态相似,但并不是所有种类均可产毒,传统方法难以将环境中的PSTs与对应的具体藻种相关联。由于生物累积与转化作用,产毒藻种在低密度也会带来潜在生物中毒素超标的状况,同时也给准确捕捉产毒藻种多样性分布和藻毒素溯源带来困难。 本研究以大亚湾为研究目标区域,在非赤潮期间(有毒藻种密度66?972 cells·L-1),通过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藻细胞单克隆体系培养及传统形态学分析,筛选潜在的麻痹性产毒藻种,包括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Alexandrium hiranoi、Alexandrium leei和Alexandrium sp,对相关藻种进行分离培养构建单克隆培养体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方法对浮游植物、贝类样品和单克隆体系的毒素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尽管A. minutum和A. pacificum普遍存在于大亚湾海域,且均能够产生毒素,但A. pacificum产毒能力更强,且胞内毒素组成与浮游植物和贝类样品中相同,均以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C1/2)为主,因此,通过藻种筛选和毒素组成分析,确定A. pacificum是大亚湾海域生物中PSTs最主要的贡献者。 综上所述,该研究基于多种分析手段明确PSTs产毒藻种在我国南海海域的多样性分布并准确溯源环境中PSTs的肇事藻种,这为准确溯源海洋环境中藻毒素的产毒藻种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思路与手段,对于揭示海洋生物沾染藻毒素特征和潜在途径,及进行藻毒素风险有效监测和预警都有极大的帮助。 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员柳阳和深圳大学陈振帆博士后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张黎为本文通讯作者。项目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项目等项目的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0c06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