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科学家发现HIV潜在药物靶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4-06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操纵宿主分子结构进行复制和传播。那些对病毒复制所必需的或可促进病毒复制的宿主蛋白和复合物被称为依赖性因子,而那些抑制病毒复制的宿主蛋白和复合物被称为限制因子。抑制依赖性因素的作用或增强限制性因素的活性可能会显著限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因此,这些因素可以作为治疗干预的靶标。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筛选了上百个HIV宿主因子,描述了它们与病毒蛋白、核酸或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的直接相互作用。然而,这些宿主因子绝大多数尚未在原代细胞中得到功能验证。近日,发表在Nat Commun上的一篇题为“A functional map of HIV-host interactions in primary human T cells”的学术论文使用CRISPR-Cas9 RNPs在原代CD4 + T细胞中系统靶向了426个与HIV生命周期有关的基因,确定了它们对HIV复制的功能影响,同时进行深度测序,以量化每个扰动的等位基因敲除效率,监测HIV-1激发后7天内病毒感染情况。

    研究人员在364个靶向基因中实现了有效的敲除(>50%的等位基因),并确定了86个改变HIV感染的候选宿主因子。这些因子中有47个通过独立供体中的多重基因编辑进行验证,包括23个具有限制性活性的因子。这23个限制因子在敲除时增加HIV复制,而62个基因产生依赖因子表型,减少敲除时HIV复制;一个基因PELO产生了依赖于供体的冲突表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候选依赖性因子中,细胞计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与保护免受持续病毒感染的细胞病变效应一致。而限制因子敲除后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与病毒感染增加和细胞死亡增加一致。没有表型但具有有效编辑的因子导致细胞计数随时间没有显着变化。基因编辑效率和HIV-1表型在独立供体中高度一致。在86个候选宿主因子中,40个先前与NCBI基因参考功能(GeneRIF)数据库中的HIV感染有关,而46个未曾报道过在HIV感染中的作用,且其中几个代表了潜在的药物靶点,为理解HIV生物学提供了许多新的途径。

    该研究表明,宿主-病原体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集为功能宿主因子发现提供了丰富的候选来源,使我们更好理解原代T细胞中的HIV复制机制。该研究策略能有效地将高质量的阵列筛选实验用于未来原代细胞类型中的宿主因子鉴定,对继续探索原代人类细胞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功能机制及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c90e2362080.html
相关报告
  • 《莫纳什大学发现潜在新药物靶点,有望缓解神经炎症》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5-05-07
    • 莫纳什大学药物科学研究所(MIPS)的研究团队在探索减轻神经炎症的新疗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了一种潜在的药物靶点,旨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运动神经元疾病等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神经炎症。 研究集中在一类抑制剂上,这些抑制剂被设计用来减少由大脑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激活引发的神经炎症。研究人员特别关注“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这种蛋白质在神经炎症发生时其水平会上升。先前使用市售FABP4抑制剂的研究显示了该方法减轻炎症的潜力。然而,这些化合物的特性可能限制了它们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从而影响疗效。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MIPS团队评估了四种FABP4抑制剂,其中一种表现尤为突出,不仅显著降低了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炎症,而且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更易于穿透血脑屏障。这项工作建立在过去几年间对FABP4抑制剂开发的基础上,致力于通过优化化合物结构,使其具备更好的药物特性。 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对该候选药物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以及疗效评估。尽管药物研发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此次发现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此外,《柳叶刀-神经病学》于2024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有超过30亿人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这突显了寻找有效治疗方法的重要性。鉴于目前大多数神经退行性疾病尚无治愈手段,这一新发现为未来治疗策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强调了持续研究和创新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期待能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路径。
  • 《Nat Med:科学家发现强效广谱抗HIV抗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20
    • 根据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一项最新研究,两种经过基因修饰的广谱中和性抗体(bNAbs)可以保护恒河猴免受HIV样病毒的感染。在给两种强有力的HIV bNAbs引入基因突变后,研究人员制备了两种分别叫做3BNC117-LS和10-1074-LS的静脉注射型抗体。单次注射每种抗体都可以在长达37周的时间里保护2组(每组6只)每周暴露于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simian-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HIV)的猴子免受感染,而不接受抗体治疗的猴子三周后就感染HIV。SHIV是一种常用于HIV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的人造病毒。 这项研究由NIAID分子微生物学实验室主任Malcolm A. Martin博士领导,还评估了联合两种抗体进行皮下注射的疗效——皮下注射是资源匮乏地区最实用的注射方式。这种bNAb混合物在浓度为单一抗体1/3的情况下可以为猴子提供平均20周的保护时间。 Martin博士的研究团队发现引入的基因突变增加了抗体注射后的持久性,从而延长了保护时间。这些突变不会影响抗体和病毒结合的方式,但是会增强它们的活性,如果在人类身上也是这样的话,这在理论上可以降低人们接受治疗的频率。这种方法联合了其他药物候选物和可以在缺乏HIV疫苗的情况下发挥长期保护作用的生物医学技术。目前在非洲和美国有两项正在进行的大型3期临床实验研究抗体介导的保护作用。 考虑到这种修饰的bNAbs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获得成功,研究人员将在人类身上检测它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评估3BNC117-LS的1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