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硅料扩产如火如荼,上游设备企业双良节能又添大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19
  • 双良节能公告:中标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光伏组件及配套项目(B阶段)还原炉及撬块,金额29,220万元人民币;中标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一期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还原炉,金额17,670万元人民币,合计中标金额达4.69亿元,再创多晶硅还原炉订单历史佳绩!

    受国内政策目标以及各国新能源利好政策影响,光伏装机量预期上扬,光伏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这是继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大一般性辩论宣布的中国为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后,我国做出的重要经济部署。受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各国新能源利好政策影响,可再生能源也将在“十四五”引来更大的发展。

    全球伴随着新冠疫情影响减弱、需求逐步恢复,且2021年是“碳中和”和“十四五”规划的元年。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综合测算,2020-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可由 2019 年的 115GW上升至 2025年的 301-391GW。国内以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为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行业;美国也预计尽快重返巴黎协定,加速电力领域去碳化进程。作为最具成本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全球光伏市场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头部硅料厂商大部分被长单锁定,硅片扩产如火如荼,上游设备率先受益。

    受2020年硅料供需失衡影响,中下游硅片厂商下半年多以长单形式与硅料厂商签约,少数以合作建厂的方式签约,保证硅料供应充足。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截至目前亚洲硅业、新疆协鑫新能源及其子公司江苏中能、新疆大全、通威股份、新特能源五大硅料巨头已签出 86.73 万吨硅料,折合到 2021 年约22.6~23.7万吨。以2020年五家头部企业 41.8 万吨硅料产能测算,54%-57%的硅料产能已被长单锁定,部分头部硅料企业产能已有80%被硅片企业锁单。2020 年通威股份、江苏中能、新疆大全、亚洲硅业4家企业抛出20余万吨的扩产计划,与此相比,2020 年各大硅片企业发布的扩产已达227.1GW,紧平衡格局将持续。

    硅片厂商扩产叠加去年年中供给因生产事故缩紧,硅料价格迅速抬升后持稳,受下游增长需求支撑,价格下降趋势不明显。多晶硅价格继续上涨,绝大多数硅料企业1月份的订单均已签订完毕,甚至有部分订单签到2月份,多晶硅企业均无余量可签。13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获悉,在之前涨价的基础上,当周多晶硅价格继续上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8.5-9.1万元/吨,成交均价为8.78万元/吨,周环比继续小幅上涨0.23%。

    随着硅料成交价的持续走高,降本增效提利润成了硅料生产厂商的重中之重。国内企业纷纷通过不断募投新产能,引入国产化多晶硅生产设备,降低单位产出成本。

    双良节能:龙头硅料设备生产厂商,公司成长性逐渐出现较大拐点。

    在多晶硅生产设备国产化替代之前,多晶硅行业的关键设备还原炉,由于其生产运行工况苛刻,在材料、结构、制作和表面处理方面有特殊要求,因此国际多晶硅技术和市场长期以来都被美、日、德3国的公司完全垄断,2005 年之前我国多晶硅产能及产量全球占比都不到0.5%。

    从2003年起,随着中国开始首个千吨级多晶硅项目的建设,国内涌现出一批生产还原炉设备的企业,国内设备供应商主要有双良节能、上海森松等。其中双良节能作为上市公司,逐步占据还原炉成套设备市场份额第一位。其依托了自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二十多年机械制造经验,为国内多晶硅厂商量身定制还原炉配套设备,并且现已形成了从12对棒到72对棒产品系列化,得到客户充分认可。

    2015-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年年攀升,2019年受光伏531政策影响,光伏行业紧急“刹车”对公司多晶硅还原炉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公司在底部进行了技术升级和市场开发等深耕工作,随着硅料厂家的陆续扩产,2020年10月双良签约通威永祥多晶硅还原炉大单1.5557亿元,近日又中标云南通威1.7670亿元的还原炉大单,以及新疆大全2.922亿元还原炉及模块采购大单。目前累计已中标及签约还原炉总订单为6.2447亿。

    随着下游硅料生产企业扩产放量,预计未来还原炉订单量还将增长,并且在国内“碳中和”的目标和各国新能源利好政策环境下,硅料扩产周期变得更长,行业高景气度有望维持更长时间,预计将会直接带动公司多晶硅还原炉系统的销售,以双良为代表的光伏上游设备,将率先受益,迎来较大的发展拐点。

相关报告
  • 《10家海外锂电材料企业扩产追踪》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3
    • 全球锂电池需求升温的大背景下,配套材料领域的扩产已经刻不容缓。 从终端需求看,欧洲提高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丰厚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激励,美国或重返巴黎协定,特斯拉以及传统车企巨头的重磅电动车型持续推出…… 数据预测,2021年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增至234-250万辆,销售渗透率3.6%-3.8%;预计2025年销量区间达到615-808万辆,销售渗透率9.4%-12.3%。 从供给端看,在短中期,当前上游材料供给不足正不断形成电池涨价压力,亟需新的产能来缓解涨价谈判的“胶着”状态。从长远看,材料体系创新迭代加速,产业规模效应下将支撑全球动力、储能系统的价格走低,油电平价或在2023-2025年到来。 探至材料细分领域,从地区和扩产内容看,高工锂电追踪近期(2020年底至今)部分海外锂电材料扩产案例发现以下特点: 1、正极材料集中在韩国和日本。相比负极,正极材料的扩产更为紧迫,尤其是韩国正极材料厂正在加速扩产步伐,从最近扩产节奏看,三元高镍趋势明显。 2、传统石墨负极材料集中在澳洲,扩产规模与正极材料相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硅基负极产业化进程仍处在融资研发阶段,真正进入规模量产仍需一段时间,这部分主要在欧美(如Sila nano、Envate、E-magy)。 3、铜箔海外建厂趋势明显,主要集中在韩国,SK Nexilis、日进铜箔的生产基地开始向东南亚和欧洲扩展。 4、考虑到目前中国电解液行业主要企业均已大规模进入全球电池巨头供应链,海外电解液扩产企业并不多,主要在日本。 从投资金额看,总的海外项目投资超130亿元,其中对正极材料的投入最多。 从客户结构看,这一轮海外锂电材料扩产主要围绕三星SDI、SKI、LG、松下等日韩头部电池企业进行。 事实上,这一轮锂电材料扩产从今年电池企业扩产节奏与订单来看已初见端倪,包括SKI扩大美国工厂电动汽车电池产能、三星SDI扩充匈牙利工厂电池产能、松下与特斯拉签订供应协议。(点击可查看文章) 产能规划上,到2013年,LG化学计划实现年产能扩大到260GWh、三星SDI计划产能增加到130GWh、SKI计划产能提升至85GWh。另外,松下美国 Gigafactory工厂为特斯拉准备将产能提至54GWh。 可以预见,在日韩电池企业产能目标带动下,和国内材料行业一样,海外锂电材料企业扩产也将会进入加速扩产的状态。 正极材料 韩国 浦项化学 1月,外媒称,浦项制铁子公司浦项化学已通过新股发行筹集了1.3万亿韩元(约合77亿人民币),为其锂电池材料业务提供资金。2月底,浦项化学宣布将投资275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扩大其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将其现有产能扩充3倍。 目前,浦项化学在韩国光阳市和龟尾市的正极材料工厂的年产能分别为3万吨和1万吨,其计划于2022年前后将在韩国的三元材料产能扩充至68000吨左右。此前浦项化学已与通用汽车和LG化学的电池合资公司Ultium Cells LLC签署了正极材料供货协议。 除了在韩国本土扩产,浦项化学2020年在中国桐乡与华友钴业设立的合资工厂正式投产,未来将会实现30000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的释放。 日本 住友 据外媒,日本住友金属矿山计划2027年度之前将车载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产能提高至目前2倍,还考虑在印度尼西亚新建从矿石中提炼镍(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料)的冶炼厂,其预计2021财年(截至2022年3月)之前将投资3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亿元)。 住友矿山在菲律宾拥有2座从矿石中提炼镍的冶炼厂,正考虑在印尼建设第3座工厂,建成后总体的镍年产能将增加4成,由目前的约9万吨增至约13万吨。 2019年,住友在全球高镍正极材料的市场份额为42%。目前美国特斯拉纯电动汽车使用的正极材料几乎都由住友矿山通过电池供应商松下提供,特斯拉增产纯电动汽车的驱动下,住友决定提升产能。 韩国 EcoPro BM 近日,EcoPro BM表示,将在年内投入24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8亿元)以扩充位于浦项市的CAM5N以及CAM6等项目的三元材料产能,并且计划在2023年将三元材料总产能扩充至80000吨。 此前EcoPro BM与SKI签署了采购协议,在2023年12月底之前向SKI供应价值2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1亿元)镍含量达80%的正极材料。为供应SKI,EcoPro BM计划投800亿韩元建设新的CAM5-N工厂。 新的CAM6生产线将为三星SDI提供正极材料。2020年,EcoPro BM与三星SDI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正极材料,其目标是将包括合资公司在内的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提高15万吨,并于2023年实现年产能18万吨。 韩国 L&F 2020年12月,L&F与LG新能源签订了1.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4亿元)的供货协议,并借此成为全球首家大规模量产NCMA型四元材料的正极企业。 为保证供应,L&F计划斥资25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在大邱市建立新工厂以扩建其正极产能,并到2023年将正极材料产能从当前的50000吨/年扩建至80000吨/年。 当前L&F在韩国主要有两个生产基地,以及在中国无锡建设的正极材料工厂——无锡光未来新材料有限公司。 德国 巴斯夫 2020年底,巴斯夫为其德国施瓦茨海德的正极材料工厂正式动工,该工厂初始年产能设计为约40万辆纯电动汽车提供巴斯夫电池材料,规划2022年投产。该项目获得了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的1.7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3亿元)资金支持。 在此之前,巴斯夫在芬兰哈尔卡马尔塔建设的前驱体项目已经开工,将为勃兰登堡的正极材料项目供应原材料。巴斯夫计划在2022年同时启动两家工厂。 负极材料 澳大利亚 Novonix 近日,澳大利亚电池材料公司Novonix完成融资约1.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亿元),Novonix表示将利用募集的资金将其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规模扩大至每年10000吨,并计划到2025年达到年产40000吨,以满足在北美市场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不断增长的需求。 2019年底,Novonix与三星SDI签署了交易协议,向三星SDI供应石墨负极材料;2020年初,与三洋电机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以供应石墨负极材料,三洋电机已经成为了松下的全资子公司,意味着Novonix将成为松下的负极供应商。 澳大利亚 EcoGraf 2月中旬,外媒报道称,澳洲石墨材料企业Ecograf筹集了546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之后,已准备好加快其在西澳大利亚州的商业规模电池负极材料净化设施的建设。 该工厂的初始产能为每年5000吨,之后将扩大至每年20000吨,以满足预期的需求增长。结合EcoGraf的欧洲生产基地,到2025年左右,该公司的电池级石墨年总产量将达到40000吨。 铜箔 韩国 SK Nexilis 1月27日,韩国SK集团宣布,子公司SK Nexilis将投资65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在马来西亚建设其第一家海外铜箔工厂,该工厂的年产能为4.4万吨,将于2021年上半年破土动工,2023年开始商业运营。 SK Nexilis目前在韩国运营着四家工厂,合计年产能为3.4万吨,到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初分别建造5号和6号工厂时,其生产能力将提至5.2万吨。马来西亚工厂投产后,其铜箔总产能将达到9.6万吨,是目前产能的三倍。 产能规划上,SK Nexilis计划在欧美以及马来西亚投资,到2025年将其铜箔产能提高五倍以上。 韩国 日进铜箔 韩国日进铜箔公司宣布将投资超过1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8719万元)在匈牙利建立其首个欧洲铜箔生产基地,为其客户提供就近配套服务。 日进铜箔欧洲工厂主要生产10μm以下的铜箔产品,月产能320吨左右,主要客户包括三星SDI、SKI、LG化学、比亚迪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 电解液 日本 三菱化学 1月,外媒报道称,三菱化学计划把电动汽车电池用的电解液全球产能提高50%左右,将斥资数十亿日元来提高电解液产量,这些资金将用于升级美国、英国和中国工厂的设备,计划在2023年之前将全球年产能提高到9万吨。 报道称,目前三菱化学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全球份额为20%左右,其主要客户是特斯拉电池供应商松下。其拥有近300项与电解液相关的专利,其将利用这些专利为电池制造商提出最佳制造方法,目前产品已广泛用于日本、美国、欧洲和其他市场的车载锂电池中。
  • 《“双雄”VS“新秀” 硅片企业三季报出炉!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0
    • 近日、硅片双雄隆基绿能、TCL中环&跨界新秀上机数控、双良节能纷纷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随着三季度下游装机市场需求增长,叠加企业产能释放,硅片企业净利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硅片竞争愈发激烈,N型技术、一体化产业布局正加速落地。 从业绩表现来看,隆基绿能三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为864亿元-874亿元,同比增长54%-56%;预计实现净利润为106亿元-112亿元之间,同比增长40%-48%。隆基表示,业绩增长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公司硅片和组件对外销量同比提升,投资收益和汇兑收益大幅增加。 TCL中环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49.3亿元-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宁夏中环六期项目投产顺利,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G12战略产品市场优势显著,在供应链波动下提升整体盈利能力等。 双良节能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87.45亿元,同比增长285.7%;实现归母净利润8.3亿元,同比增长368.8%。业绩增长主要受“双碳”政策推动,多晶硅设备和单晶硅片销售增长所致。 上机数控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4.86 亿元,同比增长130.49%;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31 亿元,同比增长 101.43%。公司表示,盈利增长主要受单晶硅业务规模扩大,收入、利润增加。 一体化竞赛 报告期内,隆基绿能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达成年产46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GW高效光伏组件的一体化产能投资合作意向。此大手笔的扩产,不仅极大弥补了电池产能,还将令隆基成为横跨硅片、电池、组件三环节龙头。 TCL中环正式进军硅料,在呼和浩特市投资约206亿元打造中环产业城项目群,其中包括12万吨的高纯多晶硅项目、半导体单晶硅材料及配套项目、国家级硅材料研发中心项目。 上机数控先后抛出了超过400亿元的投资规划,3月9日上机数控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118亿建设年产15万吨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仅3个月后,再抛出148亿元扩产计划,拟建设年产40GW单晶硅拉晶及配套生产项目;8月15日,上机数控再次宣布投资150亿元建设年产25GW单晶硅切片及年产24GW的N型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此外,上机数控还和协鑫科技合作参股颗粒硅项目,完善了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端布局。 双良节能以多晶硅还原炉设备为锚点,猛攻单晶硅片环节的同时,开始向光伏组件延伸。今年上半年,双良节能在包头40GW单晶硅项目基础上,建设20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一期项目产能5GW,已于5月8日正式开土动工。 “N型”订单猛增 光伏技术的快速迭代,令P型向N型技术过渡的节奏越来越快,光伏产业链下游客户也开始大手笔采购N型产品。10月17日,上机数控与一道衢州、一道泰州就“N型硅材料产品”销售签订合同,对方2023年总计向子公司采购N型硅材料产品3亿片(上下浮动不超过20%),预计2023年销售金额为31.92亿元。对于N型电池环节拓展,8月15日,上机数控宣布拟于徐州投资包括年产25GW单晶硅切片及年产24GW N 型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目总投资预计为150亿元。 7月20日,双良节能签下了首个N型异质结大单,其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将在2022年-2025年间,向安徽华晟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华晟新材)提供异质结单晶方锭7800吨。以PV InfoLink在7月13日最新统计的单晶硅片(210mm/160m)均价测算,预计销售金额总计为30.24亿元(含税)。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家公开报价N型硅片价的硅片厂商,2021年11月TCL中环已与金刚玻璃与签订6.67亿的N型硅片采购协议。而隆基绿能在2021年先后在不同技术路线上七次打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其中,N型TOPCon、P型TOPCon和N型HJT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被推高至25.21%、25.19%、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