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VS“新秀” 硅片企业三季报出炉!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0
  • 近日、硅片双雄隆基绿能、TCL中环&跨界新秀上机数控、双良节能纷纷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随着三季度下游装机市场需求增长,叠加企业产能释放,硅片企业净利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硅片竞争愈发激烈,N型技术、一体化产业布局正加速落地。

    从业绩表现来看,隆基绿能三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为864亿元-874亿元,同比增长54%-56%;预计实现净利润为106亿元-112亿元之间,同比增长40%-48%。隆基表示,业绩增长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公司硅片和组件对外销量同比提升,投资收益和汇兑收益大幅增加。

    TCL中环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49.3亿元-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宁夏中环六期项目投产顺利,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G12战略产品市场优势显著,在供应链波动下提升整体盈利能力等。

    双良节能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87.45亿元,同比增长285.7%;实现归母净利润8.3亿元,同比增长368.8%。业绩增长主要受“双碳”政策推动,多晶硅设备和单晶硅片销售增长所致。

    上机数控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4.86 亿元,同比增长130.49%;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31 亿元,同比增长 101.43%。公司表示,盈利增长主要受单晶硅业务规模扩大,收入、利润增加。

    一体化竞赛

    报告期内,隆基绿能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达成年产46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GW高效光伏组件的一体化产能投资合作意向。此大手笔的扩产,不仅极大弥补了电池产能,还将令隆基成为横跨硅片、电池、组件三环节龙头。

    TCL中环正式进军硅料,在呼和浩特市投资约206亿元打造中环产业城项目群,其中包括12万吨的高纯多晶硅项目、半导体单晶硅材料及配套项目、国家级硅材料研发中心项目。

    上机数控先后抛出了超过400亿元的投资规划,3月9日上机数控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118亿建设年产15万吨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仅3个月后,再抛出148亿元扩产计划,拟建设年产40GW单晶硅拉晶及配套生产项目;8月15日,上机数控再次宣布投资150亿元建设年产25GW单晶硅切片及年产24GW的N型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此外,上机数控还和协鑫科技合作参股颗粒硅项目,完善了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端布局。

    双良节能以多晶硅还原炉设备为锚点,猛攻单晶硅片环节的同时,开始向光伏组件延伸。今年上半年,双良节能在包头40GW单晶硅项目基础上,建设20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一期项目产能5GW,已于5月8日正式开土动工。

    “N型”订单猛增

    光伏技术的快速迭代,令P型向N型技术过渡的节奏越来越快,光伏产业链下游客户也开始大手笔采购N型产品。10月17日,上机数控与一道衢州、一道泰州就“N型硅材料产品”销售签订合同,对方2023年总计向子公司采购N型硅材料产品3亿片(上下浮动不超过20%),预计2023年销售金额为31.92亿元。对于N型电池环节拓展,8月15日,上机数控宣布拟于徐州投资包括年产25GW单晶硅切片及年产24GW N 型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目总投资预计为150亿元。

    7月20日,双良节能签下了首个N型异质结大单,其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将在2022年-2025年间,向安徽华晟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华晟新材)提供异质结单晶方锭7800吨。以PV InfoLink在7月13日最新统计的单晶硅片(210mm/160m)均价测算,预计销售金额总计为30.24亿元(含税)。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家公开报价N型硅片价的硅片厂商,2021年11月TCL中环已与金刚玻璃与签订6.67亿的N型硅片采购协议。而隆基绿能在2021年先后在不同技术路线上七次打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其中,N型TOPCon、P型TOPCon和N型HJT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被推高至25.21%、25.19%、26.30%。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42126-1.html
相关报告
  • 《“稳”、“进”、“新”!全国31省份经济“三季报”出炉》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5
    • 日前,全国31省份经济“三季报”均已出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地全力以赴拼经济、谋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总体呈现出以“稳”应变、以“进”促稳、以“新”提质的特点。 经济大省“挑大梁” 从经济总量看,经济大省继续“挑大梁”。前三季度,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近45%。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39.18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0.5%。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744.3亿元,与广东的差距从去年同期的2981.63亿元缩小至2194.88亿元。山东、浙江分别为71981亿元、62618亿元。河南、四川两省位于“4万亿”档,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7881.96亿元和45441.82亿元。 数据显示,6个经济大省中,除广东(3.4%)外,其余省份经济增速都快于全国水平。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广东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新”意在多个领域得到体现。前三季度,广东省外贸进出口6.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国外贸的20.9%,规模和比重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新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经济的25.5%,同比增长7%。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工业大省,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用足用好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对全国经济稳健运行特别是四季度经济企稳向好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记者梳理发现,10个省份前三季度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分别是西藏、甘肃、新疆、安徽、河南、江西、陕西、海南、青海、黑龙江。河北、湖南、广西3个省份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此外,东北全面振兴的潜力正在显现,辽宁省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赶上或超过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18个月高于全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区发展各有亮点,东部地区稳住基本盘,中部地区波动中回暖,西部地区增势强劲,东北地区加快转型。特别是西部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赋能带动下,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展现出可喜增势。前三季度,西部12个省份中有10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贵州、广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以上。 政策效应加速释放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介绍,“两新”政策中支持地方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全部直接安排到地方;支持设备更新的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分2批全部安排到项目。“两新”“两重”等政策加快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速释放消费潜力。前三季度,北京市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连续4个月增长。辽宁省9月份汽车类零售额增长7.0%,在连续3个月下降后实现转正。前三季度,江西省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和高能效比家电消费分别增长43.1%、49.3%和18.1%,居民对绿色、新型、智能商品等升级消费的需求增长提速。 有力拉动投资增长。前三季度,受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中单纯购置设备投资增长42.7%,比上半年加快38.9个百分点。福建省设备工器具购置(不含房地产)投资增长22.4%。其中,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分别增长46.8%和21.4%。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向“新”向“绿”步伐加快。 江苏省统计局工业统计处处长汪雪敏介绍,在“两新”政策加力显效、新动能加快成长、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江苏省工业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有序推进。前三季度,江苏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60.5%,贡献率较上半年提升4.3个百分点。安徽省统计局副局长陶宗华表示,安徽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连续17个月超过20%,前三季度达25.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8%。 在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中的动力电池、钒钛产业分别增长41.7%和18.4%;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稳定在四成以上。在河南,充电桩、锂电子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83.4%、51.4%、28.9%。 奋力跑好全年“最后一棒” 四季度是生产和消费旺季,在全年经济总盘子中占比高,也是“一季关两年”的关键节点。近期多个省份密集召开会议部署做好四季度经济工作,强调要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从经济大省的动向来看,各地正在抢抓机遇,加压奋进。比如,广东省就落实中央加力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快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等多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江苏省要求各地既为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多作贡献,更要高质量谋划好明年工作,不断提高对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贡献度。山东省表示,要高水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努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从多个省份工作部署来看,稳增长、扩内需、强创新等是重要抓手。比如,浙江省提出,全力促进消费和服务业回暖,大力提振大宗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培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河南省提出,抓住“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加快谋划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平台、产业项目和头部企业,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四川省提出,抢抓政策窗口期,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上海市提出,加大力度抓好稳增长工作,紧盯提振消费、“两重”建设、外贸稳增长、招商和服务一体化推进、助企纾困等方面工作。 “四季度对今明两年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信号指示作用。”魏琪嘉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是普惠性政策,各地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和实际情况,谋划好项目,就能得到支持,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在落实落细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前提下,各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优化结构的过程中也将释放发展潜力。
  • 《三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Top10出炉》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2-27
    • 据 CINNO Research 统计数据表明,2023 年三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市场规模 Top10 营收合计超 250 亿美元,同比下降 9%,环比增长 3%。 2023 年三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市场规模排名 Top10 与今年上半年的 Top10 设备商相比,日立高新(Hitachi High-Tech)排名跌出 Top10,泰瑞达(Teradyne)排名回归第十。 阿斯麦(ASML)2023 年三季度营收约 71 亿美元,连续三季度超过应用材料(AMAT),排名 Top1;应用材料三季度营收约 63 亿美元,排名第二;泛林(LAM)排名重回第三;日本公司 Tokyo Electron(TEL)跌出前三,排名第四;科磊(KLA)稳居第五;从营收金额来看,三季度前五大设备商的半导体业务的营收加总已超过 220 亿美元,占比 Top10 营收合计的 88%。 Top 1 阿斯麦(ASML) 全球第一大光刻机设备商。2023 年三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24.4%,2022 年 ASML 主要由于 Fast shipment,需要客户完成工厂验证才能确认营收,延迟至 2023 年营收开始增长。 近日,ASML 宣布,ASML 总裁兼 CEO 皮特·温宁克(Peter Wennink)将于 2024 年 4 月 24 日退休。ASML 监事会宣布,拟任命现任首席商务官兼管理委员会成员克里斯托弗·富凯(Christophe Fouquet)担任公司下一任总裁兼 CEO。 皮特·温宁克(Peter Wennink)称赞克里斯托弗是一位出色的继任者,他从明年 4 月起领导 ASML。克里斯托弗已在 ASML 工作了 15 年,主要负责 ASML 的技术、产品和客户工作。 Top 2 应用材料(AMAT) 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商,行业内的「半导体设备超市」,半导体业务几乎可贯穿整个半导体工艺制程,半导体产品包含薄膜沉积(CVD、PVD 等)、离子注入、刻蚀、快速热处理、化学机械平整(CMP)、测量检测等设备。2023 年三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下降 1.9%。 Top 3 泛林(LAM) 泛林又称拉姆研究,主营半导体制造用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以及清洗等设备。2023 年三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下降 31.4%。 近日,据泛林集团的消息,该公司正在向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独家供应 TSV 蚀刻设备和镶嵌设备。两类设备均用于 HBM 晶圆的微孔镀铜填充。简单来说,就是用于 HBM 信号传输的预接线工作。 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用于 TSV 蚀刻的设备都是 Syndion。Synthion 是具有代表性的深硅蚀刻设备,可以深入蚀刻到晶圆内部,用于形成 TSV 和沟槽等高深宽比特征。泛林集团 SABRE 3D 用于形成 TSV 布线,这是一种通过用铜填充蚀刻的晶圆孔来创建布线的方法。然后,通过化学机械抛光(CMP)、晶圆背面研磨、切割和芯片堆叠来制成 HBM。 Top 4 Tokyo Electron(TEL) 日本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商,主营业务包含半导体和平板显示制造设备,半导体产品包含涂胶显像设备、热处理设备、干法刻蚀设备、化学气相沉积设备、湿法清洗设备及测试设备。2023 年三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下降 37.4%。 在 11 月的财报发布中,TEL 的资料指出,尽管先进逻辑/晶圆代工厂的投资出现了延迟,但成熟制程部分以及中国大陆客户的投资大幅加速。因此,,TEL 调高了 2023 年全球芯片前段制程制造设备市场规模的预估,从 8 月份的 700 亿-750 亿美元(年减 25-30%)上调至 850 亿-900 亿美元(年减 10-15%)。其中,上一季度(7-9 月),中国大陆市场占 TEL 整体营收的比重首次突破了四成大关。 Top 5 科磊(KLA) 半导体工艺制程检测量测设备的绝对龙头企业,半导体产品包含缺陷检测、膜厚量测、CD 量测、套准精度量测等量检测设备。2023 年三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下降 10.5%。 根据分析师的报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计量、检测和过程控制》,KLA 在过程控制领域的主导地位超过了其他竞争对手。数据显示,与应用材料公司、ASML 公司、日立高科技、Nova Measuring 和 Camtek 相比,KLAC 在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2013 年至 2022 年期间,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在某一年份中获得超过 15% 的市场份额。 Top 6 迪恩士(Screen) 主营业务包含半导体、平板显示和印刷电路板制造设备,半导体产品包含刻蚀、涂胶显影和清洗等设备。2023 年三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13.8%。 Top 7 ASM 国际(ASMI) 主营业务包括半导体前道用沉积设备,产品包含薄膜沉积及扩散氧化设备。2023 年三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9.9%。 近日,ASM 国际表示,计划投资 3 亿欧元(3.24 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立新的美国总部。ASM 国际将为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新工厂招聘 500 名员工,公司在该州已有超 800 名员工。1976 年以来,ASM 国际的美国总部一直设在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 ASM 国际首席执行官本杰明·卢(Benjamin Loh)表示,做出上述决定的部分原因是,亚利桑那州作为半导体制造中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Top 8 爱德万测试(Advantest) 主营半导体测试和机电一体化系统测试系统及相关设备,半导体产品包含后道测试机和分选机。2023 年三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下降 17.1%。 Top 9 迪斯科(Disco) 全球领先的晶圆切割设备商,主营半导体制程用各类精密切割,研磨和抛光设备。2023 年三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下降 8.3%。 Top 10 泰瑞达(Teradyne) 主营业务可分为半导体测试、系统测试、无线测试和工业自动化,其中半导体测试包括晶圆层面的测试和器件封装测试。2023 年三季度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下降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