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标、战衣、慧眼……看看天问一号的中国科学院元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24
  • 7月23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中国航天”四个字让这个夏天倍加“热情”。

    火星被认为是全球最为热门的行星“旅行地”。今年七八月,短短几周时间里,太阳、地球和火星成一条直线,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最短,是火星探测器发射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可能要再等26个月。

    绝佳的发射时机也引发了全球新一轮火星探测的热潮,美国、阿联酋、中国、欧盟及俄罗斯不约而同公布了火星探测器发射计划。阿联酋的“希望”号7月20日发射升空,而欧盟及俄罗斯的ExoMars 2020已于今年3月宣布推迟到 2022 年发射。

    火星探测项目是我国继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后又一重大空间探索项目,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活动。天问一号将一次性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任务,分别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完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以下简称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有机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以下简称上海技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等承担了部分攻关工作。

    1. 做天问一号的信标

    相比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任务更像是“长跑”。火星距离地球的最远距离为4亿公里,是地月距离的1000倍,更远的距离对探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各国都陆续发射了不少火星探测器。截至目前,只有美国NASA的“好奇”号成功发射并着陆。

    在火星探测过程中,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LBI)发挥着重要作用。简单来说,VLBI就是把几个小望远镜联合起来,达到一架超大望远镜的观测效果,保证足够高的分辨率,满足地火转移段、火星捕获段、停泊段、离轨着落段、科学探测段等各个飞行段的测量和轨道计算等任务的需要。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刘庆会介绍,VLBI对与视线垂直方向上的探测器的位置变化有很高灵敏度,特别是在地火转移段、近火制动段等测定轨难度较大的测控弧段的优势明显。但远距离也意味着信号传输时间更长,信号的衰减也愈发剧烈。“信号的衰减或导致时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他举例,VLBI时延测量误差1纳秒(0.3米),在3000千米的基线长度上,对数亿千米远的火星探测器的与视线垂直方向的单点测轨误差约为几十千米,远大于视线方向约5 米的测距误差。

    VLBI时延测量精度的提高是火星探测器测定轨精度提高的关键。上海天文台迎难而上,承担了VLBI测轨分系统研发任务,组建了一支由百余位技术人员组成的试验队,并将火星探测VLBI测定轨定为今年的一号任务予以重点保障。

    为了提高VLBI测定轨的精度,VLBI测轨分系统共新研发了数十台套软件和硬件,分别布置于全国4个测站和VLBI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洪晓瑜表示,这些软件和硬件的研发,能够进一步提高观测装置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大气和电离层时延的改正精度,更好地完成火星探测器的VLBI测定轨任务。

    作为天问一号的信标,VLBI测轨分系统的测角精度可以达到百分之几角秒,甚至更高,实时任务将持续到2021年。

    截至天问一号发射前,VLBI测轨分系统先后完成了各测站星地对接实验、VLBI中心与各测站设备安装与调试、测站巡检等任务,具备了执行首次火星探测VLBI测定轨任务的能力。

    2. 设计一套能调控温度的“战衣”

    航天器在太空的作业环境非常极端。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处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超高真空空间环境,朝向太阳的表面温度非常热,背向太阳的表面则非常冷。如果表面温度超过合适的使用范围,航天器搭载的仪器设备容易损坏,或者直接停止工作,所以卫星的热控制非常必要。

    为了保证仪器设备表面温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研究人员常通过在航天器外表面使用不同的太阳吸收率和热辐射率的涂层来调节其热平衡温度,以保证卫星在合适的使用温度内工作。有机热控涂层就像能调控温度的衣服穿在航天器和仪器的外表面。

    热控制需要热控材料来完成,目前航天器上大多采用被动热控材料——热控涂层和热包覆材料,也就是人们经常看到的卫星的外观形态里涂着的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外衣”。其中有一类涂层——有机热控涂层,就是由上海有机所研制和生产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上海有机所有机热控涂层研制组为满足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应运而生。几十年来,几代研制组科研人员克服了大量技术和装备上的困难,团结协作,刻苦攻关,研制出几十种不同用途的有机热控涂层。上海有机所的相关研究人员介绍,目前,黑色有机热控涂层系列、白色有机热控涂层系列和其它颜色有机热控涂层系列产品,已应用于嫦娥系列卫星等各类卫星和航天器上。

    此次,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也承担了耐高温多层隔热材料、导电型低吸辐比柔性薄膜二次表面镜、防静电低吸辐比柔性薄膜二次表面镜等关键材料的研制工作,并为火星用关键材料开展了空间环境适应性(真空—紫外辐照)考核试验,确保了关键材料在型号上的可靠应用。

    3. 为探测仪装上一双“慧眼”

    进入火星轨道后,天问一号仍然面临温度难题。火星表面温差较大,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需满足比较苛刻的存储温度和工作温度条件。上海技物所与上海光机所通力合作,负责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等的研制工作。

    “高能、高光束质量脉冲激光器是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的关键组件。但此前国际上并没有类似激光器的在轨报道。” 上海光机所研究员侯霞告诉《中国科学报》,上海光机所历时3年刻苦攻关,研制出低温敏、高光束质量全固态脉冲激光器。该激光器是国际上输出能量最高、工作温度最宽的火星探测激光器。经各项测试,激光器的技术指标满足火星岩石成分探测需求。

    上海技物所负责研制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和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两台有效载荷,分别在着陆巡视和火星环绕两个环节对火星表面元素与矿物成分开展科学探测,意在为天问一号打造一双矿物成分分析的“慧眼”。

    上海技物所副所长舒嵘研究员介绍,两个有效载荷虽然原理不同,但科学目标一致,都是对火星表面矿物进行成分分析。后续,矿物光谱分析仪与表面成分探测仪还有望开展天地协同实验。

    值得一提的是,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突破了红外背景抑制、高效分光组件、器上组合定标等关键技术,集轻小型、低功耗、高性能于一身,以期实现探的更“精”、测的更“准”的科学探测目标。

    上海技物所研究员何志平介绍说,通过对火星矿物的精密分析,可以初步了解火星的矿物资源分布,了解其演化过程,对火星的演化过程的研究将有助于预测地球演化进程。

    接下来,在天问一号“集中精力”奔赴火星、释放着陆巡视器、火星车作业等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相关研究人员将持续跟踪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76119
相关报告
  • 《十年来,中国科学院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6-06
    • 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表示,十年来,全院科研人员坚守使命定位,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一是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保障国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空间应用系统,研制了数百台套有效载荷;在探月工程中,主要承担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等任务,为“嫦娥”开展科学探测提供关键的技术保障;在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建设中,承担了12颗卫星的研制任务。围绕深空、深海科技制高点,中国科学院研制悟空、墨子、慧眼、太极等一批科学卫星,使我国在空间科学国际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成功研制了“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谱系化的深海装备,引领我国的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围绕航空发动机叶片、超分辨光刻机、仿生合成橡胶、高端轴承、高性能特种材料等重大需求,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产业链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产出了铁基高温超导、纳米限域催化、量子计算原型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的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纳米材料、干细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科学院已经连续9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的首位。中国科学院研制建设了“中国天眼”、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人造太阳”等在国际上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的利器,支撑在脉冲星研究、中微子振荡、磁约束核聚变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重大成果。这些设施是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的,“中国天眼”已向来自全球14个国家、27个科学项目提供科学观测时间。 三是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近十年累计向社会转化了约11万项科技成果,助力我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比如,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曙光”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芯片、干细胞修复技术、碳离子治癌装置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烃等多项技术成功实现了商业化,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抗疫科研攻关,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研制了多款疫苗、检测试剂、药物等。 过去十年,中国科学院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侯建国说,不仅是优化科研布局,强化科研布局的战略性、引领性、协同性,统筹区域、领域和创新平台的布局,还推进科研管理改革。中国科学院出台了“基础研究十条”,对选题机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为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顺利实施,制定了“攻关八条”,引导、保障骨干科研人员潜心攻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科学院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强化学术性、荣誉性定位,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推动院士群体做好“四个表率”。为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实施了特聘研究岗位制度,给予这些科学家相对稳定的支持。不仅如此,中国科学院设立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支持计划,鼓励拔尖青年人才敢于挑战科学难题,开展“从0到1”的原创研究。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中国科学院发挥重要作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27
    • 7月23日12时41分,搭载着“天问一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探测器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按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后,将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始为期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 在“天问一号”任务中,中国科学院继续牵头论证提出了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继续承担了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和多项工程关键重要产品的研制任务,后续还将与国家航天局联合组织开展科学数据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等13家单位,作为主要研制单位参与了“天问一号”相关任务研制,突破了地火远距离大数据量数传,高精度、低时延、多目标干涉测量及定轨预报,关键有效载荷研制和数据处理技术,特种航天材料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于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该任务是我国首次自主实施火星探测,将向火星轨道发射一颗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的探测器,着陆巡视器由进入舱和巡视器(火星车)组成,开展环绕和巡视探测。共配置13台有效载荷和2台载荷数据处理器。 环绕探测着眼于开展火星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详查探测,建立火星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科学认知。配置7台有效载荷,包括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火星磁强计、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巡视探测专注于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火星车上配置6台有效载荷,包括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通过环绕器与巡视器的独立探测和天地协同探测,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的科学探测,并开展相关研究。 通过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已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接收处理、VLBI、轻小型化科学载荷研制、关键航天材料等领域培养和组建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经验丰富、适应国际月球与深空探测发展趋势的工程管理、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同时,在国内迅速崛起的行星科学等新兴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有望在火星生命信息、火星内部局部构造、火星磁场及其形成与演化、火星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科学成果。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