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中国科学院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6-06
  • 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表示,十年来,全院科研人员坚守使命定位,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一是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保障国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空间应用系统,研制了数百台套有效载荷;在探月工程中,主要承担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等任务,为“嫦娥”开展科学探测提供关键的技术保障;在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建设中,承担了12颗卫星的研制任务。围绕深空、深海科技制高点,中国科学院研制悟空、墨子、慧眼、太极等一批科学卫星,使我国在空间科学国际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成功研制了“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谱系化的深海装备,引领我国的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围绕航空发动机叶片、超分辨光刻机、仿生合成橡胶、高端轴承、高性能特种材料等重大需求,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产业链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产出了铁基高温超导、纳米限域催化、量子计算原型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的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纳米材料、干细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科学院已经连续9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的首位。中国科学院研制建设了“中国天眼”、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人造太阳”等在国际上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的利器,支撑在脉冲星研究、中微子振荡、磁约束核聚变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重大成果。这些设施是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的,“中国天眼”已向来自全球14个国家、27个科学项目提供科学观测时间。

    三是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近十年累计向社会转化了约11万项科技成果,助力我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比如,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曙光”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芯片、干细胞修复技术、碳离子治癌装置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烃等多项技术成功实现了商业化,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抗疫科研攻关,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研制了多款疫苗、检测试剂、药物等。

    过去十年,中国科学院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侯建国说,不仅是优化科研布局,强化科研布局的战略性、引领性、协同性,统筹区域、领域和创新平台的布局,还推进科研管理改革。中国科学院出台了“基础研究十条”,对选题机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为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顺利实施,制定了“攻关八条”,引导、保障骨干科研人员潜心攻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科学院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强化学术性、荣誉性定位,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推动院士群体做好“四个表率”。为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实施了特聘研究岗位制度,给予这些科学家相对稳定的支持。不仅如此,中国科学院设立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支持计划,鼓励拔尖青年人才敢于挑战科学难题,开展“从0到1”的原创研究。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2020年第2季度投票启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13
    •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国科学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的传播推广,特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活动。 中国科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现已推荐候选条目,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投票,相关得票数将作为正式当选条目的重要参考依据。感谢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鼓励和支持!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2020年第2季度候选条目介绍: 1.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关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科学院发挥多学科创新优势,迅速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攻关专项,近期在动物模型构建、疫苗和抗体研发以及应急药物筛选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 动物模型构建方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转基因小鼠模型,为测试潜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利工具。该模型的成功建立为疫苗及抗病毒药物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测试平台,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上。 疫苗和抗体研发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团队构建了MERS冠状病毒 RBD单链二聚体(RBD-sc-dimer)抗原,能诱导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提高了约10-100倍,以保护小鼠抵御MERS冠状病毒的感染,缓解肺病理损伤。团队进一步设计了针对COVID-19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疫苗。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上。基于这一设计策略开发的COVID-19重组蛋白疫苗已于2020年6月19日获批进入临床试验,是我国COVID-19疫苗五条技术路线中第一个获得临床批件的重组蛋白疫苗。 应急药物筛选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团队通力合作,在抗新冠病毒药物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两个拟肽类化合物11a(DC402234)和11b,均具有优异的主蛋白酶抑制活性和抗病毒活性。化合物DC402234还具有良好安全性,有望成为抗新冠病毒特效药。实现科技成果技术转化,已提交中国和美国的临床申请注册申报(IND)。相关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科学》上。 2. 古DNA揭秘中国史前人群迁徙动态与族群源流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现代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学家们探讨的热点问题,而古DNA技术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全新的发展。近年来,欧洲以及东南亚、西伯利亚等地的相关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而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类基因组的相关信息则所知甚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利用共同开发的古DNA技术,首次正式发表大规模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类基因组分析结果。在中华民族探源方面,揭示出中国8400年来的南北分化格局、内部不断融合的过程、双向的迁徙扩散模式及人群的主体连续性;在修正东亚南方人群演化模式方面,阐明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这项工作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基因组数据,其代表的时间和区域是前所未有而又必不可少的。相关研究成果将中国史前人群遗传与演变历史直接呈现出来,填补了东方尤其是中国地区史前人类遗传、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5月15日发表在《科学》上。 3. “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年6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论文,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该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成为量子通信向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自然》杂志发布新闻稿加以推介,审稿人评价这项工作“展示了开创性实验结果”,是“建立全球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乃至量子互联网的重要一步”。 4. 中国青藏科考首次获取喀喇昆仑山脉境外深冰芯和湖芯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率领的“气候转型与特征事件的冰川记录”项目组科考队,利用自主设计的冰芯热钻系统和湖芯重力钻系统,首次获得喀喇昆仑山脉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样本,可用于重建泛第三极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在巴基斯坦空间与上层大气研究委员会协助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考队一行10余人,前往喀喇昆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Biafo冰川、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泊,展开了为期108天的冰芯-湖芯钻探工作。科考队在Biafo冰川海拔5600米处共钻取总长超过110米的冰芯,收集自海拔5250至5600米区域的多个梯度雪坑剖面样品。同时,顺利完成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泊的水下地形测量和短湖芯钻取工作,在两个湖泊中各获取4根湖芯样品,为高分辨研究该区域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研究介质。 5. 普适性机械解理技术可制备大面积二维材料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 制备高质量的二维材料,特别是原子层量级的超薄材料,是开展二维材料前沿探索的基础。机械解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高质量的二维材料,但因制备效率低和样品尺寸小等问题,限制了许多先进的实验手段。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周兴江团队、高鸿钧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季威合作,发展了一种金膜辅助的普适性机械解理方法,可用于获得大尺寸超薄二维材料。研究人员在实验上成功实现了对40种二维材料的大面积解理,单层二维材料尺寸在毫米量级以上,制备效率接近100%。研究表明,层状材料的最外层元素和基底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机械解理最关键的因素,针对最外层元素含有VA,VIA,VIIA主族的层状材料,可以采用金膜辅助的解理方法。该研究成果给出了针对不同层状材料的普适性解理规律,对于探索更多二维材料的新奇物理性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为未来大面积晶圆级二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相关研究成果2020年5月15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6. 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获突破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在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机制和大豆基因组研究中获重要突破。其中,2020年6月11日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成果突破了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研究瓶颈,发现了具有转录因子和转录抑制子双重功能的新型抑制蛋白,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领域的突破性进展”;2020年6月17日在《细胞》杂志发表的成果突破了传统线性基因组的存储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实现基于图形结构基因组 (graph-based genome) 的构建,有望引领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组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基因组学的里程碑工作”。这些成果不仅是重要理论创新,而且有助推进作物分子设计育种进程。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 《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1-13
    •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产出,并持续通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经中国科学院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推荐,同时参考广大网民意见,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和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已最终确定,现予以正式发布。   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共6项,分别为:   1. 千吨级“液态阳光”合成项目示范成功   2. 中国科大“托珠单抗+常规治疗”进入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   3. 中国首台无烟煤原料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成功投运   4. 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及中和抗体进入临床   5. 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发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6. 自动分拣设备让“汗水物流”变“智慧物流”   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12项,分别为:   1.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关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2. 助力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采集 嫦娥四号成果持续产出   3.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经受住“奋斗者”号万米深潜试验检验   4. 全面发力参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   5. 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6. “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   7.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研究取得突破   8. 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   9. 古DNA揭秘中国史前人群迁徙动态与族群源流   10. “慧眼”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   11. 科技支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取得重要成果   12. 在磁性外尔半金属中首次提出“自旋轨道极化子”新概念   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国科学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的传播推广,中国科学院2017年开始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筛选活动,每季度举行一次。2021年第1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两类亮点筛选活动的网络投票将于4月启动,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投票,感谢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