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蛋白含量相关基因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4
  •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小麦作为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了约25%的蛋白质摄入量,小麦籽粒蛋白的质和量是决定营养和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国际商品粮定价的最重要指标。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改善小麦品质,是各国小麦育种家的主要目标。因此,进一步加强小麦品质改良的基础研究,揭示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分子遗传机理,对改善中国小麦品质和培育优质专用型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涛课题组利用西南麦区115份小麦品种(包括地方品种64份,育成品种51份),通过三年两点的表型测定,发现地方品种的蛋白含量极显着高于育成品种,千粒重则相反。依据水稻OsAAP6同源克隆了小麦TaAAP6-3A、3B、3D三个基因,其中TaAAP6-3B 出现了两种等位变异,TaAAP6-3B-Ⅰ和TaAAP6-3B-Ⅱ。通过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分析结合5个环境的表型关联分析显示,相比于TaAAP6-3B-Ⅱ,具有TaAAP6-3B-Ⅰ的品种籽粒蛋白含量更高。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在自然群体和F2遗传群体中获得了同样的结果。

    此外,115份小麦品种中,地方品种TaAAP6-3B基因位点的SNPs多态型明显比育成品种的丰富,说明TaAAP6-3B可能在长期的人工选择过程中受到了选择压力,代表高蛋白、低千粒重的基因型TaAAP6-3B-Ⅰ被人为选择掉了,这表明该位点可能为重要的驯化位点。该研究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述研究结果以TaAAP6-3B, a regulator of grain protein content selected during wheat improvement 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BMC Plant Biology。

    该研究获得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 (Grant Nos. 2016ZX08009003–004)和“973”计划 (Grant Nos. 2014CB138104–2)资助。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2037.html
相关报告
  • 《小麦醇溶蛋白染色体位点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育种应用价值分析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5
    • 醇溶蛋白及其同源物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种子中,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籽粒加工与营养品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六倍体普通小麦,醇溶蛋白基因以多拷贝方式存在于六个复杂的染色体位点(Gli-A1, B1, D1, A2, B2 & D2),其积累量一般占籽粒总蛋白含量的40-50%,对面筋、面团的功能以及各类终用途品质(如面包加工品质)的优劣有重要影响。传统遗传学研究表明醇溶蛋白可能在平衡面团弹性和延展性中发挥作用,但利用转基因技术降低醇溶蛋白基因表达后,面团功能,尤其是弹性指标,反而会明显提高,表明小麦醇溶蛋白的含量与功能有进一步调控和优化的可能。 200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道文团队以冬小麦品种小偃81为材料,分别制备了六个醇溶蛋白染色体位点的缺失突变体,为解析其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在该研究中,团队对位于6D染色体短臂的Gli-D2位点进行了分析。通过BAC克隆测序和拼接,获得了该位点的421 kb序列,注释出了10个a-醇溶蛋白的编码基因,其中7个结构完整并在发育籽粒中高水平表达。在物理结构和基因组成等方面,小偃81的Gli-D2与中国春小麦以及小麦D基因组供体粗山羊草中的直向同源位点间存在较大差别,表明Gli-D2在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发现小偃81和Gli-D2缺失系(DLGliD2)在株高、生育期以及籽粒产量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别,但DLGliD2的面筋、面团、面包加工品质以及籽粒赖氨酸含量显着优于小偃81。转录组学和生化试验表明,DLGliD2籽粒中醇溶蛋白含量降低、谷蛋白和谷蛋白大聚体含量上升、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表达与活性也明显升高,这是DLGliD2面包加工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Gli-D2的缺失变异转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可进一步提高其面筋与面团功能指标以及面包加工品质。因此,该研究为解析栽培小麦Gli-D2位点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新信息,创制出了对改良小麦终用途和营养功能品质具有实用价值的新种质。综合该研究以及前人发表的结果,团队建议适当降低醇溶蛋白(或其同源蛋白)的含量是改进小麦以及其它禾本科作物籽粒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关论文发表于The Plant Journal (DOI:10.1111/tpj.13956),博士生李达和靳怀冰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王道文和副研究员董玲丽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农业部西部区域研究中心博士霍纳新和顾永强也为研究的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主要由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D0100500)、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31471483)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项目(XDA08020302)资助。
  • 《基因编辑家蚕表达外源丝蛋白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 Nexus在线发表了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教授谭安江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构建多种家蚕丝腺表达体系,实现了蜘蛛和袋蛾丝蛋白等在家蚕内的大量表达,为利用家蚕作为生物反应器开展定制化丝蛋白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据介绍,自然界中除家蚕外,有多种动物如蜘蛛、袋蛾等都能够合成具有优良性状的纤维蛋白,这些纤维蛋白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难以大量获取。家蚕丝腺是优良的蛋白表达体系,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利用遗传转化家蚕高效制备新型丝蛋白材料提供了新的契机。本项研究构建了并综合比较了多种遗传转化体系,包括转座子介导的转基因重链表达系统(FibH-T)、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核酸酶(TALEN)介导的丝蛋白重链替换系统(FibH-R)和丝蛋白轻链融合系统(FibL-F)。在FibH-R系统中,蜘蛛牵引丝蛋白MaSp2(160kDa)和袋蛾丝素蛋白EvFibH(230kDa)含量在纯合转化个体的茧层中分别达到51.02%和63.77%。此外,MaSp2和EvFibH的存在使得重组蚕丝纤维的韧性分别提高了~86%和~80%。结构分析表明,由于MaSp2和EvFibH重复序列中独特的聚丙氨酸的存在,重组纤维的结晶度增加了约40%,使重组纤维强度得到有效提高。该研究创制了多个新型蚕丝纤维种质素材,为利用家蚕大量生产新型纤维材料及表达其他高附加值该论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署名单位均为江苏科技大学,该校博士于烨为第一作者,谭安江为通讯作者,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大学教授林志团队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经费资助。相关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1093/pnasnexus/pgae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