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家蚕表达外源丝蛋白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 Nexus在线发表了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教授谭安江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构建多种家蚕丝腺表达体系,实现了蜘蛛和袋蛾丝蛋白等在家蚕内的大量表达,为利用家蚕作为生物反应器开展定制化丝蛋白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据介绍,自然界中除家蚕外,有多种动物如蜘蛛、袋蛾等都能够合成具有优良性状的纤维蛋白,这些纤维蛋白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难以大量获取。家蚕丝腺是优良的蛋白表达体系,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利用遗传转化家蚕高效制备新型丝蛋白材料提供了新的契机。本项研究构建了并综合比较了多种遗传转化体系,包括转座子介导的转基因重链表达系统(FibH-T)、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核酸酶(TALEN)介导的丝蛋白重链替换系统(FibH-R)和丝蛋白轻链融合系统(FibL-F)。在FibH-R系统中,蜘蛛牵引丝蛋白MaSp2(160kDa)和袋蛾丝素蛋白EvFibH(230kDa)含量在纯合转化个体的茧层中分别达到51.02%和63.77%。此外,MaSp2和EvFibH的存在使得重组蚕丝纤维的韧性分别提高了~86%和~80%。结构分析表明,由于MaSp2和EvFibH重复序列中独特的聚丙氨酸的存在,重组纤维的结晶度增加了约40%,使重组纤维强度得到有效提高。该研究创制了多个新型蚕丝纤维种质素材,为利用家蚕大量生产新型纤维材料及表达其他高附加值该论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署名单位均为江苏科技大学,该校博士于烨为第一作者,谭安江为通讯作者,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大学教授林志团队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经费资助。相关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1093/pnasnexus/pgae128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4/520744.s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组编辑家蚕大量表达蜘蛛丝》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谭安江研究组利用基因定点替换的方法在家蚕丝腺和蚕茧中大量表达蜘蛛丝蛋白。 蜘蛛丝是自然界中机械性能最好的天然蛋白纤维,其强度甚至高于用于制作防弹衣的凯夫拉纤维,在工业、医疗和国防中有广泛应用前景。如何大量获取蜘蛛丝纤维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蜘蛛的领地和捕食特性,无法通过大规模人工养殖获取蜘蛛丝;另一方面,由于蜘蛛丝蛋白结构特殊(分子量大且序列重复性高),采用细菌、酵母、动植物等表达体系面临着成本高昂,纯化和制丝工艺复杂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家蚕是唯一可以通过人工养殖大量获取丝纤维的动物,由于蚕丝蛋白和蜘蛛丝蛋白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利用家蚕遗传改造大量获取类蜘蛛丝纤维是一个可行性高的策略。近年来已有通过转基因技术在家蚕中表达蜘蛛丝蛋白的报道,但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的限制以及内源性蚕丝蛋白的表达干扰,蜘蛛丝蛋白的产量一直难以得到提高。 谭安江研究组致力于昆虫转基因和基因组编辑等遗传调控技术的应用。家蚕丝蛋白的主要成分有丝素重链(FibH),丝素轻链(FibL),丝胶蛋白(Sericin)等,其中FibH的分子量达350kDa,约占整个丝蛋白含量的70%以上,也是决定蚕丝纤维机械性能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利用基因组编辑工具TALEN完全敲除了FibH编码区,同时保留了编码区上下游完整的调控序列。在此基础上定点整合了含有部分蜘蛛丝基因和荧光标记的DNA片段,实现了完全去除内源性丝蛋白FibH的表达(knock out)和利用FibH的内源性调控序列调控外源性蜘蛛丝基因的表达(knock in and gene replacement)。在转化个体的丝腺和蚕茧中均可检测到蜘蛛丝蛋白的表达,其含量在个体茧层中可达35.2%,远远高于已报道的转基因方法(0.3-3%)。因转入的蜘蛛丝蛋白片段分子量较小(约70kDa),此次获得的嵌合型蜘蛛丝与对照品种蚕丝相比,在强度上有所下降,但在延展性上有了显着提高。本系统拓展了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为利用家蚕大量生产新型纤维材料及表达其他高附加值蛋白提供了新策略。 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6日以Mass spider silk production through targeted gene replacement in Bombyx mori为题,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植生生态所博士后许军、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董庆林为共同第一作者,谭安江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资助。
  • 《植生所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让家蚕量产蜘蛛丝》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谭安江研究组利用基因定点替换的方法在家蚕丝腺和蚕茧中大量表达蜘蛛丝蛋白。2018年8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 蜘蛛丝是自然界中机械性能最好的天然蛋白纤维,在工业、医疗和国防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一直以来如何大量获取蜘蛛丝纤维都是一个难题。由于蚕丝蛋白和蜘蛛丝蛋白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小组希望因此利用家蚕遗传改造来大量获取类蜘蛛丝纤维。他们利用基因组编辑工具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完全敲除了丝素重链基因编码区,同时保留了编码区上下游完整的调控序列。在此基础上定点整合了含有部分蜘蛛丝基因和荧光标记的DNA片段,实现了完全去除内源性丝蛋白丝素重链基因的表达;并利用丝素重链基因的内源性调控序列来调控外源性蜘蛛丝基因的表达。在转化个体的丝腺和蚕茧中均可检测到蜘蛛丝蛋白的表达,其含量在纯和个体的茧层中可达35.2%,远远高于已报道的转基因方法。 该系统拓展了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为利用家蚕大量生产新型纤维材料及表达其他高附加值蛋白提供了新的策略。 丁陈君 摘编自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477.shtm 原文标题: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让家蚕“吐出”蜘蛛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