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色氨酸和吲哚-3-丙酸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2-10-29
  • 背景:吲哚-3-丙酸(IPA)是一种微生物产生的色氨酸代谢物,已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心脏保护作用。然而,IPA与人类心血管风险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

    目标:这项前瞻性研究旨在调查血浆色氨酸和IPA水平是否与降低死亡风险有关。

    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HPLC-MS/MS)测定1829例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血浆色氨酸和IPA水平。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估计色氨酸和IPA水平与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平均9.2年的随访中,发生了424例全因死亡,其中272例为心血管死亡。血浆色氨酸和IPA水平与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降低显著相关。与色氨酸和IPA水平最高四分位数的CAD患者相比,心血管死亡率的多变量调整hr分别为0.62 (95% CI, 0.43-0.89)和0.71 (95% CI, 0.50-0.99),全因死亡率的多变量调整hr分别为0.67 (95% CI, 0.50-0.90)和0.75 (95% CI, 0.57-0.99)。经过多变量调整,持续血浆色氨酸和IPA水平的1-SD升高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6%和14%相关,与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3%和14%相关。限制性三次样条曲线显示血浆色氨酸和IPA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血浆色氨酸和IPA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降低显著相关。色氨酸和IPA水平对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academic.oup.com/ajcn/article/116/4/1070/6612724?rss=1
相关报告
  • 《血浆吲哚胺2,3-双氧酶,结核和HIV感染者的生物标记物》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7-06-20
    • 研究背景: 诊断活动性肺结核和HIV并无生物标记。吲哚胺2,3-双氧酶(IDO)是一种免疫调节酶,它能将色氨酸分解成犬尿氨酸。来自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疫苗和免疫学中心的研究者通过测量犬尿氨酸-色氨酸的比率分析了IDO活性是否能够诊断或预测HIV感染者的活动性结核病。 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超性能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测量了32名HIV感染者血浆中的犬尿氨酸和色氨酸浓度,这32名HIV感染者在前瞻性随访中发生了活动性肺结核。研究挑选了来自同一个队列人群的70名年龄、性别和CD4细胞计数等与研究对象相比配的HIV感染者,以及37名被诊断患有肺炎的HIV感染者作为对照。比较的临床参数主要包括BMI指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和C反应蛋白。 研究结果: 诊断结核病时,结核病患者的IDO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结核病诊断前6个月,那些后来进展为结核病患者的IDO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经过6个月的结核病治疗,结核患者的IDO活性下降至与对照组相同的水平。而与肺炎患者相比,结核患者的IDO活性也显著上升,高达4倍,由此可将两者区分开来。研究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得到IDO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99%,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和100%。 研究结论: 血浆IDO活性可作为HIV阳性感染者活动性肺结核诊断的生物学标记。 研究结果于2017年6月16日发表在《临床感染性疾病》杂志上。
  • 《2019冠状病毒病患者致命结果的心血管影响(COVID-19)》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4-24
    • 重要性: 在多个国家和大洲,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确诊数量和死亡率正在增加。关于心血管并发症对致命结果影响的信息很少。 目的: 评估COVID-19患者潜在的心血管疾病(CVD)和心肌损伤与致命结局的关系。 设计,地点和参与者: 该回顾性单中心病例系列分析了中国武汉市第七医院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23日的COVID-19患者。分析开始于2020年2月25日。 主要结果和措施: 收集和分析肌钙蛋白T(TnT)水平升高和不升高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症和治疗方法。 结果: 在187例确诊COVID-19的患者中,有144例(77%)出院,43例(23%)死亡。平均(SD)年龄为58.50(14.66)岁。总体上,有66例(35.3%)患有潜在的CVD,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和心肌病,而52例(27.8%)表现为TnT水平升高引起的心肌损伤。无基础CVD和TnT水平正常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7.62%(8/105),有基础CVD和TnT水平正常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3.33%(4/30),无基础CVD但TnT水平升高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7.50%(6/16),有基础CVD和TnT水平升高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69.44%(25/36)。与没有CVD的患者相比,具有潜在CVD的患者更有可能显示TnT水平升高(36 [54.5%] vs 16 [13.2%])。血浆TnT水平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β=0.530,P<0.001)和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β=0.613,P<0.001)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住院期间血浆TnT和NT-proBNP水平(中位数[四分位范围(IQR)]0.307[0.094-0.600];1902.00[728.35-8100.00])和临终死亡(中位数[IQR],0.141[0.058-0.860];5375[1179.50-25695.25])与入院值相比显著升高(中位数[IQR],0.0355[0.015-0.102];796.90[401.93-1742.25])死亡人数(P=.001;P<.001),而幸存者中TnT(中位数[IQR],0.010[0.007-0.019];0.013[0.007-0.022];0.011[0.007-0.016])和NT-proBNP(中位数[IQR],352.20[174.70-636.70];433.80[155.80-1272.60];145.40[63.4-526.50])没有明显的动态变化(P=.96;P=.16)。住院期间,TnT水平升高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更高,与TnT水平正常的患者相比,糖皮质激素治疗(37[71.2%]vs 69[51.1%])和机械通气(41[59.6%]vs 14[10.4%])的使用率更高。使用或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36.8%(7/19)和25.6%(43/168)。 结论和相关性: 心肌损伤与COVID-19的致命结果显着相关,而有基础CVD但无心肌损伤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心肌损伤与心脏功能障碍和心律不齐相关。炎症可能是心肌损伤的潜在机制。对于高心肌损伤风险的患者,可考虑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