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基于纳米颗粒辅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与电化学多模态分析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灵敏检测》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8-25
  • 基于纳米颗粒辅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与电化学多模态分析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灵敏检测

    ?? 英文标题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via nanoparticle-assisted ICP-MS and electrochemical multimodal analysis




    ?? 导读

    2025年3月,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第一作者 Yujie Zhou 和 Lei Li,通讯作者 Jieyu Zhang,在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via nanoparticle-assisted ICP-MS and electrochemical multimodal analysis》的研究论文。




    ?? 摘要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结合磁分离、贵金属纳米颗粒标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与电化学检测的双模态传感技术,可快速、灵敏且特异地同时检测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宋氏志贺菌三种食源性致病菌。该方法通过构建三明治结构的DNA复合体,并用磁纳米颗粒和贵金属纳米粒子分别修饰捕获探针和报告探针,实现目标病原DNA的富集与信号放大。贵金属元素的含量通过ICP-MS定量,与目标DNA浓度成正比;同时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监测电导率变化,增强检测可靠性。该策略实现了从101到101? copies/mL的广检测范围,最低检测限达1 copy/mL,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展现出优异的食品安全监测潜力。




    ?? 引言

    食源性致病菌每年造成全球数千万例疾病。传统检测方法如平板计数法虽灵敏但耗时长,PCR需昂贵设备且易假阳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虽具灵敏度与低成本优势,但构建电极复杂。近年来,ICP-MS 结合元素标记技术被用于多重病原检测。本研究在此前基础上,将 ICP-MS 与电化学检测联用,并首次实现 Au/Ag/Pt 纳米粒子区分三种病原,实现多重目标的高通量检测。




    ?? 研究内容

    技术设计利用捕获探针连接磁纳米粒子(MNPs)、报告探针连接贵金属纳米粒子(AuNPs、AgNPs、PtNPs),构建三明治结构;三种金属分别对应三种病原基因(invA、TDH、ipaH),磁分离后用 ICP-MS 和电化学双信号检测。探针构建与优化采用高亲和力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实现高密度修饰;优化了探针浓度与反应时间,确保复合物形成稳定性与信号强度。电化学检测性能DPV 响应信号在目标DNA浓度变化下呈线性,检测限为1–3 copies/mL,特异性好;在干扰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存在下仍保持高识别率。ICP-MS检测性能三种金属信号(Au、Ag、Pt)在101–1010 copies/mL 范围内呈现优异线性;同时检测三种病原的检出限均为1 copy/mL,重现性良好(RSD<2.7%)。实际样品应用在猪肉、鸡蛋、牛奶、鱼、湖水等样品中添加标准 DNA,回收率93.6–105.2%,RSD小于3.1%;验证了系统在复杂基质中仍具高度准确性与稳定性。




    ??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建立了纳米颗粒辅助的ICP-MS与电化学双模态传感平台,首次实现对三种重要致病菌的同时高灵敏检测。该技术兼具快速、特异、低检出限等优点,适用于食品、环境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病原监测。未来将朝向设备小型化、高通量自动化与现场检测集成化方向发展。




    ??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4076




    ?? 主题分类

    ? 安全检测


    ? 人工智能(数据融合与比值分析)


    ? 传感器


    ? 食品化学


    ? 未来食品


    图文赏析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4076
相关报告
  • 《基于核磁共振磁纳米颗粒以快速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huangzheng
    • 发布时间:2016-10-14
    •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尤其是即食食品(RTE),一个敏感和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总是高需求的。基于biofunctionalized磁性纳米颗粒的聚集诱导纳米颗粒间的特定绑定,从而导致的变化横向弛豫时间(T2)周围水的质子核磁共振探测到的纳米粒子,开发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的准确和可靠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是3或然数(使用most-probable-number(或然数)试验)和功能化Fe / Fe3O4纳米粒子具有高特异性和其他干扰细菌的存在。此外,这种检测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检测奶粉和生菜。这种方法可能是一个为敏感和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有用的工具。
  • 《合肥工业大学:基于“噪声净化器”的超灵敏智能手机辅助双色比率荧光传感平台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即时检测》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2-11
    • 基于“噪声净化器”的超灵敏智能手机辅助双色比率荧光传感平台,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即时检测 2024年7月15日,合肥工业大学和广东省科学院吴清平院士团队Lulu Cao及通讯作者Yingwang Ye、Qingping Wu院士在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一区,IF2023=8.5)发表了题为“An ultrasensitive smartphone-assisted bicolor-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sensing platform based on a “noise purifier” for point-of-care testing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food”(基于“噪声净化器”的超灵敏智能手机辅助双色比率荧光传感平台,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即时检测)的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噪声净化器”的双模式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传感平台,用于超灵敏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O157。该系统利用修饰的石墨烯量子点(N,S-GQDs@PMB)作为供体,修饰的碳量子点(Y-CDs@Apt)作为受体,以磁性多壁碳纳米管(Fe@MWCNTs)为“噪声净化器”去除荧光背景干扰。该平台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便携检测,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可实现对真实样本中病原菌的定量检测。 引言 大肠杆菌O157作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因而需要灵敏度高且操作简便的检测方法。传统的PCR等检测方法存在操作繁琐、成本高等缺点。基于智能手机的POCT(现场检测)平台因其便携性、实时性和高灵敏度受到关注,但现有单一波长荧光检测容易受到非特异性结合的背景信号干扰。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Fe@MWCNTs作为“噪声净化器”,结合双模式荧光检测以提高信噪比,实现了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的精准检测。 研究内容 (1)传感器的构建与表征:通过修饰的N,S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S-GQDs@PMB)和碳量子点(Y-CDs@Apt)构建FRET检测系统。Fe@MWCNTs作为“噪声净化器”以降低背景干扰,从而提高传感器的信噪比。传感器的双荧光信号依赖于目标菌的浓度,并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现场颜色分析。 (2)检测性能测试:实验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O157样本中验证了平台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范围从101到107 CFU/mL,检测限为4.45 CFU/mL。该系统在牛奶、饮用水和牛肉样本中的回收率达到91%-104%,显示了其在复杂食品基质中的适用性。 结论与展望 该研究开发的基于“噪声净化器”的传感平台通过智能手机辅助检测实现了大肠杆菌O157的高灵敏度、现场定量检测。该平台在食品病原菌检测方面展示出广泛的应用潜力,未来可拓展用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的检测,推动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的进步。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24004540?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