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突破基因组编辑底层技术》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10-14
  • 2025年9月29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在《Cell》杂志发表研究论文,首次发现并命名连接转座子与CRISPR系统的关键“缺失环节”——TranC,揭示驱动Type V CRISPR系统从TnpB转座酶演化的核心机制是引导RNA的“功能性分裂”,破解了CRISPR-Cas12系统起源谜题。

    同日,齐禾生科以上述TranC系统为工具底盘,成功开发出名为TranC11a的全新紧凑型基因组编辑工具。该工具编辑活性较原始版本提升超9倍,在多个基因组位点上编辑效率与SpCas9相当,优于近期报道的两种紧凑型编辑系统,在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及玉米性状改良位点中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我国对TranC系列工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海外专利布局覆盖关键市场,已从法律层面为后续产业化落地扫清了核心障碍。

  • 原文来源:https://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5915.htm
相关报告
  • 《基因编辑技术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雷洁
    • 发布时间:2016-05-12
    • 目前,学界公认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方法是CRISPR-Cas9,这种方法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科学家张峰等人拥有专利,能够实现对基因较为精准和高效的编辑,被认为是遗传研究领域的革命性技术。但CRISPR-Cas9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易形成“脱靶”,即gRNA与靶DNA序列之间存在错配,向导RNA容易形成二级结构等。 来自格氏嗜盐碱杆菌的一种Argonaute蛋白作为一种核酸内切酶,在向导DNA的引导下,能够在人体细胞中进行基因组编辑。相较于Cas9-sgRNA,NgAgo-gDNA具有更大的优势,规避了令人头痛的脱靶效应,且向导设计制作简便,可编辑基因组内任何位置,对游离于细胞核内的DNA具有更高的切割效率。
  • 《我国科学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正癌变基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李丹丹
    • 发布时间:2020-03-21
    • 2020年2月17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吕志民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新建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mutated TERT promoter inhibits brain tumour growth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作为载体表达拥有腺嘌呤脱氨酶活性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as9融合蛋白以及对应的单向导RNA(sgRNA),实现精准修正恶性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该研究使用腺相关病毒作为碱基编辑器CjABE的表达载体,精准修正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从而减少肿瘤细胞中TERT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抑制其分裂,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的衰老及凋亡。原位注射表达CjABE的腺相关病毒能够有效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该研究开创性地利用基因编辑以修正癌变基因,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并揭示了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突变是肿瘤精准治疗的靶点。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