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4-ISWI染色质重塑复合体调控基因弹性表达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5-24
  •      为了探究植物在维持DNA甲基化稳定性前提下,控制基因弹性表达的分子机制,此前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刘启昆课题组在拟南芥morc-1突变体背景下建立了携带有SDC:GFP转基因报告系统的遗传体系,导致原本受DNA甲基化修饰而表达沉默的SDC:GFP报告基因产生弹性表达。利用这一特殊的遗传背景,刘启昆课题组通过遗传筛选发现DDR4-ISWI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的功能为上述基因弹性表达行为所必须。

        进一步实验表明,这种基因转录水平的弹性表达通常伴随着基因所在位点附近核小体排布方式的改变。通过基因靶向技术将DDR4-ISWI染色质重塑复合体靶向结合到FWA基因启动子的DNA甲基化区域,证明原本沉默的FWA也可发生弹性表达,虽然此弹性表达的强度远低于擦除DNA甲基化带来的转录激活效应。

        实验中遇到的一大挑战是了解DDR4-ISWI的全基因组结合位点,获得其调控核小体排布的直接证据。但课题组多次尝试均无法获得成功。为了解决这一困难,课题组将DDR4与锌指蛋白融合,并发现了数千个由于锌指蛋白脱靶效应导致的DDR4异位结合位点。由于所有DDR4异位结合位点均具有锌指结合基序的近源序列(长度18-nt),相较常规的ChIP-seq这大大提高了DDR4结合位点的定位精度。将上述结合位点与MNase-seq,Whole-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以及转录组数据进行多组学联合分析发现DDR4-ISWI的染色质结合可引起核小体排布的波浪式周期性重置,虽然绝大多数发生核小体排布重置的区域并不引起基因转录或DNA甲基化修饰的改变,那些发生转录和DNA甲基化修饰改变的区域通常伴随着核小体的重置,暗示DDR4-ISWI染色质结合的直接影响是核小体排布的改变,而转录水平的变化很可能是间接效应。

        总结,课题组基于报告基因的遗传筛选,发现了基于核小体排布方式改变引起基因弹性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虽然这一机制并非DNA甲基化修饰位点所特有,它为植物响应环境变化平衡基因组稳定性和基因表达灵活性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3-5/20230523070042282.htm
相关报告
  • 《中国农业科学院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研究,首次揭示N-末端乙酰转移酶复合体调控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21
    • 西瓜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长期受到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on)引起的枯萎病威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尽管已知该病原菌通过分泌多种毒力因子侵染宿主,但其致病调控网络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N-末端乙酰转移酶(NAT)复合体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性中的调控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多学科方法,发现FonNatA复合体通过乙酰化修饰bZIP家族转录因子FonMeaB,建立了氮源感知与致病性调控的分子桥梁。他们采用了基因敲除和回补实验、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Co-IP)分析、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质谱检测和植物病理学实验等多种技术手段,系统评估了不同突变体的致病表型。 研究发现,Fon基因组中存在5个保守的NAT复合体,其中FonNatA由催化亚基FonNaa10和辅助亚基FonNaa15组成。敲除FonNaa10或FonNaa15导致菌株营养生长缺陷、分生孢子形态异常,且对氧化应激更为敏感,致病性降低约70%。回补实验证实了这些表型确实由基因缺失引起。 深入讨论表明,FonNaa10具有双重酶活性,既能催化N-末端乙酰化,又能介导赖氨酸ε-氨基乙酰化(Nε-acetylation)。质谱分析鉴定出FonMeaB第69位赖氨酸(K69)是FonNaa10的直接作用靶点。在硝酸铵条件下,K69乙酰化稳定了FonMeaB蛋白,抑制下游FonNmr基因表达;而在硝酸钠条件下,去乙酰化导致FonMeaB降解,解除对FonNmr的抑制。这种氮源依赖的乙酰化调控模式解释了病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致病性差异。 总结指出,该研究首次揭示了NatA复合体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非经典功能,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致病调控通路:FonNatA-FonMeaB-FonNmr级联反应。这一发现为理解蛋白质乙酰化修饰如何整合环境信号(氮源)与致病性提供了范例,也为开发靶向NAT复合体的新型杀菌剂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突破了传统对NAT的认知,揭示了其在信号转导中的新功能,发现了新型顺式作用元件BSMN,以及建立了"乙酰化-氮代谢-致病性"调控模型。这些发现不仅对植物病理学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真核生物的蛋白质修饰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 《广州健康院在染色质高级结构调控细胞命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06
    •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形成染色质,并在染色质架构蛋白的作用下逐级折叠形成远距离的染色质相互作用(或染色质环)、拓扑相关结构域和染色质区室等染色质高级结构。远距离染色质互作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在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CCTC结合因子(简称:CTCF)最早被认为是绝缘子结合蛋白,随后发现CTCF在转录激活/抑制、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CTCF也被认为是染色质架构蛋白,与Cohesin复合物等在调控远距离染色质相互作用和维持染色质“成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CTCF是否在同一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其多重功能至今仍不清楚。   北京时间4月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姚红杰研究员课题组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课题组在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CTCF functions as an insulator for somatic genes and a chromatin remodeler for pluripotency genes during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运用体细胞重编程到诱导多能干细胞为模型结合多维组学技术并联合生物信息分析,揭示了CTCF介导的染色质绝缘和染色质结构变化协同调控干细胞多能性获得的新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CTCF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表达逐渐升高,并发挥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作用。在此过程中,CTCF具有同时抑制体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和促进多能性基因网络激活的双重功能。机制分析发现CTCF不仅通过发挥染色质绝缘功能抑制体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且发现CTCF具有维持多能性基因染色质开放的作用,CTCF还结合在部分多能性基因启动子区,促进这些多能性基因增强子(Enhancer)和启动子(Promoter)之间的相互作用(EP互作)。此外,该研究还揭示CTCF与染色质重塑因子SMARCA5形成蛋白复合物,有助于维持多能性基因的染色质开放和多能性转录因子的结合,促进多能性基因网络的激活。    该研究揭示了在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过程中,CTCF发挥了介导染色质绝缘和染色质重塑的协同调控作用。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CTCF的生物学功能,并为后续研究细胞命运决定的调控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姚红杰研究员和付向东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姚红杰研究员课题组的宋亚威博士、博士研究生章杰、副研究员胡功成博士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课题组的博士后梁征宇博士为该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宋亚威博士和博士生章杰主要完成实验部分,梁征宇博士和胡功成博士主要完成生物信息分析部分。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