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疗法有望进入临床》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3
  • 开发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的生物医药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宣布,一项临床前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在这项临床前试验中取得的出色结果,也有望助力CRISPR/Cas9技术进入人体临床试验。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是由TTR基因中约136个不同遗传突变之一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和衰弱性疾病。由这些基因突变引起的异常蛋白质沉积可影响外周和自主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在20岁左右时发生各种症状。

    Intellia的体内定点项目使用脂质纳米粒子(LNPs)将CRISPR/Cas9组合递送到肝脏。该公司在体内靶向ATTR的研究项目与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共同开发。Intellia旨在实现对肝细胞内的突变TTR基因特定DNA实施敲除编辑。这些基因可导致心脏,神经和其他组织中破坏性运甲状腺素蛋白沉积。

    这项临床前编辑研究旨在探索使用LNP将CRISPR/Cas9部分递送至小鼠肝脏,介导肝细胞内标靶DNA的编辑。研究中将LNP,Cas9 mRNA与靶向小鼠TTR基因的化学合成gRNA的共同配方,通过一次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其他研究评估了在引导模式下不同因素对编辑的影响,化学修饰程度和有剂量反应关系的编辑效率。通过四个月的时间,研究评估了肝脏内编辑的耐久性,并测量了Cas9 mRNA和sgRNA的药代动力学(PK)参数。

    研究显示,脂质纳米粒子递送Cas9 mRNA和sgRNA导致小鼠肝脏中运甲状腺素蛋白水平降低97%,并且至少维持12个月。该论文还报道了使用Intellia的LNP递送系统后,三天内在小鼠体内检测不到CRISPR/Cas9部分。研究人员进一步表明,Intellia的LNP技术对更高级啮齿动物,如大鼠也具有类似的稳定和有效的递送结果。

    “这些数据表明,我们专有的脂质纳米粒子技术通过单剂量实现了对TTR基因显着和持久的编辑,”Intellia平台和输送技术高级副总裁David Morrissey博士说:“我们的脂质纳米粒子系统是一种短暂表达系统,可使CRISPR/Cas9能够编辑目标基因,然后从细胞中清除。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细胞中CRISPR/Cas9的停留时间,并且减少与CRISPR/Cas9相关的安全问题。如果需要,LNP还允许我们重新给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全身性CRISPR/Cas9递送方法,这将进一步支持我们今年提出的IND项目和未来的肝脏遗传疾病治疗。”

    我们期待这项技术能够顺利进入临床,早日为我们带来新型基因编辑疗法。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18276.html
相关报告
  • 《首个DNA编码的单克隆抗体疗法有望进入临床试验》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1-18
    • 近日,来自威斯达研究所和Inovio制药公司共同宣布,FDA已经批准了他们首个人类临床试验,调查新型合成型DNA编码的单克隆抗体(DMAb)疗法在预防寨卡病毒感染上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DMAb并不像所有已知的常规治疗性抗体,其是在人体内制造出而并非由工厂制造出来的,患者被授予DNA指令,促进其机体装备必要的工具,从而制造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来靶向杀灭致病性靶点,比如细菌、病毒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等。研究者David B. Weiner说道,DMAb技术能够改变我们所知道的临床故事,过去几年里我们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临床前研究,开发了一些新型的平台,同时利用CELLECTRA传递系统在体内制造出了DMAbs,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单克隆抗体方法有更多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能扩展治疗性策略,为未来疾病的预防和新型疗法的开发打开新的市场。 2016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威斯达研究所将DMAb技术从原型转化到临床试验中,用来消除新出现的传染病。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用于针对寨卡病毒的DMAbs 1期临床试验已经开始招募参与者了,这是一项单中心、开发性的剂量递增试验,研究人员将招募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同时让志愿者接受4剂名为INO-A002的疫苗。 研究者Tebas说道,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其能改变我们运输抗体作为治疗性因子的方式,同时也能够快速进入临床试验中;虽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答,但这可能不仅对寨卡病毒有效,对于其它一些新发传染病也有一定的作用。最后研究者指出,目前这项临床试验主要针对寨卡病毒感染,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数据,为后期开发能靶向作用一系列疾病的新型DMAbs策略提供新的思路,这些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癌症、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研究者的目标就是开发一种新型独特的单克隆抗体技术,从而产生具有更大潜力的DMAb产品。
  • 《辉瑞基因疗法fidanacogene elaparvovec进入III期临床开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19
    • 美国制药巨头辉瑞(Pfizer)与合作伙伴Spark Therapeutics近日联合宣布,启动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导入III期临床研究(NCT-3587116),评估实验性基因疗法fidanacogene elaparvovec(前称SPK-9001/PF-06838435)作为一种因子IX预防性替代疗法在B型血友病常规护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fidanacogene elaparvovec是一种新型实验性载体,含有一个生物工程化的腺相关病毒(AAV)衣壳(蛋白外壳)和一个经密码子优化的高活性人类凝血因子IX基因,一旦输注后,能够在患者体内持续产生内源性的因子IX,从而消除定期输注因子IX的需求。目前,fidanacogene elaparvovec正被评估作为一种有潜力的一次性治疗药物,用于B型血友病的治疗。 监管方面,美国FDA已在2016年7月授予fidanacogene elaparvovec治疗B型血友病的突破性药物资格(BTD)。BTD是FDA在2012年创建的一个新药评审通道,旨在加快开发及审查用于治疗严重或威及生命的疾病并且有初步临床证据表明该药与现有治疗药物相比能够实质性改善病情的新药。获得BTD的药物,在研发时能得到包括FDA高层官员在内的更加密切的指导,保障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今年5月,辉瑞和Spark公布了正在进行的一项I/II期临床研究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15例重度或中度B型血友病(FIX:C≤2%)患者,其中包括4例已随访长达2年的患者,数据显示,一次fidanacogene elaparvovec输注成功实现了持久的、治疗水平的凝血因子IX表达,到2018年5月7日数据截止时,所有15例患者均停止了因子IX浓缩物的常规输注,并且没有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或血栓事件。 辉瑞全球产品开发罕见病首席开发官兼高级副总裁Brenda Cooperstone表示,随着导入研究的开发和患者招募,我们很高兴开始评估fidanacogene elaparvovec治疗B型血友病的III期项目,这标志着该药临床开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已获得的数据显示,这种一次性的治疗方案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消除B型血友病患者定期输注因子IX的需求,同时可消除自发性出血。 辉瑞与Spark于2014年12月就B型血友病基因疗法项目达成了一项授权协议。根据协议条款,辉瑞将独自承担该项目的所有后续关键性临床研究、所有监管事宜、生产及全球商业化。 B型血友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血液疾病,患者体内先天性缺乏凝血因子IX,导致凝血障碍。该病又被称为先天性因子IX缺乏症或克雷司马斯病,在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2.5万分之一。据估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6万例B型血液病患者。目前,该病的治疗需要反复静脉输注血浆来源的或重组的因子IX,来控制和预防出血发作,该领域对新的治疗药物存在着显著的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