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法网 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11-27
  • 全程6300多公里,全流域涉及19个省区市,行经180万平方公里,横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1/5的水能资源……千百年来,长江水滚滚东流,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长江保护,法治先行。如何为长江保护提供充分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协同高效的执法机制,如何实现严格公正司法,如何形成依法保护长江的合力?记者赴长江沿线各地进行了调研采访。

    站在长江泰州段岸边眺望,江中有洲、河网密集,两岸绿树成荫、水鸟高飞。在一处环保主题公园内,“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标语格外醒目。

    “泰州市在2015年7月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法规便是《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从泰州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了长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江苏泰州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和环境资源与城乡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葛银余说。

    近年来,长江沿线各地人大常委会加快长江保护地方立法,组织人大代表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督办涉长江重点议案建议,不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与此同时,长江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也引起重视,制定一部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长江保护法进入议事日程。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长江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化工污染、船舶污染、尾矿库污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复杂的污染源正使得长江水质逐渐变差、生态环境恶化。

    “沿江城镇林立,港口码头密集,排污口与取水口犬牙交错,直接影响饮用水源地的供水安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邢春宁说,部分地区长江岸线受到侵蚀,长江干流生态退化趋势加剧,鱼类种类锐减,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生物演变为寡毛类,部分区域已无底栖动物,长江生态安全的警钟已经敲响。

    “施工产生的建筑弃土被倾倒在长江河道边,对河道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形仍时有发生。在部分长江支流,违规挖沙采石、非法捕捞鱼类的行为还屡禁不绝,河面上的漂浮垃圾、沿岸垃圾也威胁着长江生态。”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一位工作人员说。

    “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部分水系严重断流、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岸线、港口乱占滥用问题突出;部分区域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较为严重。同时,水污染形势严峻,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水源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跨区域违法倾倒危险废物呈多发态势。”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高虎城说。

    长期从事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说,保护长江,应该科学合理划定各方职责边界,理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流域与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长江流域管理体制。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起全流域水岸协调、陆海统筹、社会共治的综合协调管理体系。在这方面,应该加强人大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

    “为长江保护提供制度支撑”

    在位于江苏扬州的淮河入江水道,有一片开阔的区域,这里水系发达、岛屿湿地众多,被称作“七河八岛”。站在桥上远眺,江河浩渺、波光粼粼,天色空蒙、树木葱茏。这一壮美的自然景观得以完好保护,和扬州市人大多年的努力分不开。

    “‘七河八岛’区域既是扬州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又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保护好这一区域不仅对扬州至关重要,对南水北调工程也有着重要意义。”扬州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主任刘焕琴说。

    然而,截至2012年底,这里林立着大大小小的船厂、砂石厂71家,不但破坏沿岸湿地,而且对河道的行洪与水体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当时,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看上了这块区域,想在河岸边建别墅、河景房。

    2013年7月,扬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七河八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决议》,提出“四控一禁”,即严控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设,并且连续多年聚焦“七河八岛”船厂、砂石厂关闭搬迁,盯住决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昔日的“龙门塔吊”不见了,天际线保住了,鱼儿成群、水鸭嬉戏。

    素有“千湖之省”称号的湖北,围湖养殖曾十分普遍。截至2000年,各种填湖占湖后所剩湖泊只有800个左右,四处可见杆连杆、网连网。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付正中介绍,网箱养鱼、培育珍珠的经济效益很好,但污染很大。如何取舍?各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地方政府也顶住了压力。2012年出台《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2016年,120万亩的湖水网箱养殖全部拆除。

    “近年来,长江沿线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职责,通过地方立法等形式,为长江保护提供制度支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玉军说。

    在长江上游,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及时修订环境保护条例、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城市园林绿化条例、节约能源条例,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为解决长江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立法保障;

    在长江中游,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按照水陆空系统、协调保护的原则,先后制定了湖泊保护、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土壤污染防治、天然林保护、河道采砂管理等13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

    在长江下游,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明确了区域限批制度、沿江地区政府水质达标责任制、上下游交界断面水质交接制度等,许多制度在长江保护立法中开了先河。

    “让制度长牙齿、有刚性”

    “请问区民政局,部分渔民退捕上岸后,没有生活来源,有哪些救助措施,能否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请问区农业农村委,除了实施渔船退捕上岸措施外,还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长江渔业资源?”这是重庆市万州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监督问政行动的场景。

    为保护长江生物资源及物种多样性,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重庆人大以专题询问等多种形式,监督政府部门推动长江禁渔令在重庆的全面贯彻实施。

    2019年8月26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省政府办公厅印送了《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这份意见以清单的形式列出了江苏省124个水环境突出问题。

    “江北新区葛中路乡村河水体颜色发黑,味道发臭”“张家港市沙钢集团百万吨钢渣弃置江边”“宿城区运河宿迁港污水未收集处理”……

    翻阅这份清单,问题具体、责任部门清晰、整改时间明确。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主任汪泉说,根据省人大提供的这份清单,政府部门正紧锣密鼓落实整改。

    这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充分履行监督职能,推动长江保护的一个缩影。

    “不仅要立法,而且要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让制度长牙齿、有刚性。”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环资城建委主任陈雷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环保专题视察调研,听取年度环境状况报告,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推动难点问题解决。

    南京市人大代表喻君杰提出“关于开展秦淮河保护立法调研”,韩顺霞代表提出“将污水管网验收纳入《南京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建议。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其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受到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各地人大积极作为,为保护长江贡献力量,推动长江生态环境好转。

    “需要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解决”

    早在2004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就制定了《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其中规定,江苏段长江中泓水质不得低于二类。然而,10年后的2014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对这部条例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水质普遍降为三类,对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原因之一,是上游来水水质下降。10年来,江苏入境断面水体总磷浓度上升50%以上。长江成为沿江城市的“下水道”。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长江保护是一个全流域的系统工程。

    2018年3月,一份由32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制定长江水环境保护法的议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这是2014年以来,江苏代表团代表第四次联名提出保护长江的议案。

    “水污染的流动性与水环境保护行政分割性存在矛盾,局部地区开发的盲目性与流域生态保护系统性存在矛盾,需要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解决。”牵头提出议案的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震宁说。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制定长江保护法,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2019年12月2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高虎城作关于长江保护法草案的说明时表示,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草案围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这一突出问题,特别强化有关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以及绿色发展的特殊性问题,把法律的一般性规定与特殊性规定有机结合,突出特殊性。

    长江保护法立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草案两次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收到大量意见建议。

    “建议提高污水处理厂水质标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要通盘考虑”“要坚持第三方环评,不能自说自话”……付正中梳理了湖北省人大代表们提出的主要意见。

    “目前缺少对养殖尾水排放的专门性立法规定,应该细化养殖投入品管理,规范、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明确不当使用化肥、粪便、动物源性饲料等行为的处罚标准。”一位重庆市人大代表说。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20世纪80年代,一曲《长江之歌》唱出了中华民族对长江的热爱与依恋。

    随着立法的推进,长江保护将更加有法可依。织密法网,必将守护长江一江清水向东流。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6日 19 版)

相关报告
  • 《以过硬的成果守护好一江碧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17
    •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以过硬的成果守护好一江碧水 今天,市委书记史立军深入沿江地区,调研长江大保护工作。他强调——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过硬的成果守护好一江碧水。 市委常委、秘书长张余松,副市长徐克俭参加调研。 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 史立军首先来到泰兴市滨江镇,实地察看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建设情况,了解健康长江泰州行动的最新进展。 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目前在建,设有指挥中心、监控中心及快速监测室等,未来可24小时对长江泰州段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管调度。 史立军说,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是我市推进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举措—— 要切实把泰州行动的各项部署落地落实,推动解决各类生态环境问题; 要加快指挥中心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运,实现长江泰州段环境视频、数据、排放的实时监测监管。 泰兴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 高港滨江生态湿地保护带 史立军十分关心沿江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先后考察了泰兴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高港滨江生态湿地保护带,认真听取沿江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岸线整治及沿江一张图规划退出项目落实情况汇报。 泰兴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全长约12公里,通过江滩清理和环境整治,实现了船厂变森林、鱼塘变湿地、江堤变赛道、工厂变公园的巨大变化。 高港滨江生态湿地保护带总长6.4公里,包括原生态芦苇荡、海军文化公园、春江花月夜、大桥风光带等,形成了原生态的长江湿地风光风貌。 史立军强调,各地要按照“一带、二岛、三节点”沿江生态走廊规划要求,加快长江岸线整治修复、生态绿化、环保设施提升等项目实施,努力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的“最美岸线”,让市民和游客畅享大江风貌。 泰兴滨江污水处理厂尾水涵养湿地工程现场 泰兴滨江污水处理厂尾水涵养湿地工程应用“单元湿地”概念,采用“大断面、短路径、小阻力设计”,通过优化组合不同的“单元”湿地模块,达到对处理厂尾水进行水质净化的效果,今后泰兴化工园区内的入江河流将经过湿地生态过滤后,再排入长江。 史立军对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给予肯定,他指出,要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办法,引进先进技术,以更加务实管用的举措,加快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水体生态修复。他还叮嘱泰兴市要紧盯时间节点,加快推进涵养湿地工程,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 《人民长江报:“天网”保障一库清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1
    • 30分钟对一针样品同时出8个水质结果、同时定性定量识别和鉴定水中复杂有机污染物、关键断面每4个小时开展一次水质自动监测……自2016年长江委长江科学院承担“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项目”以来,由20余名博士、硕士以及高级技术人员配备70余台国际高端检测设备,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成功布设下水质监测“天网”。 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整体良好,且逐年向好;同期相比,2018年库区水质明显好于2016年和2017年,15个库内断面水质为I至II类。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中线工程的效率和效益,而且密切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虽然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水质总体良好,但由于水位及蓄水面积变化,水库水力条件更为复杂,对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丹江口水库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水质安全问题面临的考验愈加严峻。 水质监测工作是水质保护与管理的基础,是保障“一库清水”的耳目。 2017年1月,融合现代监测和传感技术、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及相关专业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应用的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正式开始运行,通过固定中心实验室、自动监测站(固定式和浮动式)、移动监测站(移动车和移动船)和信息化系统四个部分的相互配合实现对库区水质情况的综合监控。 “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中心实验室目前配备77台(套)有国内外先进的水质、水生生物、微生物等检测和前处理等高端检测设备。”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项目负责人、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汪在芹介绍。其中,离子色谱仪可测定水体中的硝酸根、氯离子、硫酸根等离子,进一针样品可在30分钟内同时出8个水质结果,仪器稳定性好,灵敏度高;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检测高沸点及强极性有机污染物,比如多环芳烃类、氯酚类等,可自动进样,数据自动采集,稳定性好;气质联用仪可测定水体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当水样污染物种类复杂时,它不仅能分析出污染物的含量,而且还能准确识别和鉴定污染物。 汪在芹表示,自动监测站对陶岔渠首、丹库中心、汉库中心等7个重要断面开展连续自动检测,每4个小时监测一次,可在第一时间掌握关键断面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移动监测车船及其配套的无人机、橡皮艇等设施,使技术人员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快速到达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及时掌握第一手水质资料。 通过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运行,可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状况的自动实时监测和信息及时传递,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提升水环境监测反应和信息共享能力,提供高效、可信、实时的水质决策支持信息。 2018年1月,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河南西峡县淇河河段发生一起水污染事件。长科院科研人员接到水源公司任务后立即调配技术人员开展丹江口库区淇河大石桥监测断面的连续应急监测。通过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化验分析,及时掌握了污染水域的水质情况以及对库区整体水质的影响,为保障水库的水质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同年3月,丹江口库区旅游港码头爆发局部藻类水华。长科院科研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藻类水华应急监测。通过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化验分析,及时掌握了爆发水华水域的水质情况及藻类的种类和密度情况,为丹江口水库藻类水华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近2年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项目收集了陶岔渠首每日定点监测数据、库区31个断面人工监测数据和7个重要断面自动监测数据,数据资料连续完整,通过人工监测和自动站监测对比,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按时提交的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日报、月报和年报,为水源公司及时掌握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现状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提升了水环境监测反应和信息共享能力,对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引水质量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