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对一针样品同时出8个水质结果、同时定性定量识别和鉴定水中复杂有机污染物、关键断面每4个小时开展一次水质自动监测……自2016年长江委长江科学院承担“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项目”以来,由20余名博士、硕士以及高级技术人员配备70余台国际高端检测设备,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成功布设下水质监测“天网”。
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整体良好,且逐年向好;同期相比,2018年库区水质明显好于2016年和2017年,15个库内断面水质为I至II类。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中线工程的效率和效益,而且密切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虽然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水质总体良好,但由于水位及蓄水面积变化,水库水力条件更为复杂,对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丹江口水库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水质安全问题面临的考验愈加严峻。
水质监测工作是水质保护与管理的基础,是保障“一库清水”的耳目。
2017年1月,融合现代监测和传感技术、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及相关专业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应用的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正式开始运行,通过固定中心实验室、自动监测站(固定式和浮动式)、移动监测站(移动车和移动船)和信息化系统四个部分的相互配合实现对库区水质情况的综合监控。
“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中心实验室目前配备77台(套)有国内外先进的水质、水生生物、微生物等检测和前处理等高端检测设备。”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项目负责人、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汪在芹介绍。其中,离子色谱仪可测定水体中的硝酸根、氯离子、硫酸根等离子,进一针样品可在30分钟内同时出8个水质结果,仪器稳定性好,灵敏度高;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检测高沸点及强极性有机污染物,比如多环芳烃类、氯酚类等,可自动进样,数据自动采集,稳定性好;气质联用仪可测定水体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当水样污染物种类复杂时,它不仅能分析出污染物的含量,而且还能准确识别和鉴定污染物。
汪在芹表示,自动监测站对陶岔渠首、丹库中心、汉库中心等7个重要断面开展连续自动检测,每4个小时监测一次,可在第一时间掌握关键断面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移动监测车船及其配套的无人机、橡皮艇等设施,使技术人员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快速到达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及时掌握第一手水质资料。
通过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运行,可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状况的自动实时监测和信息及时传递,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提升水环境监测反应和信息共享能力,提供高效、可信、实时的水质决策支持信息。
2018年1月,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河南西峡县淇河河段发生一起水污染事件。长科院科研人员接到水源公司任务后立即调配技术人员开展丹江口库区淇河大石桥监测断面的连续应急监测。通过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化验分析,及时掌握了污染水域的水质情况以及对库区整体水质的影响,为保障水库的水质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同年3月,丹江口库区旅游港码头爆发局部藻类水华。长科院科研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藻类水华应急监测。通过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化验分析,及时掌握了爆发水华水域的水质情况及藻类的种类和密度情况,为丹江口水库藻类水华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近2年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项目收集了陶岔渠首每日定点监测数据、库区31个断面人工监测数据和7个重要断面自动监测数据,数据资料连续完整,通过人工监测和自动站监测对比,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按时提交的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日报、月报和年报,为水源公司及时掌握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现状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提升了水环境监测反应和信息共享能力,对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引水质量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