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长江报:“天网”保障一库清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1
  • 30分钟对一针样品同时出8个水质结果、同时定性定量识别和鉴定水中复杂有机污染物、关键断面每4个小时开展一次水质自动监测……自2016年长江委长江科学院承担“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项目”以来,由20余名博士、硕士以及高级技术人员配备70余台国际高端检测设备,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成功布设下水质监测“天网”。

    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整体良好,且逐年向好;同期相比,2018年库区水质明显好于2016年和2017年,15个库内断面水质为I至II类。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中线工程的效率和效益,而且密切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虽然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水质总体良好,但由于水位及蓄水面积变化,水库水力条件更为复杂,对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丹江口水库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水质安全问题面临的考验愈加严峻。

    水质监测工作是水质保护与管理的基础,是保障“一库清水”的耳目。

    2017年1月,融合现代监测和传感技术、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及相关专业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应用的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正式开始运行,通过固定中心实验室、自动监测站(固定式和浮动式)、移动监测站(移动车和移动船)和信息化系统四个部分的相互配合实现对库区水质情况的综合监控。

    “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中心实验室目前配备77台(套)有国内外先进的水质、水生生物、微生物等检测和前处理等高端检测设备。”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项目负责人、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汪在芹介绍。其中,离子色谱仪可测定水体中的硝酸根、氯离子、硫酸根等离子,进一针样品可在30分钟内同时出8个水质结果,仪器稳定性好,灵敏度高;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检测高沸点及强极性有机污染物,比如多环芳烃类、氯酚类等,可自动进样,数据自动采集,稳定性好;气质联用仪可测定水体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当水样污染物种类复杂时,它不仅能分析出污染物的含量,而且还能准确识别和鉴定污染物。

    汪在芹表示,自动监测站对陶岔渠首、丹库中心、汉库中心等7个重要断面开展连续自动检测,每4个小时监测一次,可在第一时间掌握关键断面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移动监测车船及其配套的无人机、橡皮艇等设施,使技术人员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快速到达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及时掌握第一手水质资料。

    通过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运行,可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状况的自动实时监测和信息及时传递,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提升水环境监测反应和信息共享能力,提供高效、可信、实时的水质决策支持信息。

    2018年1月,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河南西峡县淇河河段发生一起水污染事件。长科院科研人员接到水源公司任务后立即调配技术人员开展丹江口库区淇河大石桥监测断面的连续应急监测。通过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化验分析,及时掌握了污染水域的水质情况以及对库区整体水质的影响,为保障水库的水质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同年3月,丹江口库区旅游港码头爆发局部藻类水华。长科院科研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藻类水华应急监测。通过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化验分析,及时掌握了爆发水华水域的水质情况及藻类的种类和密度情况,为丹江口水库藻类水华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近2年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项目收集了陶岔渠首每日定点监测数据、库区31个断面人工监测数据和7个重要断面自动监测数据,数据资料连续完整,通过人工监测和自动站监测对比,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按时提交的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日报、月报和年报,为水源公司及时掌握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现状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提升了水环境监测反应和信息共享能力,对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引水质量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关报告
  • 《人民长江报》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9
    • 《人民长江报》是长江流域水利行业唯一的主流报纸。创刊近50年来,立足长江,面向全国,发行覆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该报以宣传长江水利建设、服务读者为宗旨,向流域水利战线及相关行业的各界人士,提供有关长江母亲河的独家新闻。 拥有《人民长江报》,您将掌握长江母亲河的最新动态、了解流域水利建设最新资讯、洞悉行业的变迁走势与未来。 本报特设:流域经济、企业经纬、长江水文、生态环境、水与法、大江、大河等专题版块,以及流域关注、长江视点、新闻聚焦等一些重点栏目。
  • 《中国水利报:让豫东人民早日用上长江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30
    • 2020年4月23日   本报通讯员 高长岭   记者 国立杰 彭可   在河南省郸城县南丰镇十河村的清水河岸边,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起始点施工现场,钢筋工、电焊工、架子工、模板工在紧张忙碌。   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是河南省十大水利工程中投资最大的工程,今年2月25日复工以来,施工各方一手严抓疫情防控,一手积极推进工程进度,目前工程复工率已达100%。   长江水从安徽枞阳出发,经过巢湖、江淮分水岭后,通过西淝河来到豫皖边境。河南省以练沟河倒虹吸出口为起点,把长江水引入袁桥提水泵站,通过860米的渠道,使之进入清水河节制闸上游。“清水河节制闸是长江水进入河南后的第一个闸。”引江济淮河南段施工1标项目部负责人李超说,“闸底板使用的是28毫米粗的螺纹钢,每隔15厘米一根。”   沿清水河上行,来到鹿邑县王皮溜镇,赵楼泵站正在此处,目前工程基础建设、底板混凝土浇筑已结束。除泵站外,还要疏挖河道,建设水闸。按照设计,需开挖河道95万立方米,目前已经完成80多万立方米。沿河两岸农田里有12条沟的水汇入清水河,为防止将来河水倒灌农田,需要建设12个沟口闸,这些闸已经全部开工。   “引入长江水后,河道里正常蓄水4米左右。”引江济淮河南段2标项目负责人郭林山说,部分河道不衬砌,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发挥生态补水功能,解决地下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附近小厂村村委会主任王广林说,这里是沙淤地,三天一小旱,十天一大旱,十来年地下水水位一个劲儿地向下落,原来地下十来米就有水,现在三四十米深的井,抽上二三十分钟就没水了。未来长江水引过来,有效补充地下水,浇地不用发愁,大家也能吃上更好的水。“我们盼着早日能用上长江水。”王广林说。   “进度很紧张了,在汛期前,我们要完成河道衬砌,需250万块砖。”施工方相关负责人董党说,“细化分解任务后,每天需要衬砌6万块。我们必须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科学调整施工方案,加大资源投入,协调推进施工进度,确保清水河安全度汛。”   在柘城县浦东办事处梁庄村的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第五施工标段,120多名建设者全部返岗,开足马力赶进度、保质量。第五施工标段项目部副总经理贾卫强说,标段正在按计划节点赶工期。“我们按进度计划在2021年12月底要完成七里桥水库主体建设以及泵站主体建设。我们增加了人员和机械,加班加点赶工期。”在加快施工的同时,河南省引江济淮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抓进度,也更要注意生产安全。”公司安全管理部部长陈跃林说。   长期以来,柘城县一直没有外来水源。得知家门口要建水库引长江水,将来吃水、浇地都有保障,附近毛王村村民朱付平第一时间应招,作为标段工人参与建设。他说:“以前吃水靠深水井,吃着有点发苦,烧茶有白垢,以后能吃上长江水太好了。”   引江济淮工程是由长江下游向淮河中游地区跨流域补水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河南省实施“四水同治”的十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作为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惠及商丘、周口两市9个县、市、区。”河南省引江济淮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卫兵说,当前要统筹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设,科学安排施工,抢抓施工机遇,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让豫东人民早日用上长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