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发现防控稻田杂草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11-17
  •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揭示了稗草通过基因簇合成防御性次生代谢化合物,用于与水稻竞争和抵御稻田病菌的遗传机制,为水稻C4育种提供了一个重要基因遗传资源。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稻田稗草(E. crus-galli)被认为是全球最严重的杂草之一。稗草与水稻均属于禾本科,两者生长期、株型等生物学特性极为相似,为水田中最难防除的伴生性杂草。稻田除草目前主要依赖于化学除草剂。大量除草剂的使用不仅污染环境,还增加生产成本和稗草的抗药性。因此,选育具有抑制稗草作用的“绿色水稻”是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的重要方式。

    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向环境释放特定的防御性化学物质,从而影响邻近植物生长的效应。化感也是水稻和杂草互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水稻-稗草之间可以自身合成并释放化学物质来相互抑制生长。该研究表明,稗草可以合成异羟肟酸类次生代谢产物丁布(DIMBOA)的三个基因簇,具有抑制水稻生长的作用。同样,稗草还能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稻壳素(momilactone)的基因簇,具有抵御稻瘟菌等病菌生长能力。这是研究人员首次了解到稗草会利用基因簇的遗传机制合成这些化合物与水稻竞争,从而起化感作用。研究还发现细胞色素(CYP450)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基因具有解毒功能,以非靶标抗性机制,直接参与杂草除草剂抗性的进化。利用化感作用进行杂草防控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资助。水稻所郭龙彪研究员和浙江大学邱杰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樊龙江教授和湖南省农科院柏连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www.caas.cn/xwzx/kyjz/284744.html
相关报告
  • 《我科学家发现纤维素降解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9
    • 山东农业大学李多川教授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了纤维素氧化降解的新机制,首次鉴定出多糖单加氧酶可以氧化降解纤维素分子结构中的碳6位,为提高纤维素利用率提供了新途径。该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能源领域权威期刊《生物燃料的生物技术》上。 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分,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它可被纤维素酶降解为葡萄糖,而葡萄糖经发酵可产生乙醇,作为生物新能源燃料使用。但秸秆、木材等原料中的木质纤维素由于分子间结合紧密,很难通过纤维素酶降解,而化学降解方法的能耗和成本都非常高。近几年有学者研究表明,多糖单加氧酶可作用于木质纤维素的碳1和碳4位,从而氧化降解木质纤维素,同时它还与其他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提高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效率。 李多川课题组从嗜热毛壳菌中分离出一种多糖单加氧酶,并将其命名为嗜热毛壳菌多糖单加氧酶(CtPMO1)。该课题组利用自己建立的溴氧化—飞行质谱法,也就是酶解产物经饱和溴水氧化后直接进行飞行质谱分析,高效鉴定出了嗜热毛壳菌多糖单加氧酶对木质纤维素氧化降解后的产物,证明了它不仅氧化纤维素的碳1和碳4位,而且氧化碳6位。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嗜热毛壳菌多糖单加氧酶与纤维素结合处的3个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参与了氧化降解过程。 课题组认为,对于生物燃料领域而言,科学家可以根据这一研究成果,研究针对碳6位的高效降解方式,以提高木质纤维素的利用效率。在生物学研究领域,通过该成果可以推断纤维素碳6位经氧化降解后的产物进一步分解,产生含有葡萄糖醛酸苷的纤维寡糖,而这种纤维寡糖可在多糖裂解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和葡萄糖苷酶作用下,降解为葡萄糖和相应的有机酸,被生物体细胞代谢后利用。
  • 《科学家发现流感HA-Stalk抗体发挥保护作用的另一种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2-12
    • 研究人员近日报道了一种由流感血凝素颈部(HA-stalk)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新保护机制:通过空间位阻抑制神经氨酸酶(NA)活性,这种空间位阻能够阻断NA与唾液酸接触,从而抑制病毒的释放。 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每年高达500万人感染流感病毒,其中死亡人数达29-64万人。流感病毒颗粒含有两种主要的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疫苗是防止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HA-stalk抗体是目前几种“一次性”通用流感疫苗研究的基础,因为它们可以预防广泛的流感病毒株。目前认为HA-stalk抗体的保护机制一个是将血凝素三聚体锁定在融合前构象中,从而阻断病毒融合和进入,另外一个是通过抗体FC片段的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来发挥保护作用。 在这篇文章里,科研人员提出了另一种新的HA-stalk抗体保护机制:HA-stalk特异性的抗体通过与颈部的结合,从空间上阻断NA与唾液酸的接触,从而抑制NA酶的活性的效应,进而抑制病毒的释放。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上,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陈耀庆教授,通讯作者为美国芝加哥大学Patrick C. Wilson教授。 流感病毒疫苗主要针对HA的球状头部(HA-head)产生相应的抗体,以阻断病毒附着于宿主细胞。然而,针对HA-head的免疫力极易受流感抗原漂移或病毒突变的影响,引入新的氨基酸和糖基化位点,使病毒逃避能够现有的免疫力。相对于HA-head, HA-Stalk是一个更加保守的区域,针对这个区域的抗体能够中和广泛的流感病毒亚型,研究人员利用一组特征良好的HA-Stalk单克隆抗体进行ELLA/NA-STAR实验,以探索HA-Stalk抗体抑制NA活性的机制。在ELLA实验中发现HA-Stalk能够抑制甲型流感病毒NA活性,在NA-STAR实验中未观察到类似结果。研究还发现与完整抗体相比,HA-Stalk抗体来源的F(ab’)2片段具有较弱的抑制NA活性的能力,这为HA-Stalk抗体从空间上限制NA与唾液酸接触提供了第一个证据。通过ELLA证明在HA与NA不在同一个病毒颗粒上时,HA-stalk抗体会失去NA的抑制效应,这些结果都表明HA-Stalk单克隆抗体通过空间位阻抑制NA活性,这是HA-Stalk抗体发挥保护作用的另一新机制。 这项研究提出了HA-Stalk抗体发现保护作用的另一种新机制,这对新型广谱流感疫苗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