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流感HA-Stalk抗体发挥保护作用的另一种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12-12
  • 研究人员近日报道了一种由流感血凝素颈部(HA-stalk)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新保护机制:通过空间位阻抑制神经氨酸酶(NA)活性,这种空间位阻能够阻断NA与唾液酸接触,从而抑制病毒的释放。

    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每年高达500万人感染流感病毒,其中死亡人数达29-64万人。流感病毒颗粒含有两种主要的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疫苗是防止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HA-stalk抗体是目前几种“一次性”通用流感疫苗研究的基础,因为它们可以预防广泛的流感病毒株。目前认为HA-stalk抗体的保护机制一个是将血凝素三聚体锁定在融合前构象中,从而阻断病毒融合和进入,另外一个是通过抗体FC片段的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来发挥保护作用。

    在这篇文章里,科研人员提出了另一种新的HA-stalk抗体保护机制:HA-stalk特异性的抗体通过与颈部的结合,从空间上阻断NA与唾液酸的接触,从而抑制NA酶的活性的效应,进而抑制病毒的释放。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上,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陈耀庆教授,通讯作者为美国芝加哥大学Patrick C. Wilson教授。

    流感病毒疫苗主要针对HA的球状头部(HA-head)产生相应的抗体,以阻断病毒附着于宿主细胞。然而,针对HA-head的免疫力极易受流感抗原漂移或病毒突变的影响,引入新的氨基酸和糖基化位点,使病毒逃避能够现有的免疫力。相对于HA-head, HA-Stalk是一个更加保守的区域,针对这个区域的抗体能够中和广泛的流感病毒亚型,研究人员利用一组特征良好的HA-Stalk单克隆抗体进行ELLA/NA-STAR实验,以探索HA-Stalk抗体抑制NA活性的机制。在ELLA实验中发现HA-Stalk能够抑制甲型流感病毒NA活性,在NA-STAR实验中未观察到类似结果。研究还发现与完整抗体相比,HA-Stalk抗体来源的F(ab’)2片段具有较弱的抑制NA活性的能力,这为HA-Stalk抗体从空间上限制NA与唾液酸接触提供了第一个证据。通过ELLA证明在HA与NA不在同一个病毒颗粒上时,HA-stalk抗体会失去NA的抑制效应,这些结果都表明HA-Stalk单克隆抗体通过空间位阻抑制NA活性,这是HA-Stalk抗体发挥保护作用的另一新机制。

    这项研究提出了HA-Stalk抗体发现保护作用的另一种新机制,这对新型广谱流感疫苗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8-12/20181210160640473.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发现裂谷热候选抗体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25
    • 2016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例裂谷热病毒感染病例。一名中国男子在非洲安哥拉打工时,出现了头痛发热、全身肌肉关节痛等症状。飞回北京紧急治疗后,这名患者康复出院。 令人庆幸的是,在他的血液中,中国科学家分离出了有可能治疗这种疾病的单克隆抗体。 “这项工作证明抗体能在裂谷热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说。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4月2日《自然—微生物学》。 擅于潜伏的神秘杀手 对不少中国人来说,裂谷热病毒(RVFV)尚未像埃博拉、寨卡、禽流感等病毒那样“臭名昭著”,但中国防疫工作者早已紧紧盯上了它。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已经将裂谷热病毒列为最危险的病原微生物之一,亟须引起重视。”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奇慧告诉《中国科学报》。 1912年,东非大裂谷的羊群中暴发了以发热、急性肝炎为主要表现症状的疾病,导致90%的羊羔死亡,人们把这种来势汹汹的烈性传染病称为“裂谷热”。历史上,裂谷热曾对畜牧业造成多次重创。而人类,也会因为接触染病动物或被带病蚊虫叮咬而患上这种疾病。 与动物相比,人类患者的病情多数较轻,但对少数重症患者来说,裂谷热是相当凶险的。2000年至2018年6月,全球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裂谷热重症感染病例4830例,其中967例死亡,病死率接近20%。 裂谷热的流行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但是2000年裂谷热病毒突破地域限制,登陆阿拉伯半岛,在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地区造成大范围疫情。文章开头提到的中国患者,是在安哥拉染上此病的。但耐人寻味的是,安哥拉一直被认为并非裂谷热的流行区域。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检测发现,有20多种蚊子都可以传播裂谷热病毒,而这些蚊子的分布区域加起来,遍布全球除北极格陵兰岛以外的所有陆地。更可怕的是,裂谷热病毒非常稳定,携带这种病毒的蚊子产下的卵,在多年之后还能孵化出带毒的蚊子幼体。 “也就是说,在一些尚未大规模暴发疫情的区域,也存在潜在风险,而人们显然还没有给予这些地区足够的重视。”王奇慧说。 小小抗体崭露头角 裂谷热病毒表面有Gn和Gc两种囊膜蛋白,是负责病毒与细胞黏附和膜融合的关键蛋白。 在中国患者康复后的血液里,科研人员以Gn和Gc作为“诱饵”,分离出了8株结合Gn及1株结合Gc的抗体。后续实验显示,与Gn结合的抗体具有极高的中和活性。相比之下,分离到的Gc抗体则显示出较弱的中和活性。 研究人员制作了一批感染裂谷热病毒的小鼠模型,这些小鼠通常都会走向死亡。但注射了Gn抗体的8组小鼠不仅存活了下来,还保持了正常的体重增长。如果在健康小鼠身上提前注射Gn抗体,也能有效预防裂谷热病毒感染。 与此同时,Gc抗体则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治疗和预防效应。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Gn抗体能通过结合到病毒粒子上的Gn囊膜蛋白,阻断病毒与细胞的黏附,从而中和病毒感染。这或许是Gn抗体保护机体的机制原理。 抗体疗法大有可为 自1931年被正式鉴定以来,裂谷热病毒一直缺乏商业化的人用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 因此,寻找预防和治疗裂谷热病毒感染的人用药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挽救埃博拉病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抗体治疗是病毒感染患者的救命法宝。”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严景华对《中国科学报》说。 虽然此次发现激动人心,但有评审专家指出,作为一种候选药物,Gn抗体还不足以应对病毒基因突变的问题。 研究人员曾研究100多株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共有5株病毒的Gn序列出现了突变,并且这些突变后的Gn蛋白,与Gn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力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对此,严景华表示,单靠一种抗体治疗确实容易出现免疫逃逸的问题,因此他们将继续筛选更多靶位的结合抗体,希望能用多种抗体调出一杯治病救命的“鸡尾酒”。 “或许裂谷热看起来离中国还很遥远,但传染病没有国界。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科研人员有责任未雨绸缪,将疫病防控的关口前移。”严景华说。
  • 《Nat Med:科学家发现强效广谱抗HIV抗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20
    • 根据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一项最新研究,两种经过基因修饰的广谱中和性抗体(bNAbs)可以保护恒河猴免受HIV样病毒的感染。在给两种强有力的HIV bNAbs引入基因突变后,研究人员制备了两种分别叫做3BNC117-LS和10-1074-LS的静脉注射型抗体。单次注射每种抗体都可以在长达37周的时间里保护2组(每组6只)每周暴露于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simian-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HIV)的猴子免受感染,而不接受抗体治疗的猴子三周后就感染HIV。SHIV是一种常用于HIV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的人造病毒。 这项研究由NIAID分子微生物学实验室主任Malcolm A. Martin博士领导,还评估了联合两种抗体进行皮下注射的疗效——皮下注射是资源匮乏地区最实用的注射方式。这种bNAb混合物在浓度为单一抗体1/3的情况下可以为猴子提供平均20周的保护时间。 Martin博士的研究团队发现引入的基因突变增加了抗体注射后的持久性,从而延长了保护时间。这些突变不会影响抗体和病毒结合的方式,但是会增强它们的活性,如果在人类身上也是这样的话,这在理论上可以降低人们接受治疗的频率。这种方法联合了其他药物候选物和可以在缺乏HIV疫苗的情况下发挥长期保护作用的生物医学技术。目前在非洲和美国有两项正在进行的大型3期临床实验研究抗体介导的保护作用。 考虑到这种修饰的bNAbs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获得成功,研究人员将在人类身上检测它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评估3BNC117-LS的1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