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发现纤维素降解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9
  • 山东农业大学李多川教授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了纤维素氧化降解的新机制,首次鉴定出多糖单加氧酶可以氧化降解纤维素分子结构中的碳6位,为提高纤维素利用率提供了新途径。该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能源领域权威期刊《生物燃料的生物技术》上。

    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分,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它可被纤维素酶降解为葡萄糖,而葡萄糖经发酵可产生乙醇,作为生物新能源燃料使用。但秸秆、木材等原料中的木质纤维素由于分子间结合紧密,很难通过纤维素酶降解,而化学降解方法的能耗和成本都非常高。近几年有学者研究表明,多糖单加氧酶可作用于木质纤维素的碳1和碳4位,从而氧化降解木质纤维素,同时它还与其他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提高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效率。

    李多川课题组从嗜热毛壳菌中分离出一种多糖单加氧酶,并将其命名为嗜热毛壳菌多糖单加氧酶(CtPMO1)。该课题组利用自己建立的溴氧化—飞行质谱法,也就是酶解产物经饱和溴水氧化后直接进行飞行质谱分析,高效鉴定出了嗜热毛壳菌多糖单加氧酶对木质纤维素氧化降解后的产物,证明了它不仅氧化纤维素的碳1和碳4位,而且氧化碳6位。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嗜热毛壳菌多糖单加氧酶与纤维素结合处的3个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参与了氧化降解过程。

    课题组认为,对于生物燃料领域而言,科学家可以根据这一研究成果,研究针对碳6位的高效降解方式,以提高木质纤维素的利用效率。在生物学研究领域,通过该成果可以推断纤维素碳6位经氧化降解后的产物进一步分解,产生含有葡萄糖醛酸苷的纤维寡糖,而这种纤维寡糖可在多糖裂解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和葡萄糖苷酶作用下,降解为葡萄糖和相应的有机酸,被生物体细胞代谢后利用。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6/19/content_681957.shtml
相关报告
  • 《我科学家发现防控稻田杂草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1-17
    •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揭示了稗草通过基因簇合成防御性次生代谢化合物,用于与水稻竞争和抵御稻田病菌的遗传机制,为水稻C4育种提供了一个重要基因遗传资源。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稻田稗草(E. crus-galli)被认为是全球最严重的杂草之一。稗草与水稻均属于禾本科,两者生长期、株型等生物学特性极为相似,为水田中最难防除的伴生性杂草。稻田除草目前主要依赖于化学除草剂。大量除草剂的使用不仅污染环境,还增加生产成本和稗草的抗药性。因此,选育具有抑制稗草作用的“绿色水稻”是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的重要方式。 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向环境释放特定的防御性化学物质,从而影响邻近植物生长的效应。化感也是水稻和杂草互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水稻-稗草之间可以自身合成并释放化学物质来相互抑制生长。该研究表明,稗草可以合成异羟肟酸类次生代谢产物丁布(DIMBOA)的三个基因簇,具有抑制水稻生长的作用。同样,稗草还能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稻壳素(momilactone)的基因簇,具有抵御稻瘟菌等病菌生长能力。这是研究人员首次了解到稗草会利用基因簇的遗传机制合成这些化合物与水稻竞争,从而起化感作用。研究还发现细胞色素(CYP450)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基因具有解毒功能,以非靶标抗性机制,直接参与杂草除草剂抗性的进化。利用化感作用进行杂草防控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资助。水稻所郭龙彪研究员和浙江大学邱杰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樊龙江教授和湖南省农科院柏连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科学家揭示高温导致棉花雄性不育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4
    •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棉花研究团队阐明了DNA甲基化对于高温胁迫下花粉活性和花药开裂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有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上。 课题组前期鉴定了两个在高温下存在表型差异的材料:“84021”(耐高温)和“H05”(敏高温),转录组测序发现敏高温材料“H05”在高温下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远远超过耐高温材料“84021”。同时液相色谱测定结果显示两者内源的DNA甲基化整体水平在高温胁迫下存在显着差异,DNA甲基化整体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糖信号、活性氧和生长素之间的平衡导致雄性败育。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温胁迫上调敏高温材料“H05”中I型酪蛋白激酶在花药绒毡层和小孢子中的表达,影响花药中糖与激素信号之间的平衡,导致败育。但DNA甲基化参与植物雄性生殖器官高温响应的机制仍不清楚。 为建立高温胁迫导致DNA甲基化变化调控花药育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继续采用“84021”和“H05”,分别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构建了四分体时期,绒毡层降解时期和花药开裂期三个重要花药发育时期的DNA甲基化差异图谱。阐明在高温胁迫下,“H05”呈现出相对较低的DNA甲基化水平,而“84021”则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H05”中较低的24nt小RNA数量暗示着小RNA介导的DNA甲基化建立途径(RdDM)受到影响。通过外施DNA甲基化抑制剂,发现“H05”在常温下出现了类似高温胁迫下花粉不育的表型,但与此同时花药壁却正常开裂。进一步的RNA测序结果显示,糖和活性氧代谢途径明显受到DNA甲基化的调控,而生长素路径在抑制剂的处理下却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另一方面课题组通过smallRNA及降解组测序发现高温胁迫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相关micRNAs的转录进而调控花药开裂。 本研究首次绘制了高温与常温下棉花花药中的DNA甲基化图谱,并首次发现高温胁迫下导致的花粉不育和花药壁不开裂表型受不同的路径调控,这对进一步研究高温导致雄性不育的机理,创制耐高温种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