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讯 次生磷源的肥料和土壤溶解度—对农业土壤适用性的估算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编译者:季雪婧
    发布时间:2018-09-21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对磷(P)来源的需求正在增加,而对污水污泥等废弃磷源直接应用到农业的反对意见越来越多。因此,采用源自富含P的废物的安全有效的二级磷肥源的需求增多。这些回收源通常根据目前的肥料规则进行测试,该规则最初设计用于传统的磷灰石基磷肥。在类似土壤的条件下研究了一种无机循环次生P源,即污水污泥灰。标准化土壤P试验,包括土壤缓冲能力试验,以及Olsen、Mehlich3和水提取方法与中性柠檬酸铵和2%柠檬酸萃取的标准肥料P-溶解度一起共同试验。此外,还研究了污水污泥灰中存在的所选金属元素的总含量和总土壤迁移率。显示了标准化土壤测试对回收P源评估的适用性。不同类似土壤条件下钙铝含量比对污水污泥灰的明显影响表明,当考虑这些作为农业磷肥料,现在的肥料测试以及了解类似土壤中的次生P源的必要性都不足。
  • 快讯 从水源泥炭地流域水中汞的稳定同位素揭示生态汞循环的新见解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编译者:季雪婧
    发布时间:2018-02-14
    在9.7公顷的北部山地和泥炭地的集水区,在不同景观位置的出水流量和土壤核心中测量了汞(Hg)的稳定同位素组成。通过汞添加分析,对具有高溶解有机物质(DOM)浓度的水样进行了酸性高锰酸盐/过硫酸盐消化程序的验证。我们按照取样流速及流水量从0.003到7.8L s-1的范围,比较报道了较大变化量的质量依赖性分馏(δ202Hg;从-2.12到-1.32‰)和较小但显着的质量独立分馏(Δ199Hg;从-0.35到-0.12‰)的变化。δ202Hg的巨大变化仅在低流量(<0.6 Ls-1)时发生,这表明在高流量条件下,沼泽(3.0公顷)和高地(6.7公顷)之间的泥炭地,成为下游汞的主要来源水域。此外,二元混合模型表明,除春季融雪期外,集水区溪水中的汞主要来源于气态元素汞的干沉降(73-95%)。这项研究表明汞同位素在追踪Hg沉积物来源方面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上水流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文运输。
  • 快讯 城市污水管网中微生物群落分布与有机物生物代谢的协同变化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编译者:季雪婧
    发布时间:2018-02-14
    在1200米试验下水道系统中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发酵菌(FB)、产氢乙酸菌(HPA)、硫酸盐还原菌(SRB)和产甲烷古菌(MA)等微生物从开始到结束沿着下水道系统发生了显着变化。功能性微生物的分布可诱导底物转化并导致小分子有机物(即乙酸、丙酸和氨基酸)的积累。然而,这些微生物诱导的底物转化受环境因素如氧化还原电位、pH和溶解氧的影响。下水道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主导生物反应的变化。FB在下水道开始时富集,而SRB和MA在最后被发现。此外,根据微生物群落的史皮曼等级相关分析,确定了沿着下水道的微生物群落分布和有机物代谢之间的环境因素和底物的共同变化。本研究可为理解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污水质量变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污水处理设计和运行的优化。
  • 快讯 基于喹哪啶的液体有机载体(LOHC)系统对土壤生物的节杆菌和白符跳的毒性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编译者:季雪婧
    发布时间:2018-02-14
    该研究旨在建立由贫氢、部分氢化和完全氢化形式组成的基于喹哪啶的LOHC系统的初步环境评估。我们在有无土壤这两种暴露情况下研究了它们对土壤细菌节杆菌和白符跳的毒性,以处理化合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在这两种情况下,在最高测试浓度下(EC50> 3397μmolL-1和> 4892μmolkg-1干重土壤),土壤细菌没有或仅有轻微毒性。三种喹哪啶对土壤中白符跳的影响是相似的,根据名义上的浓度,EC50值在2119至2559μmolkg-1干重土壤范围内。另外,通过使用土壤/孔隙水分布系数的平衡分配来计算校正的基于孔隙水浓度的EC50值,没有土壤情况下的测试(模拟孔隙水暴露)显示出更高的毒性,LC50值在78.3和161.6μmolL-1之间并且保护性角质层变形。这些结果将化合物归类为“对土壤有机体有害”。之后根据预测的无效浓度讨论测试了化合物对土壤环境的潜在风险。
  • 快讯 纳米铁在介孔碳中压缩后的电催化选择性硝酸还原成氮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编译者:季雪婧
    发布时间:2018-02-14
    过量的养分(氮和磷)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最受关注的污染物之一。在此,我们报道了在有序介孔碳(nZVI@OMC)上负载纳米级零价铁以将硝酸根(NO 3-)电催化还原成氮气(N2)。该材料的最大去除能力为315 mg N / g铁,氮的选择性高达74%。Fe-C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合成后制备,包括碳表面氧化、铁前体的原位氨预水解和氢还原。所合成的材料具有大的表面积(660-830m 2/g)和小的铁纳米颗粒(3-9nm)均匀分散在碳中孔中。铁负载可以在0-45%的范围内调整。结果表明,电催化反应的反应可以通过控制铁纳米粒子大小、结晶度以及多孔结构来调整。同时,小的、均匀的和稳定的铁纳米颗粒促进快速产生氢以快速裂解N-O键。此外,这种材料可以在重复的实验循环中保持其高性能。结果提出了一种快速和环保的硝酸盐还原和新型纳米零价铁(nZVI)应用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