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智能化发展指数报告(2018年)》看区域差异》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0-23
  • 赛迪智库软件产业研究所日前在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发布了《中国智能化发展指数报告(2018年)》,对全国范围内区域智能化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分析,重点聚焦于基础环境、产业基础、创新引领能力、智能制造、产业融合、智慧社会六个层面,对全国范围内区域智能化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制定指标体系测算发展指数,剖析区域智能化发展水平、层次和特点。这是我国第一个年度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对于研判我国推动智能化发展应采取的政策措施、推动各地方省市智能化应用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报特节选报告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智能化是建立在信息及智慧的发现、创造及应用基础上,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不仅体现在科技上,还体现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等领域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优势,创新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服务、智慧交通服务等新型业态,将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我国智能化发展指数从东向西逐渐降低

    我国智能化发展总体态势是:智能化发展指数基本符合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西部地区四个集聚区的发展格局。从总体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智能化发展水平最高,占全国智能化发展总指数的43%,西部地区跟随其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智能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全国智能化产业发展水平看,全国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智能化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趋势。

    2017年,我国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个分区智能化发展差异化明显,从总体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智能化发展水平最高,占全国智能化发展总指数的43%,西部地区跟随其后,在全国总指数中占比达到30%。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9%和8%。东部地区的智能化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0个省市占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智能化发展总指数的43%。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传统制造业大省智能化优势明显。未来,整个东部地区将继续成为全国智能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引领我国智能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西部地区智能化发展势头迅猛,从平均发展水平来看,西部区域智能化发展平均指数为24.36,略低于全国平均指数31.96。随着西部地区各级智能化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有望成长为与东部地区比肩的第二个增长极。受东部纵深发展带动,中部新生力量不断涌现,中部地区6个省份均位居全国前二十,其中,河南、湖北、湖南依托区位优势和自身智能化发展基础,在东部智能化发达地区带动下,逐步成为全国智能化发展的新生中坚力量。东北地区,辽宁省智能化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16位,黑龙江、吉林智能化发展指数分别位列全国第19名和23名,智能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智从能化发展根据性质作用和应用领域来看,可分为六个层面:基础环境、产业基础、创新引领能力、智能制造、产业融合、智慧社会。

    智能化基础环境全面优化

    一是智能化基础环境全面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智能化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接连出台了多项智能化相关政策,大力推动智能化产业基础环境发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智能化发展环境评估结果显示,各省市的基础环境平均指数为2.84,其中14个省市的基础环境指数在平均值以上,占比48.38%。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渝贵等地区,从组织建设、制度、政策等方面积极推动智能化创新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产业供给能力强大,因此,基础环境指数体现出较强的领先优势。

    二是网络资源建设成效明显。智能化发展的网络资源指数基本符合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现正相关。评估结果显示,广东、浙江、北京、江苏、福建、山东、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的网络资源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呈现明显阶梯状发展态势,表明网络资源设施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经济发达的城市在新兴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依托其提升地区整体智能化发展水平。

    三是智能化专项政策支撑力度不一。政策支撑的评估重点考察在智能化发展方面的政策环境,包括支持智能化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以及相关细分领域的支撑政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智能化政策支撑评估结果显示,北京、天津、重庆、贵州得分明显领先于其他省市自治区。这得益于四省市数字智能化发展基础好,在政策制定方面更为深入。

    四是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的地区差距较大。数据资源要素主要评估各省市政府数据开放能力,评估涵盖数据数量和质量、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情况、数据开放环境等三个方面。评估结果显示,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上海、浙江等省市的数据资源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这些省市已建成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提供高质量、行业覆盖面广泛、持续增长的数据资源,并发布大数据专项政策优化数字资源汇聚和开放环境。

    产业基础区域差距明显

    一是智能化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明显。发展基础是指智能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关联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智能化技术两方面。制造业是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智能化技术是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二者构成了驱动智能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双轮”。我国产业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非均衡”特征,产业基础排名在第一梯队的5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产业基础指数分别是14.79、13.65、12.08、10.44和8.64,远高于全国其他省市,主要原因是这5个省市的传统制造业产业基础良好,更突出的是,其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远高于其他省份,这为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突破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是东部地区传统制造业发展水平基础良好。传统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大幅提高,但是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制造业地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传统制造业优势明显,江苏、天津、山东、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北京等八省市位列前十位。中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较为平均,西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

    三是部分西部地区智能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四川聚力信息安全、云计算与大数据、光通信与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相关产业,智能产业指数为5.04,排名第六。重庆市加快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体系,智能产业指数为4.46,排名第八。未来,贵州省、重庆市、内蒙古三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四川、陕西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基础雄厚,西部地区的智能产业发展有望更上一个台阶。

    发达省市引领智能化创新

    创新引领能力指数由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财力投入、科研产出、科技产业化四个三级指标构成。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引领能力评估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5个省市创新引领能力全国领先,其中北京和上海并列第一,创新引领能力指数为9.57;天津、江苏、广东分别位列第三、第四、第五,创新引领能力指数分别为8.76、8.08、7.79。主要原因是这些省市经济发达,IT产业基础雄厚,集聚大批领先的大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中心等资源,创新创业活跃,为创新引领能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各个省市的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财力投入、科研产出、科技产业化4个三级指标来看,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领先省市在内的大多数省市在各项分指标上发展不均衡,存在一定短板。例如,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源所带来的强大的知识创造能力以及大量科技中小企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等优势,创新引领能力指数为9.57,排名第一;科技财力投入、科研产出、科技产业化三项分指数全国领先,分别为4.28、3.76、0.97,但科技人力投入指数仅为0.56,排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广东经济发达、创新开放度高、市场活力较好、创新创业活跃,创新引领能力指数为7.79,排名第五;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财力投入、科技产业化三项分指数分别为0.83、4.05、0.81,数排名位列全国前五,但科技产出指数排名全国第十,成为广东创新引领能力提升的短板。相较而言,江苏创新引领能力的各项分指数较为均衡,创新引领能力总指数排名第四,科技人力投入指数排名第一,科技财力投入、科研产出、科技产业化三项分指数排名第六。

    智能制造呈现“四核带动”格局

    智能制造指数由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4个二级指标决定,反映制造业的智能化应用水平。

    一是智能制造呈现“四核带动”格局。评估结果显示,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分别以智能制造指数12.52、12.24、12.22、11.02位于前四位,占总指数比重的19%,全国智能制造发展呈现“四核带动”的格局,这是由于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具有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产业集群效应突出。北京、上海、福建、安徽、重庆、湖南依托良好的特色制造基础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紧随其后,并呈现出制造业多元化发展、智能制造多点开花态势。

    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智能工厂建设正处规模化扩张窗口期。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方面,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工业互联网指数分别为3.11、3.06、2.94、2.87、2.84,这是由于上述5个省份具有发展突出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及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加速落地;山东、福建、重庆、湖南、辽宁、天津的工业互联网指数分别为2.61、2.53、2.33、2.30、2.18、2.15。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浙江、江苏、广东以智能工厂指数1.67、1.65、1.59并驾齐驱,指数之和占据全国智能工厂指数总和的54%,在全国居于突出的核心地位,其他省市积极布局智能工厂发展、制定建设任务目标。

    三是两化融合全面发展特征显著。从两化融合指数上看,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北京、浙江、重庆以6.75、6.51、6.45、6.38、6.35、6.29、6.29位居前列。天津、福建、四川、安徽等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在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两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智能制造重点示范项目上看,山东、浙江、江苏、湖南、安徽、广东、湖北、河北指数分别为1.68、1.39、1.28、1.28、1.28、1.03、1.03、1.03,居领先位置。

    产业融合水平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一是产业融合水平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评估结果显示,在浙江、广东、上海、江苏等东南沿海经济、产业基础雄厚的省份和直辖市,其产业融合与数字经济发展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表明,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已为产业数字化发展预留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具体来看,全国产业融合平均指数为7.49,有13个省市、自治区位于平均线之上。

    二是农业、商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评估结果显示,在智能农业方面,排名前十的省市指数之和为10.13,占全国智能农业指数总和的69%,而最后十位省市指数之和仅占全国智能农业指数总和的5%,前十位城市主要集中在农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在智能商务方面,排名前十的省市指数之和为20.72,占全国智能商务指数总和的47%,最后十位省市指数之和仅占全国智能商务指数总和的22%。

    三是金融、物流、智能共享领域呈均衡发展态势。整体来看,我国金融、物流、共享经济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水平城呈现均衡发展态势,其中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居于引领地位,其他省市基本处于相近发展水平。在数字金融领域,上海、北京、浙江分别以2.27、2.26、2.16位居三甲。在智慧物流方面,上海、浙江、江苏在重塑产业分工、再造产业结构、转变产业模式、打造产业新生态取得较大成效,分别以4.16、4.14和3.79位于智慧物流发展水平前三。在智能共享方面,广东在共享经济发展最为蓬勃的出行及住宿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其市场份额名列全国前茅,以指数2.69高居第一。

    智慧社会稳步推进

    一是全国政府管理智能化稳步推进。近年来,全国各地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集约化、高效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领域,智能政务应用深入推进,在大数据规划决策、智能信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评估结果显示,各省市的政府管理平均指数为1.13。其中,北京为1.39,排名第一;上海为1.37,排名第二;海南为1.37,排名第三。

    二是各地民生服务智能化阶梯特征明显。我国民生服务智能化发展总指数为19.74,平均指数为5.10。从31个省市自治区各自的民生服务智能化发展指数可以看出,我国民生服务智能化发展水平整体呈较为明显的阶梯现象。广东为第一发展梯队,发展指数在1.5以上;北京、江苏、浙江为第二发展梯队,发展指数在1至1.5之间;上海、重庆、四川、福建、湖北、河北、山东、河南、湖南、辽宁、天津、安徽、陕西、黑龙江、吉林为第三发展梯队,发展指数在0.5至1之间;宁夏、新疆、陕西、云南、江西、青海、广西、内蒙古、海南、甘肃、贵州、西藏为第四发展梯队,发展指数在0.5以下。

    三是发达省市引领公共产品智能供给体系建设。评估结果显示,各省市的公共产品供给平均指数为0.69。由于经济发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和应用水平全国领先,北京、广东、江苏、上海、重庆5个省市位列综合排名前五,公共产品供给指数分别为1.65、1.43、1.10、1.00和0.95,引领和带动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电网等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四是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社会治理的最突出特征是采用信息化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目前,已有21个省市基本完成综治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综治视联网系统已覆盖各省和333个地市级、2795个县、13472个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公安机关加快推进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打防管控、群众服务、社会治理等能力和水平。

  • 原文来源:http://www.cena.com.cn/industrynews/20181011/96064.html
相关报告
  • 《《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发布》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5-10
    • 5月6日开幕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网信办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这是第二次发布关乎数字中国建设的报告,和2017年发布的报告相比,不难发现信息化建设水平、各地信息服务能力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多重新亮点,越来越多的新晋上榜城市让我们看到,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兴城市赶超向前的最强动能。 数字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电子商务尤为突出 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而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 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2017年年底的数据为网民规模达到7.72亿, 2018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1.63万亿元,比2017年的29.16万亿元增长了6.85%左右。其中,网络零售额的增长更进一步证明数字经济的强大动能:2017年网络零售额为71751亿元,2018年则达到9万亿元,这一变化也可以从电商平台重点大促节日的成绩单直观感受到,2018年“双11”全天成交额为2135亿元,2017年则为1682亿元,高额增长也侧面反映出2018年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多地驶入信息高速路信息惠民落到实处 2018年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天津、重庆、湖北、山东等地方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数排名前十位。 2017年报告中的结论稍有不同,为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天津、重庆、四川、湖北等10个省(市)。 新晋上榜的山东省于2018年发布了《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并明确12个重点产业方向,其中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智能家居、量子通信、VR、区块链等位列其中,同时也联合高校、ICT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研究院、智库、专业联盟和产业园,集合“产学研商用”各方力量抢占信息产业发展高地。 2018年信息服务应用指数排名前十位的为浙江、江苏、北京、福建、广东、上海、四川、江西、山东和安徽, 2017年报告中,福建、浙江、北京、广东、重庆、宁夏、江苏、山东、上海、山西等10个地方位列各省(区、市)信息服务应用指数排名前十位。 相比而言,新晋上榜的地区较多,四川、江西、山东和安徽均在2018年大幅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这与另一项指数——信息技术产业指数的变化存在某种程度关联。该指数的两年对比中可以发现,重庆是新晋进入前十名的城市,福建和北京均有位次上的上升,这代表信息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大,以上城市对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产业发展较为鼓励,也形成多个产业聚集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为信息惠民提供支撑,也是服务型城市提高民众口碑的关键。 同样代表信息惠民能力还有“信息基础设施指数”,两年对比来看,宁夏为新晋进入前十名的地区,辽宁、重庆的排名均有上升。这代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在更多城市提速建设,比如宁夏在近年来就加紧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数据共享和电子政务、便民服务推广度,同时形成全国首部智慧城市建设地方法规,这都是更多信息化建设、数字经济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可以借鉴之处。 在各地信息产业和信息惠民指数不断上升之后,区域经济也呈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亮点地区。长三角地区完成我国首个跨四城5G视频通话,聚焦园区、廊圈带促进产业资源自由流动。京津冀三地签订信息化协同发展协议,共建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合作。雄安新区则吸引大量北京创新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疏解转移。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规划的世界级湾区,2018年内建设智慧城市群,并加快粤港澳互联宽带扩容,在三地信息资源共享上创新模式,也将成为未来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的新一极。
  • 《2018年(第2届)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1-08
    • 根据最新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显示,我国软件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效益明显提升,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技术迭代更新加快,应用领域持续拓宽,对国民经济发展支撑作用增强。 2018年(第2届)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延续上年的指标体系,共设置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其中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规模效益、服务支撑、成长创新和发展环境。综合发展指数体系由全国、分行业、分地区三个发展指数组成。该综合发展指数体系依据掌握的权威数据,创新统计监测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综合勾画出产业发展图景,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产业发展亮点,寻找发展短板,对引导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中数据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地方工信主管部门,以201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年报数据为基础。 一、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指数 全国发展指数采用定基计算方法,选取2014年为基期,设定2014年发展指数为100,随着产业发展,近几年指数得分均在100以上,通过纵向比较,反映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度综合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 本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国发展指数154.6,比上年提升18.7,指数提升幅度较上年扩大5.1,显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呈现持续向好发展态势(见图1)。其中,四个一级指标中,规模效益与成长创新两项指标对全国发展指数的贡献与拉动作用突出(见表1)。 根据全国发展指数计算结果,2017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是规模效益指数较快增长,产业提质增效进程加快。本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效益指数136.5,比上年提升17.3,提升幅度较上年扩大6.8,对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27.6%。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快速发展和融合创新,先进计算、高端存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加速突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日益成熟,有力推动产业蓬勃发展,加速产业提质增效。2017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5.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1.9%,较2016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企业人均利润总额为14.2万元,较2016年提高2.4万元,是2012年人均利润额的近两倍。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盈利水平和人均盈利能力快速跃升,带动规模效益指数增长。 二是成长创新指数大幅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劲。本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长创新指数172.3,比上年提升39.4,提升幅度较上年扩大38.5,对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58.7%。从研发投入看,201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投入达到5622亿元,占软件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0.2%,比去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从创新产出看,2017年全国共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74.5万件,同比大幅增长82.8%,增速为近五年来年均增速的3倍。从新业态发展看,云服务、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业态已经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2017年软件产业新业态相关收入增速约37.0%,比2016年提高18.1个百分点。从技术成就看,我国在机器强化学习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这两项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 三是服务支撑指数高位平稳增长,产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及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凸显。本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服务支撑指数181.2,在四个一级指标中数值最高,比上年提升7.6,对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9.6%。随着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进程加快,工业软件、装备自动控制系统等成为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的关键要素。2017年我国工业软件收入同比增长19.5%,高于软件产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装备自动控制系统收入同比增长21.3%,高于软件产业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随着社会领域信息化需求的提升,行业应用软件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2017年我国教育软件收入同比增长54.7%,交通运输软件收入同比增长42.5%,有力支撑了教育信息化、交通信息化等社会领域的发展。 四是发展环境指数稳步提高,产业发展的外生动力持续增强。本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指数123.2,比上年提升4.2,指数提升幅度与上年基本持平,对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4.1%。从政策环境看,2017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软件产业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文件;从公共服务体系看,与软件产业相关的国家及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超过300家,成为向软件产业提供法规标准、技术创新、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从网络基础设施看,2017年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7.78亿个,比2014年净增3.73亿个,年均增长率高达24.3%;从人才环境看,产业人才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硕士以上从业人员占比达到10.4%;产业人才供给逐年增加,2017年软件产业相关毕业生人数超过35万人。 二、细分行业发展指数 细分行业发展指数,也采用定基计算方法,以2014年为基期进行计算,但与全国发展指数相比,在指标体系整体架构不变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对三级指标进行了微调。设定2014年三个细分行业发展指数分别为100,近几年的指数得分均在100以上,通过纵向比较,反映分行业年度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本届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三个细分行业发展指数分别为143.6、167.1、128.1,比上年提高6.6、25.4、11.6。 根据分行业发展指数显示,201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个细分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综合实力稳步增强,行业发展各具特色。本届三个细分行业发展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显示行业发展的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指数增长最为迅速,增幅达25.4,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四个分项指数看,细分行业发展各具特色,软件产品行业规模效益和成长创新指数带动作用明显,2017年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17.4%,研发投入强度10.1%,在三个细分行业中居于首位;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服务支撑作用凸显,2017年服务支撑指数242.2,比2016年大幅提高39.7;嵌入式系统软件受益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技术软件化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发展环境不断完善,2017年发展环境指数151.0,比2016年提高43.4。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从三个细分行业构成看,2017年分别实现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以及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1.7万亿元,3.1万亿元和0.7万亿元,占全部软件产业比重为30.8%、55.5%和13.7%,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技术的去产品化、软件产品的云化以及项目集成服务化成为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方向,带动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在软件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从细分行业看,产业链各环节不断成熟,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软件产品行业中,信息安全软件规模不断壮大,近五年来年均增速超过19%;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中,信息技术咨询设计、运行维护服务等环节进一步发展成熟,近五年来年均增速接近16%,均高于软件产业平均水平。 三、分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指数 分地区发展指数与全国发展指数相比,指标体系保持一致,计算方法有所区别,通过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进行计算。设定2020年(“十三五”末)发展指数目标值为100,近几年各地区的指数得分均在100以内,由此反映各地区产业当前发展水平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本届分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指数最高79.6,最低62.4,比上年分别提高2.9和0.8。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分列指数排名前五位,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指数均值67.0,比上年提高1.2,均值以上省市10个,与上年持平,均值以上省市指数情况如下: 根据分地区发展指数显示,201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梯次发展格局相对稳定,东部省市发展优势持续扩大。本届分地区发展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产业从东到西梯次格局保持稳定。东部地区指数均值7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分,比上年提高1.6,东部与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指数差值,比上年分别扩大0.3、0.4和1.4,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东部地区省市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密集的高端专业人才资源,旺盛活跃的市场,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引领全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高地。从产业规模看,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分列全国前五位,软件业务收入总和超过3.5万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63.8%;从效益水平看,2017年东部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3.0%,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企业人均利润总额为16.8万元,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2.6万元;从企业结构看,以软件百家企业为代表的骨干龙头企业多集中于东部各省市,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从技术研发实力看,2017年我国东部地区登记软件近57万件,约占我国登记总量的76%,以创新高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创新的发展趋势正在显现。 二是中西部省份发展潜力逐步释放,产业增速不断加快。本届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指数均值分别为66.0和64.6,比上年提高1.3和1.1。指数排名上升较快的三个省市包括安徽(上升5位)、河南(上升4位)和贵州(上升3位),均位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市依托企业成本低,鼓励性产业政策力度大,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借助新业态迅速发展、融合产业布局出现调整的发展机遇,产业发展潜力逐步释放,部分省市发展成绩较为突出。安徽省2017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41.1亿元,同比增长3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省内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9家,“中国声谷”作为我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已形成了产业特色明显、技术领先、配套齐全、辐射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智能语音技术领跑全国。河南省嵌入式系统软件涨势突出,智慧水务及物联网终端等销量居全国首位。贵州抢先布局大数据领域打造贵州特色,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及首个获批建设大数据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省份,CB Insights公布的2017年全球科技创业公司“独角兽”榜单中有贵州大数据企业上榜,有力带动了省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重点城市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发展特色突出。本届15个副省级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指数最高75.8,最低63.8,均值67.5,均值以上城市5个,深圳、杭州、广州、南京和济南分列副省级城市指数排名前5位。15个城市2017年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0万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1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3495亿元,占全行业研发经费投入的62.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重点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重点城市立足区域优势、资源禀赋等条件,形成了各自的软件产业发展特色。深圳市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实现软件出口238.2亿美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深圳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海外研发人才队伍进行的国际投资并购成效显著,重点企业海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部分企业海外市场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50%以上。杭州打造国内信息经济高地,电子商务、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蓬勃发展,2017年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1478亿元,居于全国城市首位;大企业培育成效显著,2017年规模以上软件企业平均软件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进入2017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名单的杭州企业12家,在副省级城市中与深圳并列第一。 2017年,在国内经济总体增长放缓,国际环境更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基础创新能力薄弱,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对外依存度较大;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缺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领军型人才、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需要全行业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契机,继续强化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深化融合应用,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助力两个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