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届)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1-08
  • 根据最新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显示,我国软件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效益明显提升,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技术迭代更新加快,应用领域持续拓宽,对国民经济发展支撑作用增强。

    2018年(第2届)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延续上年的指标体系,共设置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其中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规模效益、服务支撑、成长创新和发展环境。综合发展指数体系由全国、分行业、分地区三个发展指数组成。该综合发展指数体系依据掌握的权威数据,创新统计监测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综合勾画出产业发展图景,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产业发展亮点,寻找发展短板,对引导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中数据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地方工信主管部门,以201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年报数据为基础。

    一、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指数

    全国发展指数采用定基计算方法,选取2014年为基期,设定2014年发展指数为100,随着产业发展,近几年指数得分均在100以上,通过纵向比较,反映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度综合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

    本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国发展指数154.6,比上年提升18.7,指数提升幅度较上年扩大5.1,显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呈现持续向好发展态势(见图1)。其中,四个一级指标中,规模效益与成长创新两项指标对全国发展指数的贡献与拉动作用突出(见表1)。

    根据全国发展指数计算结果,2017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是规模效益指数较快增长,产业提质增效进程加快。本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效益指数136.5,比上年提升17.3,提升幅度较上年扩大6.8,对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27.6%。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快速发展和融合创新,先进计算、高端存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加速突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日益成熟,有力推动产业蓬勃发展,加速产业提质增效。2017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5.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1.9%,较2016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企业人均利润总额为14.2万元,较2016年提高2.4万元,是2012年人均利润额的近两倍。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盈利水平和人均盈利能力快速跃升,带动规模效益指数增长。

    二是成长创新指数大幅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劲。本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长创新指数172.3,比上年提升39.4,提升幅度较上年扩大38.5,对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58.7%。从研发投入看,201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投入达到5622亿元,占软件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0.2%,比去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从创新产出看,2017年全国共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74.5万件,同比大幅增长82.8%,增速为近五年来年均增速的3倍。从新业态发展看,云服务、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业态已经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2017年软件产业新业态相关收入增速约37.0%,比2016年提高18.1个百分点。从技术成就看,我国在机器强化学习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这两项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

    三是服务支撑指数高位平稳增长,产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及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凸显。本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服务支撑指数181.2,在四个一级指标中数值最高,比上年提升7.6,对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9.6%。随着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进程加快,工业软件、装备自动控制系统等成为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的关键要素。2017年我国工业软件收入同比增长19.5%,高于软件产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装备自动控制系统收入同比增长21.3%,高于软件产业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随着社会领域信息化需求的提升,行业应用软件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2017年我国教育软件收入同比增长54.7%,交通运输软件收入同比增长42.5%,有力支撑了教育信息化、交通信息化等社会领域的发展。

    四是发展环境指数稳步提高,产业发展的外生动力持续增强。本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指数123.2,比上年提升4.2,指数提升幅度与上年基本持平,对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4.1%。从政策环境看,2017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软件产业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文件;从公共服务体系看,与软件产业相关的国家及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超过300家,成为向软件产业提供法规标准、技术创新、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从网络基础设施看,2017年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7.78亿个,比2014年净增3.73亿个,年均增长率高达24.3%;从人才环境看,产业人才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硕士以上从业人员占比达到10.4%;产业人才供给逐年增加,2017年软件产业相关毕业生人数超过35万人。

    二、细分行业发展指数

    细分行业发展指数,也采用定基计算方法,以2014年为基期进行计算,但与全国发展指数相比,在指标体系整体架构不变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对三级指标进行了微调。设定2014年三个细分行业发展指数分别为100,近几年的指数得分均在100以上,通过纵向比较,反映分行业年度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本届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三个细分行业发展指数分别为143.6、167.1、128.1,比上年提高6.6、25.4、11.6。

    根据分行业发展指数显示,201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个细分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综合实力稳步增强,行业发展各具特色。本届三个细分行业发展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显示行业发展的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指数增长最为迅速,增幅达25.4,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四个分项指数看,细分行业发展各具特色,软件产品行业规模效益和成长创新指数带动作用明显,2017年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17.4%,研发投入强度10.1%,在三个细分行业中居于首位;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服务支撑作用凸显,2017年服务支撑指数242.2,比2016年大幅提高39.7;嵌入式系统软件受益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技术软件化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发展环境不断完善,2017年发展环境指数151.0,比2016年提高43.4。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从三个细分行业构成看,2017年分别实现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以及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1.7万亿元,3.1万亿元和0.7万亿元,占全部软件产业比重为30.8%、55.5%和13.7%,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技术的去产品化、软件产品的云化以及项目集成服务化成为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方向,带动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在软件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从细分行业看,产业链各环节不断成熟,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软件产品行业中,信息安全软件规模不断壮大,近五年来年均增速超过19%;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中,信息技术咨询设计、运行维护服务等环节进一步发展成熟,近五年来年均增速接近16%,均高于软件产业平均水平。

    三、分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指数

    分地区发展指数与全国发展指数相比,指标体系保持一致,计算方法有所区别,通过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进行计算。设定2020年(“十三五”末)发展指数目标值为100,近几年各地区的指数得分均在100以内,由此反映各地区产业当前发展水平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本届分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指数最高79.6,最低62.4,比上年分别提高2.9和0.8。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分列指数排名前五位,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指数均值67.0,比上年提高1.2,均值以上省市10个,与上年持平,均值以上省市指数情况如下:

    根据分地区发展指数显示,201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梯次发展格局相对稳定,东部省市发展优势持续扩大。本届分地区发展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产业从东到西梯次格局保持稳定。东部地区指数均值7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分,比上年提高1.6,东部与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指数差值,比上年分别扩大0.3、0.4和1.4,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东部地区省市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密集的高端专业人才资源,旺盛活跃的市场,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引领全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高地。从产业规模看,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分列全国前五位,软件业务收入总和超过3.5万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63.8%;从效益水平看,2017年东部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3.0%,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企业人均利润总额为16.8万元,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2.6万元;从企业结构看,以软件百家企业为代表的骨干龙头企业多集中于东部各省市,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从技术研发实力看,2017年我国东部地区登记软件近57万件,约占我国登记总量的76%,以创新高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创新的发展趋势正在显现。

    二是中西部省份发展潜力逐步释放,产业增速不断加快。本届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指数均值分别为66.0和64.6,比上年提高1.3和1.1。指数排名上升较快的三个省市包括安徽(上升5位)、河南(上升4位)和贵州(上升3位),均位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市依托企业成本低,鼓励性产业政策力度大,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借助新业态迅速发展、融合产业布局出现调整的发展机遇,产业发展潜力逐步释放,部分省市发展成绩较为突出。安徽省2017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41.1亿元,同比增长3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省内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9家,“中国声谷”作为我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已形成了产业特色明显、技术领先、配套齐全、辐射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智能语音技术领跑全国。河南省嵌入式系统软件涨势突出,智慧水务及物联网终端等销量居全国首位。贵州抢先布局大数据领域打造贵州特色,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及首个获批建设大数据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省份,CB Insights公布的2017年全球科技创业公司“独角兽”榜单中有贵州大数据企业上榜,有力带动了省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重点城市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发展特色突出。本届15个副省级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指数最高75.8,最低63.8,均值67.5,均值以上城市5个,深圳、杭州、广州、南京和济南分列副省级城市指数排名前5位。15个城市2017年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0万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1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3495亿元,占全行业研发经费投入的62.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重点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重点城市立足区域优势、资源禀赋等条件,形成了各自的软件产业发展特色。深圳市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实现软件出口238.2亿美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深圳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海外研发人才队伍进行的国际投资并购成效显著,重点企业海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部分企业海外市场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50%以上。杭州打造国内信息经济高地,电子商务、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蓬勃发展,2017年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1478亿元,居于全国城市首位;大企业培育成效显著,2017年规模以上软件企业平均软件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进入2017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名单的杭州企业12家,在副省级城市中与深圳并列第一。

    2017年,在国内经济总体增长放缓,国际环境更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基础创新能力薄弱,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对外依存度较大;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缺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领军型人才、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需要全行业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契机,继续强化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深化融合应用,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助力两个强国建设。

相关报告
  • 《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2018年第2届)》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2-04
    • 201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延续上年的指标体系,包括产业规模、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效益、研发创新和产业机遇把握等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体系由全国、重点行业和分地区三个发展指数构成。综合发展指数依据权威数据,搭建了能够展现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与效益、短期与长期、内生动力与外部环境的全面评价体系,对引导产业把握时代机遇、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显示,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效果进一步显现。 一、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 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简称全国发展指数)以2014年为基期,基期指数得分为100。近三年全国发展指数得分快速提升,本届全国发展指数得分164.7,比上年提升30.2分,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见图1)。全国发展指数六个一级指标均有所上升,其中研发创新、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表现突出(见图2),对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9.2%和22.4%。 从2018年全国发展指数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指标增势平稳,对工业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产业规模指标得分101.1,比上年提升6.4分,主要得益于主营业务收入、出口交货值、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重三个二级指标得分的增长。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2%,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不利局面,通信设备、视听设备、电子元器件等子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1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7.2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进一步提升。 二是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明显增强,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产品和企业竞争力、产业效益指标得分分别为147.6和124.9,比上年增长37.9分和3分,其中产品高端化和龙头企业数量两个二级指标增长明显。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持续向高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电视和智能手机占国内总产量占比分别达到63.4%和74.3%。智能化升级带来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多类产品平均价格提升,在统的358类电子信息产品中,有263类平均价格同比提升。创新型数字化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智能家居产品、虚拟现实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华为、小米手机在全球出货量中的份额分别从2016年的9.5%和3.6%增至2017年的10.4%和6.3%,华为在高端手机市场影响力提升显著。从产业效益看,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1%,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行业人均创收和人均利税水平均增长10%以上,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三是产业发展环境指标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活跃。产业发展环境指标得分202.1,比上年增长23.6分,连续三年快速增长。随着减税降费力度加大和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消费快速发展,产业投资环境、企业税收环境、市场消费环境等二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三级指标得分191.2,比上年增长53.7分,其中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等细分行业投资增势显著;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投资额占制造业的比重升至11.1%,电子信息制造业对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研发创新能力指标大幅提升,产业基础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研发创新指标得分265.1,比上年增长83.3分,是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第一大拉动要素。二级指标中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达到144分,创新环境得分增长一倍。产业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创新方向演进,创新活力进一步显现,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增强。在统企业中近60%的企业研发强度超过3%,其中集成电路材料和设备、无线和光设备及元器件、光电显示器件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研发强度超过15%。同时,国家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激励政策,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创新发展环境。2017年,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集成电路、光通信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新型显示产品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产业发展机遇指标逐步上升,产业融合持续深化。产业发展机遇指数得分142,比上年增长15.1分,连续三年平稳增长。智能硬件、应用电子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二级指标得分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智能硬件产品不断创新,虚拟现实设备、智能家居产品出货量和产值同比快速增长,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向其他行业领域渗透融合,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领域快速增长,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GPU、CPU、FPGA等集成电路企业重点布局车载芯片领域,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上升。面板厂商得益于车载显示产品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整车企业的一级供应商。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数量从上年的42个增加至48个[1],推动产业融合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支撑了两化融合水平快速提升。 二、重点行业发展指数 选取手机和集成电路两个关注度高、对产业影响大的行业编制重点行业发展指数,以规模、竞争力、效益、环境和创新作为一级指标。指标得分计算以2014年为基期,基期分数为100。 (一)手机行业发展指数 本届手机行业发展指数得分为127.7,比上年略有下降。2017年我国手机产量增速下降明显,产业规模指标得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由于全球手机普及率处于高位,5G到来前用户换机周期拉长,手机产量增速从2016年的13.6%下降到2017年的2.2%,但是产品竞争力、产业效益和研发创新水平等产业发展质量指标提升明显。 从一级指标看,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研发创新指标较上年实现了更快的增长,分别提升41.5分和25.6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升0.5个百分点,产业效益指标得分由降转升;手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比重连续三年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指标继续平稳增长。 手机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国产品牌手机高端机型出货量增长较快,平均价格较上年提升近300元,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手机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出货量居前三位的华为、OPPO和小米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较上年提升4.4个百分点[2]。二是手机企业创新活跃。根据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数据,从1990年-2013年,手机行业的专利占所有申请专利数的30-35%[3]。作为全球手机产业主要生产制造基地,我国手机企业创新活跃,研发强度连续三年提升,2017年已超过3.5%。 (二)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指数 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指数得分为127.7,比上年增长8.9分。五个一级指标中,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比上年提高37.5分,对行业指数拉动作用较大;产业发展环境以及研发创新指标比上年分别提高19.2分和 12.4分,也有较大提升。 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终端需求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快速增长。在智能化浪潮引领下,整机产业对集成电路需求不断加大,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4],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二是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能力快速提升,出口稳步增长。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出口集成电路2043.5亿块[5],同比增长13.1%;出口金额668.8亿[6]美元,同比增长9.8%。三是集成电路企业实力逐步增强。2017年我国在沪深港上市的集成电路企业数量同比增加9.9%[7],市值同比增长24.9%[8];进入全球前50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数量从2009年的1家增长到2017年的10家[9];封测龙头企业实力居全球前列。四是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活跃。集成电路行业投融资与并购活跃,投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来自企业和民间的投资增多。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113亿元,同比增长27.2%。五是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2017年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利润总额达359.3亿元,同比增长9.3%。六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集成电路的品种和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部分核心器件仍受制于人,行业基础研发投入仍不足,产业链协同较弱,需充分发挥市场规模优势,加大基础创新投入,加强上下游协同创新,进一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三、分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 分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简称分地区指数)包括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与全国综合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保持一致,计算方法有所区别,通过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各单项指标设定2020年发展指数目标值为100分。近几年各地区的指数得分均在100以内,由此可反映各地区产业当前发展水平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2017年分地区指数最高分78.6,最低分63.8,均分为68.6,比上年提升1.3分,均分以上省市12个(如图7所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连续三年处于前五名之内,其中浙江提升两名至第三位。 根据分地区指数,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东部地区指数得分高于全国均分,中西部地区提升较快。东部地区指数得分70.9,比上年提高1分,地区凭借传统规模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规模指标、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分别增长2.0分和1.7分。中部地区指数得分67.8,比上年增长1.8分,地区创新政策密集出台,产品结构优化,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带动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研发创新指标分别增长4分和1.8分。西部地区指数得分67.2,比上年增长1.6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快,产业发展环境指标增长1.6分。东北地区指数得分66.6,比上年增长0.4分,地区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快速增长,两化融合指数进一步提升,产业机遇把握指标增长1.1分。 二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特征,部分地区重点产业发展规模明显增长。集成电路和显示面板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当前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聚集区,带动了当地产业规模增长,同时研发创新指标快速提升。长三角是我国集成电路主产地,产业规模居全国龙头地位,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中度最高和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地区。中西部地区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安徽、湖北、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地逐步构建了包括IC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材料设备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显示面板产业主要集聚于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成渝鄂等地区。福建发挥对台合作优势,加快集成电路制造和显示面板产业布局。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拉动下,上海、湖北、福建等地的产业规模和研发创新指标都呈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详见雷达图)。 三是多地紧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培育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浙江、湖北、广东、重庆等地紧抓智能网联汽车、光电子、北斗、超高清视频等新兴产业市场机遇,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促进本地技术创新积淀,实现研发创新、产业机遇把握等指标较快增长。浙江通过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萧山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标准研究基地、嘉兴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形成了一批产城融合发展新基地。广东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大力推动新型显示、4K超高清视频等新兴产业的升级发展,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等指标快速增长。湖北以“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北斗及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产业创新中心为载体,发展光电子和北斗产业,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研发创新指标明显增长。重庆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和车联网发展,研发创新、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指标提升较快。此外,天津、四川等省市大力发展智慧健康、智慧家庭产业;山东、江西等省加快虚拟现实等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研发创新、产业机遇把握等指标较快增长。 综上所述,2017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研发创新、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进步明显,产业正在从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具体包括:一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外向型产业,受外部环境、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产业持续平稳运行的基础尚待巩固。二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门类齐全,但行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仍受制于人,关键材料、高端元器件等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三是研发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研发投入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下一步需充分利用我国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有利条件,紧紧抓住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注:报告中除特别标注外,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或据此测算、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统计年报。
  • 《2018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揭晓》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主办的2018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以下简称百强企业)发布会在北京软博会期间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会长王旭东,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曲维枝,工信部信软司副司长李冠宇、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高素梅等领导到会和讲话。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发布新一届百强企业。   王新哲指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当前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领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58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5万亿元,实现了近百倍的提升。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创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至2016年间我国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年均增速接近32%,2017年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74万件,同比增长近8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等其他领域的产业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进一步加速和深化,已成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引擎,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新哲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发展能力为主线,牢牢把握新时代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融合发展新特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做好支撑工作。软件百强发布会以促进我国软件企业做大做强为宗旨,将对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介绍,本届百强企业是由企业自主申报和相关协会、单位推荐相结合,经专家评估、审核,并最终确定。新一届百强企业深入落实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在规模效益、自主创新、融合渗透和国际布局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贡献不断增强,其主要发展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效益继续提升。本届百强企业2017年软件业务收入合计10587亿元,同比增长21.4%,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7家,比上届增加3家;超过50亿元的有34家,比上届增加10家;百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30亿元,同比增长30.8%,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百强企业以不到0.3%的数量比重,创造了全行业19%的收入比重和40%的利润比重,效益水平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研发创新成果突出。百强企业坚持创新引领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积累。本届百强2017年研发投入合计2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软件百强企业研发人员合计6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7%。2017年,百强企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累计83951件,比上届增长94%,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9个百分点,占全行业登记总量比重达到11.5%。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百强企业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不断完善产业技术生态;依托自身突出优势,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从技术层面看,在数据库领域,百强企业在传统数据库产品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系统环节不断拓展数据分析和云端应用类业务。在中间件领域,一系列新的热点如移动无线中间件、云计算中间件和物联网中间件等不断涌现。在协同办公软件领域,以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结合技术优势和互联网思维,推出的企业版微信、钉钉等软件应用,在协同办公软件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品牌生态构建来看,在云计算方面,阿里云收入规模位居全球第三,国内云计算市场份额前三名均为我国企业。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核心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涌现出百度、科大讯飞等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   国际经营层次提升。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软件业参与国际经营的内涵、外延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从规模看,2017年,百强企业中有近半数企业拥有海外市场收入,软件出口规模达到280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比重超过50%。从业务范围看,开始从开发、测试和后台业务流程为主的传统外包业务向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并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低端业务不断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业态所替代。从国际布局看,百度、中软国际、中国通服、南京南瑞等百强企业,顺应全球化趋势,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面向全球布局销售和服务网络,通过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并购等方式加快全球化步伐。从国际影响力看,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平台已覆盖230个国家和地区,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业务覆盖国外大量机场和百货商店,2017年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参加了我国“双十一”购物日,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新渠道。   融合渗透持续深入。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渗透性和融合性进一步增强,倍增器和加速器作用不断凸显,对各行各业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首先是助力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迈进。宝信、航天信息、启明信息等百强企业推出按行业领域定制的解决方案,拓展云计算平台化业务模式,致力于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设计、制造、协调和运营效率。二是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发展,华为、浪潮、中国通服、海康威视等百强企业,依托技术创新,推出智能水网、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和智能安防等一系列城市智能应用解决方案,推动城市服务的效率不断提升,质量不断改善。三是在消费领域不断培育出新的增长动力。腾讯、百度、网易、阿里等百强企业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为载体,助力我国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发展引领全球,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超过7万亿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超过200万亿元,均位居全球首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将持续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是行业发展中的引领力量,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需要不断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加快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业务的拓展,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