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纤维高效无催化光催化氢的系统比较研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8-08-06
  • 以金属氧化物纳米纤维(NiO, Co3O4, Mn3O4)为原料,利用三乙醇胺(TEOA)为电子供体,以eosiny (EY)染料为光敏剂,研究了在可见光照射下,在不使用任何共催化剂的情况下,利用三乙醇胺(TEOA)作光致敏剂的情况下,从水中进行光催化氢气的反应。发现光催化氢进化活动遵循的顺序为:Mn3O4 < Co3O4 < NiO(196μmolg−1 h−1,5552μmolg−1 h−1,7757μmolg−1 h−1,分别)。此外,这些纳米纤维在制氢的催化行为也已经比大部分形式的NiO,Co3O4 937年生产氢和Mn3O4μmolg−1 h−1,901μmolg−1 h−1和135μmolg−1 h−1,分别。纳米纤维结构表现出比本体形式更高的光催化活性,这是由于从纤维特性推导出的表面与体积比增大的影响。讨论了光催化制氢的可能途径。

    ——文章发布于2018年8月4日

相关报告
  • 《纳米碳材料高效催化过氧化氢电合成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21
    • 过氧化氢( H 2 O 2 ) 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环境友好的氧化剂,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精细化工、电子工业等领域,被列为全球一百种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之一。 H 2 O 2 的工业生产主要依赖以氢气和氧气为原料的“蒽醌法”,然而该方法存在能耗高、原料和产物转移和储存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通过电化学氧还原途径制备过氧化氢的新方法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路径受到重视。目前电化学氧还原制备过氧化氢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是贵金属材料( Pd 、 Au 、 Ag 、 Pt-Hg 等),因其储量有限、价格高昂,难以满足现代化工对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纳米碳材料有望作为贵金属催化剂的替代材料应用于 电化学氧还原反应中。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联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碳催化反应过程和新颖碳催化反应体系的研发,近期在纳米碳材料高效催化过氧化氢电合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先通过关联典型碳材料表面化学结构与其催化氧气电化学还原生成过氧化氢的反应活性可以发现:二电子氧还原反应的选择性与 碳材料表面的羰基和羧基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羧基的本征活性是羰基官能团的 5 倍以上。碳材料表面的羧基官能团是氧气电化学还原制备过氧化氢的主要活性中心。上述碳催化氧气电化学还原反应活性中心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氧还原反应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过氧化氢与羧基官能团之间的结合能力。碳材料表面的羧基活性位点上二电子氧还原过程生成的 H 2 O 2 若不能及时地脱附,极易被进一步还原发生四电子反应生成水,因此如何保证 H 2 O 2 在活性中心上及时脱附是提高其选择性和产率的关键。 基于上述反应过程和机理分析结论,源催化材料课题组齐伟博士与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和福州大学谢在来课题组开展合作,成功实现 利用界面工程手段和反应动力学思想来调控碳催化电化学氧还原反应选择性的创新研究思路。 具体做法是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三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与羧基基团的静电相互作用降低碳材料表面羧基官能团与二电子氧还原产物 HO 2 - 的相互作用, 阻止 其 被进一步还原,成功实现了高选择性电合成 H 2 O 2 的过程。这种碳 / 表面活性剂复合催化材料体系展现出目前已知报道最高的 H 2 O 2 选择性( >96% )、最宽的过电位窗口( >0.8 V )和可观的稳定性( >10h )。 鉴于纳米碳 / 表面活性剂复合电极材料在过氧化氢电合成反应中的优异催化表现,整个反应体系能耗低、绿色、可持续、稳定性好的特点,尤其是对该体系结构 - 功能关系的深刻理解,这项研究工作对未来设计开发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高产率、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的电合成过氧化氢化合物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述两部分系统工作分别以全文形式发表在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活性中心定性与定量)和 Chem (反应动力学以及表面活性剂的促进作用)杂志,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为联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课题组的卢星宇同学和吴光栩博士。相关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资助,论文作者对上述项目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论文全文链接:   Xingyu Lu, Dan Wang, Kuang-Hsu Wu, Xiaoling Guo, Wei Qi, “Oxygen Reduction to Hydrogen Peroxide on Oxidized Nanocarbon: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Active Sites” Journal of Colloid & Interface Science 2020, 573, 376-383.   Kuang-Hsu Wu, Dan Wang, Xingyu Lu, Xuefei Zhang, Zailai Xie, Yuefeng Liu, Bing-Jian Su, Jin-Ming Chen, Dang-Sheng Su, Wei Qi, Shaojun Guo, “Highly Selective Hydrogen Peroxide Electrosynthesis on Carbon: In-Situ Interface Engineering with Surfactants” Chem 2020, DOI: 10.1016/j.chempr.2020.04.002.  
  • 《单相钙钛矿氧化物中原子级协同活性位点实现超快电催化析氢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26
    • 氢能由于高效、清洁环保、可以存储与运输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应用前景的新能源之一。电催化分解水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制氢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催化析氢(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反应是电解水制氢的关键步骤,因此开发高效的电催化剂来降低HER反应电位,从而减少能量损耗,一直是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鉴于碱性条件下温和的反应条件,所以工业上常在碱性环境下电解水制氢。由于额外水解离过程能垒的存在,相较于在酸性介质中,碱性HER过程的动力学要更缓慢,这使其更具挑战性。例如,由于不利的水解离动力学,在酸性环境中贵金属Pt的活性比在碱性环境中要低2-3个数量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通过将贵金属Pt与水解离能力高的金属(氢)氧化物偶联,成功设计了许多具有协同催化作用的复合物,但是该策略仍然受限于成本高昂和制造工艺(例如,电沉积,湿化学路线)复杂等缺点。此外,在这些复合物系统中,活性位点的随机分布会使得反应路径变长,从而引起不利的物质扩散和反应阻力。目前,除了水解离和H吸附过程,只有少许研究探索OH - 离子脱附在碱性HER电催化中的作用。实际上,OH - 在催化剂上的强吸附会阻碍水的离解过程并会毒化随后的H结合位点,不利于HER的进行。因此,高性能的碱性HER催化剂也应当具备不强的OH – 的吸附能力,以便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使得整个反应快速进行。基于上述分析,开发一种具有较短的反应路径并且可以有效协同催化H 2 O解离,OH - 脱附和H吸附过程的单相催化剂来催化碱性HER是迫切需要且极具有吸引力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过渡金属氧化物(TMOs)作为一类高性能的碱性析氧电催化剂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另外,也有文献将TMOs用作水解离促进剂与高活性酸性HER催化剂复合以增强碱性HER性能。但是由于其不合适的H吸附能以及较差的本质导电性等缺点,纯TMOs催化剂的碱性HER活性往往不高。而在所有TMOs中,可以包含多种金属离子的钙钛矿氧化物由于其结构和组成的灵活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催化反应中。钙钛矿氧化物的多离子(包括金属离子和氧离子)属性和结构可调性能够赋予其独特的电子和导电特性,进而调节反应中间体的结合能和电子传输行为,最终改善其催化活性。因此,在单相钙钛矿氧化物体系中,针对碱性HER电催化过程的各个步骤,设计具有多个催化位点协同催化的催化剂体系是有可行的。但是,这仍然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以及这样的体系到如今还没有实现。 在 南京工业 大学邵宗平教授 和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朱印龙博士(共同通讯作者) 团队等人带领下,与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 和 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 合作,发现了一种具有不寻常超交换效应的单相钙钛矿氧化物SrTi 0.7 Ru 0.3 O 3- δ   (STRO),它通过原子尺度的协同活性中心在碱性介质中表现出优异的HER催化性能。根据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了STRO钙钛矿中多个原子级活性位点之间的内在协同作用,可以精准地催化HER在碱性介质中的不同基本步骤:即Ti位点可以几乎无动力学障碍地进行水解离,Ru位点有利于OH - 脱附,以及非金属氧位点(包括氧空穴/晶格氧)促进H中间体的最佳吸附和H 2 析出。该成果以题为 “Single-phase perovskite oxide with super-exchange induced atomic-scale synergistic active centers enables ultrafast hydrogen evolution” 发表在了 Nat. Commun.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