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细胞关键机制找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2
  • 在发表于10日《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中,比利时研究人员在分子水平上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确切机制,并在实验中阻止了病毒感染。该发现为治疗新冠带来了巨大的希望:有助于开发一种气溶胶形式的抗病毒药物,在感染或高风险接触的情况下能根除病毒。

      鲁汶大学生物分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大卫·阿尔斯滕斯团队研究了唾液酸(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种糖残基)和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目的是了解唾液酸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已知细胞表面被糖所包裹,这些糖使病毒更容易识别细胞,并促进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进而引发感染。

      此次,研究人员首先确定了这些糖的一种变体(9-O-乙酰化),它与刺突蛋白的相互作用比其他糖更强烈。简而言之,他们找到了能让病毒打开宿主细胞“大门”的那套钥匙。

      为什么是一套钥匙?因为新冠病毒由一系列具有吸盘效应的刺突蛋白组成,并使它们能够与细胞结合并最终进入细胞。病毒发现的钥匙越多,与细胞的互动就越好,“大门”就会开得越大。

      研究人员的第二个发现是:通过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来防止感染。他们阻断了刺突蛋白的附着点,从而抑制病毒与细胞表面的任何相互作用。这就好比细胞“大门”前上了一把挂锁。不过,前提条件之一是病毒和阻断它的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比病毒和细胞之间的作用更强。在这个特殊的案例中,科学家们证明了表面带有多个9-O-乙酰化唾液酸的多价结构(或糖簇)能够阻止新冠病毒的结合和感染。如果病毒不附着在细胞上,它就无法进入细胞,因此会死亡,寿命为1至5小时。这种阻断作用可防止感染。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各种疫苗主要针对新冠病毒变异体,而不是整个病毒。鲁汶大学的这一发现具有作用于病毒的优势,不受其突变影响。

      下一步,研究小组将在老鼠身上进行测试,以应用这种阻断病毒结合部位的方法,并观察其是否对生物体发挥作用。结果一旦出来,就可推进开发出一种基于9-O-乙酰化的抗病毒药物,可在感染或高危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气雾剂给药。

    【总编辑圈点】

      这是一项关于病毒入侵机理的基础研究。科研人员试图弄清楚唾液酸和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表面的糖可以让细胞更容易被病毒识别,而糖的一种变体与刺突蛋白互动得更好。当所有糖摆在病毒面前时,病毒会优先选择这一变体,这也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路径——让病毒和基于该变体的抗病毒药物结合,而非细胞本身。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在实验动物上进行测试。至于开发气雾剂给药的抗病毒方式,目前看来还需要一定时日。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5/11/content_534881.htm?div=-1
相关报告
  • 《溶酶体是新冠病毒“逃离”细胞的关键》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04
    •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官网10月28日最新消息,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新冠病毒退出细胞的生物途径,即病毒可通过溶酶体从受感染的细胞中分离出来。更好地了解这一途径可能为阻止新冠病毒的传播提供重要研究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10月28日的《细胞》期刊。   此前,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病毒进入细胞并感染细胞,在逃离之前利用细胞的蛋白质进行自我复制。然而,研究人员对病毒到底是如何离开细胞的了解有限。   NIH心肺血液研究所宿主病原动力学实验室主任阿尔坦·邦尼特博士的研究小组使用显微镜成像和涉及人类细胞的病毒特异性标记物设计了一项实验。他们发现,新冠病毒以某种方式靶向高度酸性的溶酶体并聚集在那里。   这一发现给研究团队提出了问题:如果新冠病毒在溶酶体中积累,而溶酶体是酸性的,为什么新冠病毒在离开之前仍完好无损?   一系列实验表明,新冠病毒感染细胞时,溶酶体会被去酸化,这会显著削弱这种破坏性酶的活性,从而损害细胞的免疫机制。病毒会利用溶酶体从细胞中逃脱,同时在“抽身”之前自我复制,导致更多细胞被感染且影响溶酶体正常功能的发挥。   了解这一机制后,研究人员或可找到破坏这一途径的方法,阻止溶酶体将病毒输送到细胞外;或者重新酸化溶酶体,以恢复其在新冠病毒感染细胞时应发挥的正常功能。   目前,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实验性的酶抑制剂,它可以有效地阻止新冠病毒退出细胞。   阿尔坦·邦尼特说:“我们认为,这一非常基本的细胞生物学发现可以帮助解释临床上观察到的新冠肺炎患者免疫系统异常问题。”同时,这一发现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新的、更有效的抗病毒疗法,如靶向疗法来对抗新冠肺炎。
  • 《新冠病毒逃避免疫系统关键机制揭示》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13
    • 据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关键机制,可以解释新冠病毒如何逃避免疫系统并在人体内复制。   “我们发现,新冠病毒携带了一种抑制基因,它可以抑制免疫系统中的一种人类基因,而这种基因对摧毁受感染的细胞至关重要。”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小林浩一教授说。   免疫系统是一个由细胞和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网络,旨在抵御感染和疾病,特别是像新冠病毒这种导致人体出现许多问题的病毒。但事实上,免疫系统不是万无一失的,仍有许多人面临感染病毒的风险。科学家对新冠病毒如何逃避免疫系统的潜在机制一直知之甚少。   一般来说,人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能够通过摧毁受感染的细胞来控制病毒感染,从而使病毒无法复制。小林浩一的研究团队2012年发表于《自然评论免疫学》上的发现表明,执行该过程的一种主力基因被称为NLRC5,它调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基因。而MHC-I类分子的表达对于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的启动和调节至关重要。   小林浩一说:“在感染病毒期间,NLRC5基因的数量和活性都会增加,为的是提高我们清除病毒的能力。”   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之所以能够如此容易地复制,是因为该病毒携带了一种名为ORF6的抑制基因,该基因可以抑制NLRC5的功能,从而也抑制了MHC-I类分子途径。   此次发现揭示了新冠病毒如何在人体内复制的机制,有望促进开发防止病毒逃避免疫系统并在体内复制的新疗法。研究人员表示,希望这一新发现能让我们开发出一种可以阻断ORF6基因的新药,这样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能永久“击退”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