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智元报道,今日清华大学揭牌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设立集成电路学院是为了聚焦国家集成电路学科前沿,瞄准「卡脖子」问题,助力中国「芯」。
这是清华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家集成电路学科前沿,瞄准「卡脖子」问题,加快培养集成电路紧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产业创新的第一要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中的数据表明,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总需求量是72万人,截止2017年年底,现有人才总数是40万人。
而残酷的事实是,目前每年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总供给数量大概在3万人左右。
可以估算出,到2021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依然接近30万人,因此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为填补这一缺口,2020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投票通过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清华大学在2020年10月投票通过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今天,经清华大学第十四届党委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成立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科发展历程
1956年,无线电系设立了半导体专业。1980年,成立微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成立了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005年,成立了北京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据统计,该校迄今在集成电路领域已累计培养本科生4000人以上、硕士生3000人以上、博士生500人以上,近5年超七成毕业生进入了集成电路产业和科研一线。
半导体角逐赛,中国发力人才培养
在中美科技角逐日益激烈的当下,集成电路行业由于其特殊地位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集成电路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已成为实现科技强国、产业强国的关键标志。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提升,设计和制造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封装测试技术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集成电路技术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持续创新能力薄弱,高端芯片产品大量依赖进口,难以对构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信息安全等形成有力支撑。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最初是在复旦大学先实行。清华大学成立的「集成电路学院」必将进一步融合相关优势学科,对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加快领军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