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正式成立,生源和师资来源于何处?》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0-23
  • 10月22日上午,备受产业瞩目的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正式揭牌成立,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时龙兴被聘请为校长,由南京市政协主席、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刘以安为其颁发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校长聘书。

    南京市政协主席、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刘以安(左)为时龙兴(右)颁发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校长聘书

    集成电路大学的体系、生源和师资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像是一个衔接高校和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企业选才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时龙兴揭秘之前,大家对于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体系、生源和师资充满了诸多了疑问。

    时龙兴表示,南京集成电路大学采用“5+1+2”(“5”类学院、“1”个科技园、“2”个办公室)的设置,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产业人才的培养。

    “5”类学院分别是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集成电路国际学院和集成电路未来技术学院。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聚焦核心关键技术 EDA,通过举办“集成电路 EDA 设计精英挑战赛”以赛促教、成立“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产教融合联盟”等方式进行探索,聚合产学优质资源,热点技术研究导入,着眼卡脖子问题突破,培育 EDA 新生力量。

    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依托“集成电路全流程工程实践教学联盟”,深化产教融合,与高校人才培养相互补充,通过建设共享案例库、组建师资团队等方式,进行全流程工程实践、搭建教学流片平台,实现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

    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依托 FPGA 创新设计竞赛和嵌入式暨智能互联大赛两个全国性大赛,积极联合国内外高校与整机企业的参与,发挥好芯片对整机产业倍增器作用促进高校接触最新产业技术,将全国优秀案例应用到教学改革,通过竞赛检验教学成果,达到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良性循环。

    集成电路国际学院,通过“引进人、培养人”,展开前沿科技论坛、国际名家讲堂、赴外交流活动、共建交流会、跨国企业实习等活动,融汇全球“智力资源”,协同多方资源,驱动产业发展。

    集成电路未来技术学院,聚焦 AI、5G/ 6G、量子计算、车联网、第三代半导体等集成电路革命性、颠覆性的前沿技术,联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个科技园即集成电路大学科技园,通过“5 个学院”,筛选出优秀人才及项目,依托集成电路大学科技园,展开产学研工作,扶持科技企业的孵化、扩大优秀人才的招引、促进创新成果的落地。

    “2”个办公室则是就业和创业指导办公室和师资与学员服务办公室。

    关于生源,时龙兴介绍说,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学生:

    来源于高校已具备基本专业知识的学生;

    来源于跨学科的有志于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的学生;

    来源于企业招聘的尚在培养期的初级职员。

    学校将会按照岗位分类依据学员专业基础和就业兴趣进行招生,招生规模以企业需求为准。授课方式突出个性化,依据学员的薄弱环节、企业需求的岗位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最终学生毕业获得的证书是经过实践考核认证的结业证书。

    根据时龙兴的介绍,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老师主要是企业资深工程师、国内外行业专家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老师。

    加速产业链人才补充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 年版)》显示,截至 2019 年年底,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在 51.19 万人左右,增长 11.04%。从产业链环节来看,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分别为 18.12 万人、17.19 万人和 15.88 万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 13.22%、19.39%和 1.34%。虽然产业人才供给有所好转,但人才缺口依然较大,且相关专业学生进入企业“解决问题”能力欠缺。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创办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更符合产业的需求。

    以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为例,其重点培养学生 EDA 设计方面的能力。目前,中国市场,国产 EDA 只占一成份额,国内 EDA 厂商的生存空间十分受限。

    芯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 王礼宾在活动上分享了题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快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主题演讲。他强调,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人才是重中之重。

    芯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 王礼宾

    芯华章由一支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创始团队于 2020 年 3 月创立,致力于提供 EDA 智能软件和系统的研发、销售和技术服务。助力集成电路、5G、人工智能、云服务和超级计算等多领域的发展,为合作提供自主研发、安全可靠解决方案与服务。相信通过和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合作,未来的芯华章在国产 EDA 领域会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落户江北,辐射全国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落地在南京江北新区,将以面向产业人才为定位,与传统高校取长补短,以机制创新、相互补充的方式,解决当前人才培养难点,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成为衔接政府、高校、企业以及推进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

    近年来,江北新区围绕“芯片之城”,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和规模产业集群,引进了台积电、华大九天等 400 余家集成电路企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全产业链环节。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表示,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是创新名城建设的引爆点,其揭牌意味着新区在打造自主可控的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上,再次迈出坚实的步伐,未来希望大学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新区也将力争到 2025 年,全产业链规模超 3000 亿元,吸引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超 3 万人,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集成电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

    本次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揭牌仪式和产业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同时举办,由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主持,除刘以安、罗群外,还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东南大学副校长丁辉等人出席活动。

    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

相关报告
  •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开课”,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2-03
    • 业界技术专家进行案例解读、国内各大高校团队分享案例参赛经历、出题企业和高校专家共同点评……紧扣产业人才需求,1月24日,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线上学习平台启动,第一期案例课程同步上线,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据介绍,作为传统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补充,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以技能为本,以实训带教为主,生源主要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在校生(大四本科生、硕士、博士)、企业在职/初级工程师等,这些有志于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的人员,可登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官网进行注册报名。 目前,大学紧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出了案例课、研讨课、项目实训为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其中,案例课程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研讨课程以优化创新为特征,项目实训则以实践作品为标志,形成任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终生教育的学习交流平台。 紧扣产业人才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从2020年10月22日成立至今,90多天,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破土成长,肉眼可见。作为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的集成电路,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产业人才是集成电路发展的关键。 面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紧缺的状况,产教融合是主要解决途径。国家相关部委采取有效举措推进产教融合。2003年成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014年设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9年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20年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应势而立,以学员为中心,以“做中学”为特色,是一个衔接企业与高校的开放学习平台。学校以任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为特征,实现终生教育的目标,培养热爱集成电路事业、拥有良好职业操守、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有强烈创新意识的集成电路复合型产业人才。 案例、研讨、实训依次推进,从“入门”“进阶”到“高阶” 有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育人环境,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紧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实践“C(案例课course)—W(研讨课workshop)—P(项目实训project)”人才培育模式。案例课程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研讨课程以优化创新为特征,项目实训以实践作品为标志,形成任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终生教育的学习交流平台。 案例课程即Course阶段,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案例课程解读、案例分享和专家点评,将分享式学习贯穿始终,引导学员明晰项目选择、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解读案例中的产业需求点,分享案例中的问题和难点。学员复现项目案例,通过来自企业、高校专家的考核完成案例课程学习。 研讨课程即Workshop阶段,学员有机会与行业大咖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通过行业大咖启发式演讲、学员创新方法报告和专家点评,不断提升学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落地。 项目实训即Project阶段,学员选择企业提出的实训项目,依托共享实验室完成项目作品,提升学员实践能力,培养能进入企业直接上手的产业人才。 案例课程、研讨课程、项目实训依次推进完成培训,这是从入门到进阶再到高阶的过程。各阶段也可以独立完成学习。项目实训成果既可以丰富研讨课程的内涵,也可以成为案例课程分享的来源。 启动线上学习平台,推出第一期案例课程 伴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线上学习平台(www.nicu.cn)也正式启动,为学员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其中特别在大学首页设立校办信箱,各学院首页设置“技术交流”版块,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便于学员和老师、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交流。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的老师有三分之二都是企业师资,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实战经验,均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可以采用机动灵活的时间安排,通过实践考核完成结业。” 学校五个学院、师资与学员服务办公室、就业与创业指导办公室也在学习平台亮相,其中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和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工作已启动,各学院都推出第一期案例课程。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推出8个案例课程,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推出6个案例课程,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推出6个案例课程,各学院案例课程将依据实际情况,陆续上线。此外,集成电路国际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也在同步筹建中。 在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南京片区双区联动的新时期,创新变成了江北新区的代名词,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给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坚实的保障。大学也秉承着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赋能“芯片之城”。
  • 《重磅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正式成立》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19
    • 4月12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校区举行。黄如院士、刘明院士、吴汉明院士和郑南宁院士分别对学校集成电路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学校在集成电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希望研究院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贡献更大力量。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缺芯少魂”的状况极为严峻,主要是因为我国集成电路起步落后于欧美日等国家,再加上集成电路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凝聚了物理、数学、化学和生物学等众多基础学科的智慧,既需要这些基础学科的沉淀,也需要行业经验的长期积累。集成电路产业技术既有较高的交叉性,也有较强的复合性,且更新较快。人才培养与技术积淀是重中之重。 高等院校是我国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主要产出地,集成电路产业也不例外。在以往,由于集成电路专业体系庞大且复杂,学生的培养需要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而这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无法快速解决问题,国内高校没有建起科学完整的培养体系,这也造成了人才的缺乏。 令人欣慰的是,集成电路作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国家各层面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在积极地推进该领域的人才培养。近几年,已经有多所高校成立了对口的“集成电路学院”例如,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