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调控核仁内部结构和pH梯度形成的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9
  • 2024年3月18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Rohit V. Pappu通讯在Cell发表题为Macromolecular condensation organizes nucleolar sub-phases to set up a pH gradient的文章。

    细胞核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结构,具有不同的专门区域,在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核仁是最大的无膜细胞器,是核糖体(细胞的蛋白质工厂)生产的核心。最近的研究表明,核仁不是一个均匀的结构,而是多个子相的动态组装,每个子相都具有独特的大分子组成和功能。

    研究深入探讨了核仁组织的复杂性,重点关注了核仁蛋白的内在无序区(IDR)。IDR是缺乏固定三维结构的氨基酸片段,通常参与介导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在核仁蛋白中确定了两种不同的IDR语法(grammar):【D/E区】和【K区+E富集区】。这些IDR在决定核仁蛋白在细胞核内的定位偏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核仁被组织成不同的亚相,每个亚相都有不同的大分子密度。这些亚相可能是活性过程和自发相变相结合的结果,统称为“缩合”(condensation)。Condensation涉及多种相互作用,包括位点特异性、可饱和性、化学计量结合、不可饱和性、缔合多价相互作用(associative multivalent interaction)和互补静电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证明,含有D/E区和富含K区+E区的核仁蛋白在核仁中富集。这些IDR负责蛋白质在细胞核内的定位,含有D/E区的蛋白质在整个细胞核中富集,其定位由RNA或DNA结合结构域的存在决定。该研究还表明,核仁亚相是通过凝聚组织的,凝聚结合了核仁成分的结合和复杂的凝聚(coacervation)。缩合过程受到IDR的特异性及其所包含的RNA或DNA结合结构域类型的影响。体外重建和对细胞的研究显示了condensation是如何促进核仁组织的。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核仁蛋白的D/E区有助于降低体外与核仁RNA形成的共缩合物的pH值。在细胞中,这在核仁和核质之间建立了pH梯度。核仁旁体(Juxta-nucleolar bodies)具有不同的大分子组成,以具有相当不同的电荷分布的蛋白质IDR为特征,其pH值等于或高于核质。这项研究还强调了condensation过程的重要性。组成特异性导致了质子梯度,使核仁比周围的核质更酸性。核仁的特征是pH梯度,核质比核仁更碱性。这种pH梯度被认为是由质子与核仁蛋白中D/E区的差异结合产生的,这反过来又影响了蛋白质在核仁中的定位和功能。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核仁组织和功能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不同IDR语法的鉴定及其在核仁蛋白定位中的作用,以及在核仁内pH梯度的建立,为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的调控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关报告
  • 《Nature | 内质网-质膜接触梯度调控细胞迁移》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4
    • 2024年6月12日,维尔康奈尔医学中心Tobias Meyer、Bo Gong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Endoplasmic reticulum–plasma membrane contact gradients direct cell migration的文章,揭示了内质网(ER)和质膜(PM)接触梯度调节细胞迁移的新机制。 作者证明,迁移细胞表现出惊人的ER-PM接触极化,后部有更高密度的较大稳定接触,前部有较小的瞬态接触。在各种细胞类型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以及单个和集体迁移细胞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些ER-PM接触梯度,值得注意的是,ER-PM接触梯度的陡峭度与细胞迁移的速度呈正相关,这表明这些结构在指导细胞运动中具有功能作用。作者揭示了ER-PM接触梯度促进细胞迁移的机制。他们表明,ER驻留的酪氨酸磷酸酶PTP1B在迁移细胞后部的高密度ER-PM接触处优先与其底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互作用并去磷酸化。这种对后部受体酪氨酸激酶(RTK)信号的选择性抑制防止了多个前进前沿的形成,从而维持了持续的细胞极化和定向迁移。 作者揭示了ER-PM接触的极化是由ER曲率的潜在梯度驱动的。迁移细胞的前部富含以曲率诱导蛋白RTN4为标志的高度弯曲的管状ER结构,而后部主要是含有ER间隔蛋白CLIMP63的扁平片状ER结构。这种ER曲率梯度决定了ER-PM触点的尺寸和稳定性,前部的弯曲ER促进较小的瞬态触点,后部的扁平ER有利于较大的稳定触点。此外,作者证明了ER-PM接触相对于迁移细胞发生逆行,接触在前部形成,在流向后部时尺寸增大,最终消散。这种逆流,加上前部和后部ER-PM接触的不同生长速率,有助于维持ER-PM的接触梯度和持续的细胞极化。 这项开创性的工作不仅阐明了一种控制细胞极性和迁移的新机制,还强调了细胞器之间在协调复杂细胞过程中的复杂串扰。 总的来说,作者揭示了ER和PM之间的显著相互作用,从而ER的极化组织塑造了ER-PM接触梯度,进而塑造了RTK信号和直接细胞迁移的空间分布。这项研究代表了我们对细胞迁移理解的重大进步,并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令人兴奋的途径,并为进一步探索细胞器之间在协调细胞行为中的复杂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例如,研究ER极化组织的分子机制以及ER-PM接触梯度在其他细胞过程(如免疫细胞迁移或癌症转移)中的潜在参与,可以产生有价值的见解。
  • 《Cell | 胶质母细胞瘤中缺氧梯度驱动的五层精细结构》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4
    • 2024年4月22日,魏茨曼科学研究所Itay Tirosh、麻省总医院Mario L. Suvà共同通讯在Cell发表题为Integrative spatial analysis reveals a multi-layered organization of glioblastoma的文章,将空间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与计算方法相结合,剖析GBM肿瘤中细胞状态的复杂组织。 该研究发现揭示了GBM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多层结构,超越了通过经典组织病理学观察到的组织。该组织的核心是缺氧区域的存在,而缺氧区域是协调各种癌症细胞状态的空间分布的驱动力。作者确定了14个不同的元程序(metaprogram, MP),代表了多个GBM样本中基因表达的重复模式。这些MP与先前定义的单细胞状态非常相似,包括间充质、神经祖细胞样、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样和星形胶质细胞样状态,以及非恶性细胞类型,如巨噬细胞、少突神经细胞和神经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GBM肿瘤中发现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域:以细胞状态的高度空间一致性为特征的结构化区域和缺乏这种一致性的无序区域。引人注目的是,缺氧癌细胞(MES-Hyp)的存在不仅与缺氧状态本身的组织增加有关,还与附近所有其他癌细胞状态的结构化增加也有关。缺氧对空间组织的这种长期影响远远超出了组织病理学可见的坏死区域。通过对多个尺度上细胞状态之间的空间关联进行综合分析,作者确定了在样本之间是一致的一系列成对相互作用,并通过互补的空间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了验证。这些相互作用揭示了结构化区域中引人注目的五层组织,每一层都代表着与缺氧梯度相关的不同微环境背景。 最内层(L1)由以MES Hyp状态为主的核心缺氧/坏死区组成。周围是缺氧相关状态的第二层(L2),包括间充质样、星形胶质细胞样间充质和炎性巨噬细胞。第三层(L3)包括血管生成反应和免疫中枢,以血管细胞、巨噬细胞和增殖/代谢状态为特征。向外移动,第四层(L4)包含恶性神经发育状态细胞(神经祖细胞样、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样和星形胶质细胞样),其可能更依赖氧气。最后,最外层(L5)代表浸润的脑实质,包括非恶性细胞类型,如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这种多层组织为理解GBM的空间异质性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并强调了缺氧作为长期组织调控者的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证明了这种组织超越了经典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增加了一层以前未被识别的缺氧相关状态。 虽然缺氧是空间组织的核心驱动因素,但作者还确定了细胞状态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反映了发育线索或功能依赖性。例如,神经发育的恶性状态与其非恶性对应物(例如,神经元的神经祖细胞样)相结合,这表明潜在的对正常发育过程的模仿。此外,在不同的间充质状态下观察到不同的免疫细胞关联,暗示了不同程度的免疫激活或抑制。 总之,此研究对GBM的空间组织进行了全面和定量的表征,揭示了缺氧梯度驱动的多层结构。通过将空间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与计算方法相结合,作者发现了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组织水平,这可能对我们理解GBM的肿瘤异质性、治疗耐药性和潜在脆弱性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