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原油巨头:碳捕捉生意已经到了能赚钱的时间点》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1-03-05
  • 面对全球 “绿色经济”日渐升温的压力,德州原油巨头埃克森美孚也承认眼下已经是碳捕捉技术转化为一门赚钱生意的时候了。需要说明的是,埃克森美孚此前一直对花大钱投资这项技术报有悲观的预期,表示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 “搞碳捕捉经济意义不大”。

    在本周三的年度分析师会议上,埃克森美孚一改以往口径,表示碳捕捉和储存已经成为了公司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方法,近期已经创建了一个新的业务部门实现该技术的商业化。公司表示政策上的变化和其他方面的进展一同使得碳捕捉技术在商业上变得更加可行。

    埃克森美孚 CEO Darren Woods表示,我们已经取得足够进展使得这项技术落地,叠加全球政府政策逐渐到位和对该领域的投资兴趣逐渐浓厚,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公司的决定。虽然拜登政府一直对于碳捕捉业务持有支撑立场,这一捕捉碳排放并储存于地下的技术仍面临需要巨额补贴的政治门槛。目前碳捕捉技术在商业上的主要用途是部署在油气开采环节。

    作为公司经常拿来展示的数据,埃克森美孚在过去 30年里一共捕获了1.2亿吨的碳排放,据称占到1970年后全球碳捕捉量的四成。不过这一产量基本完全来自于怀俄明州上世纪80年代上线的Shute Creek天然气处理设施。事实上埃克森美孚自己并不储存这些二氧化碳,而是直接卖给附近的开采商,用于注入老旧油气井增压增产。对于这一应用的批评认为,捕捉来的碳排放被用于生产更多化石燃料,等于削减了碳捕捉本身的意义。

    埃克森美孚周三预计到 2040年碳捕捉将会是一个2万亿美元的市场,同样也是减排问题上最经济的路径。目前美国碳捕捉的税收抵免最高为每吨50美元,仍低于推广电动车的激励。 二月初埃克森美孚曾经宣布到 2025年前向低碳业务部门投资超30亿美元,并表示目前储备了20余个项目。根据多名现任和前职雇员透露,其中有一些项目公司已经斟酌了数年,此前没有上马只是因为经济可行性不够。例如,公司管理层就曾对墨西哥湾化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捕捉后注入水下岩石层的项目提出过经济上的担忧。

相关报告
  • 《光伏电池组件市场谁主沉浮?晶科出货多 隆基最赚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04
    • 摘要:近期,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赶在4月30日前公布了2017财年的经营情况。在这些企业中,有些企业战绩辉煌,有些企业则经营惨淡。 近期,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赶在4月30日前公布了2017财年的经营情况。在这些企业中,有些企业战绩辉煌,有些企业则经营惨淡。 除天合,晶澳等从美股退市的企业难以得到具体经营业绩,昱辉阳光退出光伏制造业,海润,英利,正信光电等因经营情况暂未公布年报数据外,其他企业的数据都已经公开,可以在网上查到。对比光伏行业几家电池组件厂商2017年的盈利情况,有不少亮点值得揣度和深思。 晶科蝉联出货王 隆基成为年度盈利王 单从营收情况来看,晶科,阿特斯,隆基是当之无愧的光伏行业体量最大的企业。晶科能源2017年全年组件出货量9.8GW,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庞大的组件出货量助力晶科营收摘得桂冠。阿特斯全年组件出货量6.8GW,2017年,其光伏组件产能为8.11GW,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扩产至9.81GW。隆基2017年实现单晶硅片出货21.97亿片,单晶电池组件出货4,702MW,国内组件出货排名第一。 单从营收增长率上可以看出,东方日升是2017年的一匹黑马,隆基,通威,横店东磁,协鑫集成,晶科能源,阿特斯,润达光伏都以相对势均力敌的速度增长着;处于第一梯队的韩华表现欠佳,2017年度显现负增长,亿晶光电运营情况不善,呈现倒退景象。 从净利润排名上可以看出,隆基,东方日升在2017年度保持强劲的盈利能力。晶科、韩华的净利润相比2016年缩水严重,协鑫集成扭亏为盈,都处于发展蛰伏期。 润达光伏,拓日新能仅公布组件销售收入,未公布具体出货量,协鑫集团,向日葵仅发布2017业绩快报,组件出货量尚不得而知。根据各家企业财报数据,晶科能源组件出货量近10GW,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组件龙头;阿特斯,韩华Q-CELLS,隆基相比2016年出货量都有所增长;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可查,为9.2GW,继续保持全球出货量第二名的位置。 组件毛利率是反映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标杆,据业内人士透露,毛利率12%是组件企业是否盈利的边缘,以此为界,隆基毛利率最高,组件业务毛利率全年平均为30.7%,据西南证券分析,隆基每瓦平均毛利为0.8元,即使扣除硅片环节毛利后,每瓦毛利仍高达约0.5元。亿晶光电,晶科能源,韩华Q-cells都仅维持较低的盈利点,靠大订单维持盈利增长。这也是一种战术选择,就晶科而言,晶科采取低价策略,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方式维持盈利。 晶科、韩华、亿晶光电等营收增加盈利却下滑是为何? 追溯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晶科能源营收增加但净利润却反趋势降低,据晶科2017财报显示,主要是代工厂订单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增加,加上硅料价格上涨所致;对于2018年的毛利率和利润增长,总经理陈康平很有信心。 韩华组件出货量5.4GW,相比2016年增长18.7%;首席财务官徐廷杓在财报中表示,盈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硅片停产损失及坏账开支导致,如果消除了这些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会改善许多。 亿晶光电2017年深陷“卖壳”风波,负面新闻对其经营情况也有潜在影响。组件出货1.53GW,与2016年持平;财报显示,组价销售占总营收的95%,业绩下滑主要原因是由于光伏产业链前端原材料多晶硅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单晶硅片因为供需矛盾价格上扬,而后端组件价格跌幅较大,导致以组件制造和销售为主的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 协鑫集成净利润增长率呈四倍之多,但净利润与营收相比却稍显吃力,主要原因在于公司2016年亏损严重,由于光伏组件平均销售价格趋于稳定,协同制造成本的削减以及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公司重新实现盈利所致。 国内、国际市场环境对企业营收影响明显 2017年,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全球光伏市场强劲增长,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2GW,同比增长超过37%,其中,日本6.8GW、美国12.5GW、欧洲8.8GW、印度9GW,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中国光伏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新增光伏装机超过53GW,同比增加53.4%,其中分布式新增装机超过19GW,同比增加3.7倍。 国内市场的爆发对于电池组件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受益于国内组件需求的爆发,隆基结合其单晶PERC电池效率的提升和组价的创新能力,盈利大丰收。东方日升深耕组件降本,主推性价比最高的黑硅多晶半片组件,2017年营收增长最高。一鼓作气,东方日升签署百亿电池组件基地建设协议,上述项目投产后,其组件产能将达13.1GW,产能增加超3倍。 国际贸易环境的动荡对主要市场在国外的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晶科,韩华等美股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晶科50%以上的市场都在美国,201调查对美国市场造成的消极影响作用在组件出口量上,使得晶科的财报不如其他国内企业那么亮眼;中国与韩国的国际关系也使得韩华在国内的组件销售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阿特斯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布局均衡,主要发力在新兴市场上,国际市场动荡对其影响相对较弱。 最后一句热血的话总结全文,光伏市场竞争激烈,只要有强烈的求生欲和上进心,各个企业一定能在光伏这条赛道上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田庆军:储能价值开始真正凸显,未来会比风、光更赚钱》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27
    • 11月24日,以“零碳天下,风为圭臬”为主题的第七届远景能源技术高峰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自2015年首届举办以来,远景能源技术高峰论坛已成为新能源行业必看的“技术嘉年华”,今年是因为疫情暂停后的首届,行业关注度依旧不减,来自全球各地的900余位新能源开发商代表和技术专家齐聚泉城,聆听远景能源对新能源行业的洞见和技术研发最新进展。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开幕致辞中全面阐释了当前新能源行业的典型特征和未来趋势,在谈及行业热点储能时,田庆军指出,储能作为继风、光后的第三类新能源资产,投资价值开始真正凸显,未来将比风、光还要赚钱。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致辞 一是储能的度电成本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快速下降。去年同期,0.5C磷酸铁锂储能系统价格还能接近2元/Wh,现在0.5C系统已经跌至约0.8元/Wh、0.25C系统跌至约0.7元/Wh,价格下降了约2.5倍,储能的度电成本已经接近2毛钱,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储能的度电成本还将下降,未来将降到1毛钱,度电成本的降低将推动储能的快速市场化,为储能的大规模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市场化政策推动储能盈利能力创下历史新高。储能的市场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对储能的激励政策,明确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为储能营造市场化发展环境,根据测算,部分地区独立储能投资回收期已经缩短至5年以内,工商业储能投资回收期缩短到4年以内,随着中国持续深化电改,储能将进一步解锁市场潜力。 三是电力现货挑战风、光收益,储能未来将更赚钱。中国电力现货市场将在全国范围内快速铺开,风电、光伏收益将受到巨大挑战。首先是光伏,由于发电同时率太高,电价将会大幅降低,其次是风电,由于波动性和间歇性太强,电价也将下行。储能将是最大受益者,未来将超过风、光,成为最具价值的新能源资产。 田庆军指出,新能源开发商要提前布局卡位储能,在未来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当前,储能行业发展过热,产能严重过剩,参与储能行业的企业良莠不齐,在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储能的安全和品质难以保证,为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不小的隐患。新能源开发商应该选择有一定产业规模和研发实力的储能企业进行合作,多关注合作伙伴在储能全生命周期中的价值创造能力,未来全面参与电力现货后,如果合作伙伴能力跟不上,储能可能会成为劣质无效资产。 来源: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