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赵志刚团队等设计出宽温域柔性电致变色电解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1-10
  •   随着可穿戴设备和电子皮肤等未来技术热潮的兴起,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因其直观的人机交互性、可折叠性、可穿戴性甚至可嵌入性而备受关注, 已跻身成为电致变色领域的研究热点。电解质作为电致变色器件的关键组分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如变色效率、抗弯折、耐高低温性能等。然而,基于现有的电解质体系通常无法同时实现上述性能,制约了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在可穿戴领域的快速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赵志刚团队与上海大学高彦峰教授合作,通过引入深共晶溶剂(DES)设计了一种具有宽温域特征的凝胶电解质,它可以在很宽的温度范围(-40到 150℃)内保持其光学、电化学和机械性能,包括良好的透过率(可见光400~800nm均大于90%)、高离子电导率(0.63 mS cm-1,30℃)和良好的机械性能(断裂伸长率超过2600%)。并首次基于电解质材料实现了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图案化写入,为电致变色产品的广泛应用提供新思路。

      深共晶溶剂(DES)是一类由固体氢键受体(HBAs)和固体氢键供体(HBDs)以共晶比例所组成的共晶混合物。DESs中各组分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如氢键、Lewis酸碱、范德华力等,使它们的熔点与单一组分相比进一步降低。同时,作为离子液体的类似物,DESs具有高离子导电、低蒸气压、热/化学稳定、阻燃等优点。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丙烯酸酯基共聚物(P(DEEA-co-IOBA)),并将其引入到基于N-甲基乙酰胺(NMA)的DES中,制备了一种新的深共晶凝胶聚合物电解质,FT-IR、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及独立梯度模型 (IGM)证实了聚合物链与LiTFSI之间存在动态相互作用:一方面,Li+离子与聚合物侧链上的多个氧位点结合形成具有强相互作用的锂键,另一方面,TFSI-阴离子与聚合物链上亚甲基结合形成弱相互作用的氢键,这种强、弱相互作用交替共存赋予了凝胶电解质同时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良好的机械强度。

    所得凝胶电解质具有良好的透过率(可见光400~800nm均大于90%)、高离子电导率(0.63 mS cm-1,30℃)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在超过2600%的拉伸长度下不发生断裂。弯曲循环测试表明,凝胶电解质在弯曲20000次之后,依然可以保持原有88%的光学透过率和95%的离子电导率,表现出良好的抗疲劳性,其性能优于目前所报道的大多数电致变色电解质。

     面向可穿戴应用,柔性电致变色器件需要在赤道炎热、气候寒冷、高海拔地区等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仍能稳定工作。透明度、电导率和机械性能这些电致变色电解质的关键性能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DES基凝胶电解质的耐候性,发现其热分解温度大于15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由于其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40℃下可保持弯曲、扭转和拉伸能力。最后,与传统的PMMA基凝胶电解质相比,DES基电解质的透过率、离子电导率以及机械性能在常温(25℃)和低温(-30℃)均优于传统电解质,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基于LiTFSI与聚合物链之间的动态交联,研究人员探究了DES基电解质的自愈合性能,不同颜色的棒状电解质在相互接触30分钟后就恢复到初始状态。粘接测试也表明,DES基电解质存在着大量的酰胺基官能团和桥环疏水结构,可形成如氢键、范德华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等多种相互作用力,与多种基材(如木材、橡胶、塑料等)都具有良好的粘接强度。

    为了进一步证明其应用潜力,研究人员首先尝试了3D打印的方式制备DES基凝胶电解质,将凝胶电解质原位合成在柔性电致变色电极上,仅通过电解质就实现了图案化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简单加工。紧接着,研究人员以磁控溅射的WO3薄膜作为工作电极,NiO作为对电极,制备了不同尺寸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由于DES基电解质优异的耐候性能和高离子电导率,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实现了在低温(-25℃)和高温(60℃)下的可逆变色,并且器件的光学调制幅度、响应时间、着色效率以及循环寿命均与常温下的电致变色性能相当。

      相关研究成果以Deep Eutectic Solvent-based Gel Electrolytes for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s with Excellent High/Low Temperature Durability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InfoMat上。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硕士生孙培炎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赵志刚研究员、丛杉项目研究员,上海大学高彦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sinano.cas.cn/news/kyjz/202211/t20221109_6546441.html;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inf2.12363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赵志刚团队等AM:基于多孔超材料的高视觉质量彩色电致变色显示器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04
    •  现如今显示器无处不在,是动态图像和实时信息交互的核心媒介。电致变色(EC)显示器是一种非发光型显示器,由于其超低功耗和在明亮环境光条件下良好的显示效果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在EC电极中引入超材料给EC显示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例如实现宽色域的动态调控、超快的变色速度等。然而,将超材料单电极发展到全器件形式仍面临着重大局限,因为传统器件结构中的其他必要组分,如对电极和电解质等会显著影响超材料EC器件中的光传播、劣化肉眼感知的色彩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赵志刚团队与合作者开发了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器件结构,以一种新型多孔超材料来打破传统器件结构的局限。该创新基于构筑于多孔Nylon-66薄膜上表面的法布里-珀罗(FP)谐振腔,而电解质和对电极位于多孔Nylon-66薄膜的下表面;相关EC器件实现了良好的色彩质量,在超表面材料器件化后几乎没有亮度下降或色度的变化。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设计避免了贵金属和复杂的纳米制造技术,在降低成本以及与现有EC制造产线兼容性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得益于这种新的器件设计,W/WO3产生的FP干涉与多孔膜中随机分布孔隙对光的多重散射协同作用相耦合,使所得EC显示器件具有非虹彩结构色和宽范围的可视角度。此外,具有优秀色彩质量的EC器件还能够实现生动和快速的电致变色行为,在+3/-3V电压范围内可以实现多色彩调控(>3种),且完成最大幅度颜色调制的时间仅为2.4/2.5 s;同时器件还拥有极低的功耗(4.0 mW/cm2)和优异的循环性能(至少2000次循环)。利用高视觉质量EC器件制作的25 cm2 EC显示器,与商业电子阅读器比较,在可视角度、色域、波长调制幅度、功耗和颜色切换速度等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该工作展示了一种基于多孔Nylon-66薄膜的法布里-珀罗腔EC显示器的新设计,以解决从超材料单电极到全器件过程所面临的关键难点问题。由于多孔基质高孔隙率、高渗透率和多重散射特性,超材料EC器件具有良好的色彩质量,与单一电极相比几乎没有亮度降低和色度变化,同时也提供大视角无虹彩,快速切换响应,超低功耗和优秀的循环性能。这些令人兴奋的结果为超材料电致变色EC显示器的实际应用和商业化提供了一种成本效益高、易于扩展的设计方案。   相关研究成果以Colorful electrochromic displays with high visual quality based on porous metamaterials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硕士生李耀武,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丛杉研究员、苏州大学能源学院耿凤霞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赵志刚研究员。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
  • 《苏州纳米所制备出超柔性氮化硼纳米带气凝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09
    • 气凝胶,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新材料,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密度低、绝热性能好等优异理化性质,在热 / 声 / 电绝缘、催化剂 / 药物载体、星际尘埃收集、环境修复、能源与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其自身力学缺陷,如强度弱、易脆、变形能力差等弊端,尤其是较宽温度范围内抵抗不同载荷冲击能力,成为气凝胶获得实际应用的最重要障碍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学同领导的气凝胶团队与德国科学家合作,将实验设计与理论计算相结合,通过溶剂组分调控氢键网络,寻找到一条简便、高效、绿色的合成路径,成功制备得到超柔性氮化硼纳米带气凝胶,并实现了气凝胶材料在很宽温度范围内(-196°C~1000°C)及不同载荷冲击形式(压缩、弯曲、扭曲、剪切等)下的柔性保持。 研究表明,该氮化硼气凝胶由超薄( ~3.2 nm )、大长径比(几百)、多孔带状纳米结构相互缠绕、搭接而成,表现出超轻( ~15 mg cm -3 )、热绝缘( ~0.035 W/mK )、高比表面积( ~920 m 2 g -1 )及优异的力学性能。该气凝胶在多次循环压缩、扭曲、弯曲、剪切等不同载荷下,可保持结构不被破坏、且可快速恢复至原有形状。当该气凝胶被浸泡在液氮中,其压缩 - 回弹性能仍能够很好保持。进一步地,当氮化硼气凝胶被放置于酒精灯火焰或高于 1000 ° C 的管式炉(空气氛围)时,其稳定的力学柔性仍被完好保留,且可承受不同载荷的冲击。上述氮化硼气凝胶的超柔性展示如下图所示。 该工作以 Boron Nitride Aerogels with Super-Flexibility Ranging from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 to 1000°C 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2019, 29,1900188)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