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制备出超柔性氮化硼纳米带气凝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09
  • 气凝胶,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新材料,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密度低、绝热性能好等优异理化性质,在热 / 声 / 电绝缘、催化剂 / 药物载体、星际尘埃收集、环境修复、能源与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其自身力学缺陷,如强度弱、易脆、变形能力差等弊端,尤其是较宽温度范围内抵抗不同载荷冲击能力,成为气凝胶获得实际应用的最重要障碍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学同领导的气凝胶团队与德国科学家合作,将实验设计与理论计算相结合,通过溶剂组分调控氢键网络,寻找到一条简便、高效、绿色的合成路径,成功制备得到超柔性氮化硼纳米带气凝胶,并实现了气凝胶材料在很宽温度范围内(-196°C~1000°C)及不同载荷冲击形式(压缩、弯曲、扭曲、剪切等)下的柔性保持。

    研究表明,该氮化硼气凝胶由超薄( ~3.2 nm )、大长径比(几百)、多孔带状纳米结构相互缠绕、搭接而成,表现出超轻( ~15 mg cm -3 )、热绝缘( ~0.035 W/mK )、高比表面积( ~920 m 2 g -1 )及优异的力学性能。该气凝胶在多次循环压缩、扭曲、弯曲、剪切等不同载荷下,可保持结构不被破坏、且可快速恢复至原有形状。当该气凝胶被浸泡在液氮中,其压缩 - 回弹性能仍能够很好保持。进一步地,当氮化硼气凝胶被放置于酒精灯火焰或高于 1000 ° C 的管式炉(空气氛围)时,其稳定的力学柔性仍被完好保留,且可承受不同载荷的冲击。上述氮化硼气凝胶的超柔性展示如下图所示。

    该工作以 Boron Nitride Aerogels with Super-Flexibility Ranging from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 to 1000°C 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2019, 29,1900188)上。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64531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成功制备柔性、自清洁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相变纤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0
    • 智能纤维,通常指可感知环境变化或刺激(如光、电、温度、湿度、pH、机械等)并能够做出反应的纤维,是智能可穿戴织物中重要的基本组成单元。智能纤维可通过智能织物形式,整合到臂带、袖套、服装、头盔、腰带等部位之中,并作为可穿戴传感器、制动器、能源器件、调温织物及加热器等功能器件的核心单元应用于柔性可穿戴智能系统中。然而,目前大多数织物纤维以天然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为主。这些高分子具有本征的热绝缘及电绝缘性能,使其难以与微型化电路进行有机整合,因而不仅限制织物纤维在传统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还束缚着新型可穿戴电子器件及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此外,如何实现智能纤维在面对复杂环境及人机交互中多重刺激响应的功能集成,依旧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未来新型多功能智能可穿戴系统发展的重要机遇。 基于智能纤维多重刺激响应的功能集成这一需求,中国科学院气凝胶团队将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相变材料及超疏水涂层巧妙复合,得到一种柔性、自清洁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相变纤维,实现了复合纤维的能源转换与存储、自清洁、智能调温、加热等多重刺激响应功能于一身。具体制备工艺如下:首先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将氧化石墨烯液晶纺入特定凝固浴中,经化学还原-超临界干燥等技术手段制备得到具有规整、连续、多孔的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然后通过浸渍填充,将有机相变材料(如石蜡、聚乙二醇、高级脂肪酸等)引入到气凝胶纤维的多孔网络结构中,获得石墨烯气凝胶相变复合纤维;最后在复合纤维上包裹氟碳疏水涂层,获得具有自清洁功能、多重刺激响应行为的柔性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 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的智能纤维具有可调的相变焓值(0-186 J/g)、优异的力学/电学性能、自清洁及多重刺激响应(光、电、温度)的热能转换与存储/释放功能,且纤维可被加捻、编织。针对单根纤维、纤维束及织物等形式,分析并探究了复杂环境下的刺激响应行为:当纤维弯曲或打结时,纤维的电热响应行为不受影响,当纤维集结成束时,纤维之间发生热交换,能够减少纤维向环境的热流失,从而表现出更为快速的电热响应及更高的响应温度;纤维织物在室温及低温环境下均具有光-热响应行为,且随着纤维织物的密集程度的增加,光热响应具有更快、更高的温度响应。进一步地,通过热电偶及数据记录仪,详细分析了单根纤维、纤维织物的电热、光热响应历程,并详细研究了纤维种类(不同相变材料的纤维混编织物)、纤维织物的密集程度、外部环境(温度、湿度及应力)对热能捕获及释放的影响,实现智能织物的多温度区间的热能存储、释放及调温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的多重刺激响应示意图(a)、其编织图案的光学照片(b, c,)与光-热响应时的红外照片(b1, c1)、及其智能织物(d内插图)在光/电刺激响应下的热能转换与存储/释放的历程(d)。 通过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相变材料及氟碳树脂巧妙复合得到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实现了多重刺激响应下的多功能集成,且可再现于纤维加捻而成的纱线及编织成的织物之中,在新一代智能可穿戴织物及便携式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responsive Graphene-Aerogel–Directed Phase-Change Smart Fibers”为题,已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Advanced Materials(2018, 30, DOI: 10.1002/adma.201801754)上。 博士生李广勇(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联合培养)为论文第一作者,张学同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澳门大学洪果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宋文辉教授。该论文工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203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2285)、英国牛顿高级学者基金(NA170184)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0428)的共同资助下完成。
  • 《苏州纳米所轻量化实验室王锦合作AM:超弹纳米纤维气凝胶构筑“热开关”助力热量可控释放》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0-26
    • 气凝胶具有优异的隔热保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与建筑节能等领域。然而气凝胶通常只能被动地隔热,即单一地减缓能量从高温的一侧传导至低温的一侧。但如果热量过载,需要将过剩的热量快速耗散,此时气凝胶的存在反而极大地阻碍了热量耗散。因此,如何实现“热量”的掌控,像蓄电池一样实现可控的储存和释放,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苏州纳米所轻量化实验室王锦与东南大学孙正明/张培根团队合作,提出超弹"气凝胶温度开关"的概念,即气凝胶自然状态下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处于热传导“关”的状态;在外力大形变的作用下,热导率的增加与厚度的急剧降低,实现热传导“开”的状态。为了实现热开关的可逆“开”与“关”,另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为超弹气凝胶的构筑,同时具有极低的热导率和可靠的抗疲劳性。为此,利用缓慢质子释放策略(SPRG)结合热诱导交联(TIC)的方法制备了超轻超弹的Kevlar纳米纤维气凝胶(HEKA)并成功实现了热开关的应用(图1)。 SPRG-TIC方法所制备的凝胶均一,无裂纹,经干燥后密度仅为4.7 mg/cm3,在高分子气凝胶中处于较低水平。基础表征中发现HEKA的基本结构得以保留(图2),并维持了高比表面积和结构稳定性。 XPS,FTIR等表征中证明了TIC过程中纳米纤维发生了交联,热分析表明经过SPRG-TIC 方法后HEKA的热稳定性不会发生改变,对HEKA在高温下的应用至关重要,SEM中发现交联后的纤维形成了弯弓型结构,这有助于力学性能的提升,最后给出了交联结构形成的可能原因(图3)。由于纳米纤维之间的交联产生的大量弓型结构使得HEKA表现出优异的压缩回弹性,500次压缩后永久形变仅为8.2%,此外在超低温(-196 ℃)下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回弹性。 进一步验证了HEKA的隔热保温能力,HEKA上的花瓣在350℃的加热台上15min后仅发生轻微的脱水和萎焉,而在其他耐高温材料上则迅速枯萎碳化。与普通的高分子保温泡沫材料相比,其具有更优的隔热性能和更高的耐温性能,不仅如此,在超低温下的保温能力也优于棉,PU气凝胶等传统保温材料,这体现出HEKA良好的保温隔热能力(图4)。 由于HEKA的超弹性带来的可变热导率,因此我们提出了气凝胶热开关的概念并通过COMSOL理论模拟和实际实验验证了其开关性能。在压缩过程中HEKA的热导率随着压缩程度增大而增大,此外热传导的距离急剧减低,因此我们模拟了HEKA压缩过程的温度变化,并给出了温度分布,最后基于模拟环境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HEKA热开关,并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开关比为7.5,响应速度快(0.73℃ s-1),热流密度高(2044 J m-2 s-1),并具有优异的耐疲劳性能,与当前传统材料相比,其具有轻质且开关比可调的优点。 本研究开发的方法为实现多孔气凝胶的超弹性提供了一条途径,并为热量的保持和耗散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策略,此外该工作对气凝胶在智能传感,可控热防护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相关工作以“Hyperelastic Kevlar Nanofiber Aerogels as Robust Thermal Switches for Smart Thermal Management”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东南大学与苏州纳米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胡沛英,通讯作者为苏州纳米所轻量化实验室王锦项目研究员和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正明教授、张培根副教授。该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和苏州市科技局基础研究试点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20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