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制备出超柔性氮化硼纳米带气凝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09
  • 气凝胶,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新材料,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密度低、绝热性能好等优异理化性质,在热 / 声 / 电绝缘、催化剂 / 药物载体、星际尘埃收集、环境修复、能源与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其自身力学缺陷,如强度弱、易脆、变形能力差等弊端,尤其是较宽温度范围内抵抗不同载荷冲击能力,成为气凝胶获得实际应用的最重要障碍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学同领导的气凝胶团队与德国科学家合作,将实验设计与理论计算相结合,通过溶剂组分调控氢键网络,寻找到一条简便、高效、绿色的合成路径,成功制备得到超柔性氮化硼纳米带气凝胶,并实现了气凝胶材料在很宽温度范围内(-196°C~1000°C)及不同载荷冲击形式(压缩、弯曲、扭曲、剪切等)下的柔性保持。

    研究表明,该氮化硼气凝胶由超薄( ~3.2 nm )、大长径比(几百)、多孔带状纳米结构相互缠绕、搭接而成,表现出超轻( ~15 mg cm -3 )、热绝缘( ~0.035 W/mK )、高比表面积( ~920 m 2 g -1 )及优异的力学性能。该气凝胶在多次循环压缩、扭曲、弯曲、剪切等不同载荷下,可保持结构不被破坏、且可快速恢复至原有形状。当该气凝胶被浸泡在液氮中,其压缩 - 回弹性能仍能够很好保持。进一步地,当氮化硼气凝胶被放置于酒精灯火焰或高于 1000 ° C 的管式炉(空气氛围)时,其稳定的力学柔性仍被完好保留,且可承受不同载荷的冲击。上述氮化硼气凝胶的超柔性展示如下图所示。

    该工作以 Boron Nitride Aerogels with Super-Flexibility Ranging from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 to 1000°C 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2019, 29,1900188)上。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64531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成功制备柔性、自清洁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相变纤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0
    • 智能纤维,通常指可感知环境变化或刺激(如光、电、温度、湿度、pH、机械等)并能够做出反应的纤维,是智能可穿戴织物中重要的基本组成单元。智能纤维可通过智能织物形式,整合到臂带、袖套、服装、头盔、腰带等部位之中,并作为可穿戴传感器、制动器、能源器件、调温织物及加热器等功能器件的核心单元应用于柔性可穿戴智能系统中。然而,目前大多数织物纤维以天然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为主。这些高分子具有本征的热绝缘及电绝缘性能,使其难以与微型化电路进行有机整合,因而不仅限制织物纤维在传统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还束缚着新型可穿戴电子器件及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此外,如何实现智能纤维在面对复杂环境及人机交互中多重刺激响应的功能集成,依旧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未来新型多功能智能可穿戴系统发展的重要机遇。 基于智能纤维多重刺激响应的功能集成这一需求,中国科学院气凝胶团队将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相变材料及超疏水涂层巧妙复合,得到一种柔性、自清洁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相变纤维,实现了复合纤维的能源转换与存储、自清洁、智能调温、加热等多重刺激响应功能于一身。具体制备工艺如下:首先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将氧化石墨烯液晶纺入特定凝固浴中,经化学还原-超临界干燥等技术手段制备得到具有规整、连续、多孔的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然后通过浸渍填充,将有机相变材料(如石蜡、聚乙二醇、高级脂肪酸等)引入到气凝胶纤维的多孔网络结构中,获得石墨烯气凝胶相变复合纤维;最后在复合纤维上包裹氟碳疏水涂层,获得具有自清洁功能、多重刺激响应行为的柔性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 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的智能纤维具有可调的相变焓值(0-186 J/g)、优异的力学/电学性能、自清洁及多重刺激响应(光、电、温度)的热能转换与存储/释放功能,且纤维可被加捻、编织。针对单根纤维、纤维束及织物等形式,分析并探究了复杂环境下的刺激响应行为:当纤维弯曲或打结时,纤维的电热响应行为不受影响,当纤维集结成束时,纤维之间发生热交换,能够减少纤维向环境的热流失,从而表现出更为快速的电热响应及更高的响应温度;纤维织物在室温及低温环境下均具有光-热响应行为,且随着纤维织物的密集程度的增加,光热响应具有更快、更高的温度响应。进一步地,通过热电偶及数据记录仪,详细分析了单根纤维、纤维织物的电热、光热响应历程,并详细研究了纤维种类(不同相变材料的纤维混编织物)、纤维织物的密集程度、外部环境(温度、湿度及应力)对热能捕获及释放的影响,实现智能织物的多温度区间的热能存储、释放及调温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的多重刺激响应示意图(a)、其编织图案的光学照片(b, c,)与光-热响应时的红外照片(b1, c1)、及其智能织物(d内插图)在光/电刺激响应下的热能转换与存储/释放的历程(d)。 通过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相变材料及氟碳树脂巧妙复合得到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实现了多重刺激响应下的多功能集成,且可再现于纤维加捻而成的纱线及编织成的织物之中,在新一代智能可穿戴织物及便携式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responsive Graphene-Aerogel–Directed Phase-Change Smart Fibers”为题,已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Advanced Materials(2018, 30, DOI: 10.1002/adma.201801754)上。 博士生李广勇(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联合培养)为论文第一作者,张学同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澳门大学洪果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宋文辉教授。该论文工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203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2285)、英国牛顿高级学者基金(NA170184)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0428)的共同资助下完成。
  • 《苏州纳米所在气凝胶激光防护材料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19
    •   气凝胶是一种具有连续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的超轻固体材料,其独特的结构赋予其优异的热学、光学及力学等理化性质,能够对外来能量进行有效管理,在超级隔热、高效电磁屏蔽及力学防护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气凝胶在极端环境下的多能量场耦合冲击(如高能激光)防护方面鲜有报道,且相关气凝胶材料的结构设计理念及合成机制尚不明确。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学同研究员团队通过构筑纳米带状的氮化硼基元,发展得到一种具有轻质、高反射特征的超白氮化硼气凝胶材料:氮化硼基元的二维平面形态具有强的光学背散射效应,可作为光学纳米屏障(图1a);大的长宽比利于纳米基元相互交织形成气凝胶三维网络(图1b)。氮化硼气凝胶的高反射特征可实现对高能激光的有效反射,最大程度减少激光在材料表面热量的沉积。此外,结合氮化硼气凝胶自身低导热、耐高温及力学柔性等特征,可有效降低激光沉积热量的纵向传递,并承受激光衍生的局域高温场所带来的高温损伤及热应力冲击。多种因素协同(图1c),保证超白氮化硼气凝胶在高能激光辐照时维持结构完好(图1d),并兼具低密度(~0.017 g/cm3)及高激光防护阈值(~2.1×104 W/cm2),在高能激光领域表现出优异的防护性能。该工作以Super-white boron nitride aerogel-enabled high-energy laser irradiation protec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柴玉山硕士生与李广勇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张学同研究员。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首先,研究人员以硼酸与三聚氰胺小分子作为前驱体,水/叔丁醇为共溶剂,发展超声辅助溶胶-凝胶组装策略,构筑得到三聚氰胺二硼酸盐纳米带前驱体。随后经冷冻干燥及高温热解,获得氮化硼纳米带气凝胶。合成过程中,通过调控超声水浴温度,操纵三聚氰胺、硼酸之间的氢键组装行为及结晶行为,实现对纳米带尺寸(宽度)的调控,获得轻质、柔性的超白氮化硼气凝胶,如图2所示。   随后,利用可见光波段激光辐照进行光学性能评估。氮化硼气凝胶在不同激光入射角度、施加不同应力载荷及长时辐照时,均表现出高的光学反射率(~99%)。进一步,当高能激光束(功率:300-1500 W,光斑直径:3 mm)持续照射(辐照时间:几十秒,甚至上百秒)在氮化硼气凝胶表面时,氮化硼气凝胶对激光产生漫反射效应,形成大尺寸明亮光斑,且氮化硼气凝胶结构保持完好,如图3所示。其中,氮化硼气凝胶的激光防护阈值可高达2.1×104 W/cm2,优于现有激光防护材料体系(~103 W/cm2)。   当激光束功率密度高于氮化硼气凝胶防护阈值时,激光在氮化硼气凝胶表面形成局域高温场,进而损伤辐照区域的氮化硼纳米基元,并形成与光斑形状相似的烧蚀孔洞。然而,孔洞周围的氮化硼气凝胶网络保持完好,无外延损伤裂纹(图4a-b)。相反的,当高能激光束辐照在脆性氧化硅气凝胶表面时,不仅在辐照区域产生烧蚀孔洞,辐照区域周围相继衍生裂纹(图4c),并导致氧化硅气凝胶破碎。该现象表明,氮化硼气凝胶柔性骨架可有效缓冲局域高温场的热应力冲击,将损伤局限在激光辐照区域。   该研究工作为未来轻质气凝胶高能激光防护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