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全球高寒山区灾害链防控对策》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11-14
  •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高寒山区冰冻圈逐渐消退,导致冰岩崩碎屑流、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冰川泥石流等灾害链频发。例如,喜马拉雅山区2013年Seti Khola、2021年Melamchi、2023年Sikkim、2021年印度Chamoli及近几年十分活跃的青藏高原色东普等灾害链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毁。最近的一次事件2025年5月发生在瑞士布拉滕(Blatten),系列岩崩导致Birch冰川失稳,转化为冰岩碎屑流,掩埋了具有800多年历史的Blatten村。幸运的是,由于瑞士政府的成功预警,提前一周将Blatten村居民撤离,才避免了重大伤亡。然而,并不是所有案例都如此幸运,全球大部分高寒山区,缺少有效的灾害链预警系统和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研究针对气候变化下高寒山区灾害链风险加剧的全球挑战,成都理工大学牵头,联合阿尔卑斯大学、维也纳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研究直指当前科学研究与政策防控的核心不足,提出三大创新解决方案,呼吁学界、各国政府及联合国重视跨国界巨型灾害链风险,为全球减灾政策优化提供关键科学支撑。建议如下:①从“单一灾种”到“多灾种复合灾害链”。构建基于事件树(event tree)的灾害链分析框架,系统识别和量化多灾种间的链生转化关系与条件,揭示多灾种耦链机制与传播路径,为动态风险评估提供支撑。建议在《仙台框架》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增加灾害链关键指标、量化不同灾害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②从“静态风险评估”到“动态风险推演”。建立以影响为导向(impact-based)的情景推演预测体系,不再依赖静态的历史重现期,而是通过模拟不同触发因素与传播链条的“预设场景”,定期开展重点区域的风险“压力测试”,结合事件树等方法,系统化分析可能的灾害链演化路径和不确定性。③推动跨部门与跨国协同,强化科学与政策衔接。有效的灾害链风险防控不仅依赖科学研究,也需要政策协调和公众参与。建议各国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实现科研、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应急联动;同时,社区层面也应通过定期演练和教育培训等方式,形成科学研究与公众活动之间的双向沟通机制,实现从预警到响应全方位韧性提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1]。






    [1] Rethinking policy on high mountain cascading hazards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5-01834-w
相关报告
  • 《山洪灾害特性及其防治对策》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11
    • 本文通过山洪及泥石流灾害实例调查,分析了山洪及泥石流灾害的特性,总结了从降雨到灾害形成的5种途径:(1)集中暴雨诱发滑坡体的高速滑动,滑坡体堵塞溪流形成溃决泥石流;(2)集中暴雨诱发陡坡崩塌,崩塌土流动化形成泥石流;(3)溪流河床累积性淤积,水位抬高山洪漫溢;(4)长历时暴雨形成山洪,两岸崩塌后退;(5)人为弃渣或前期松散堆积物在暴雨过程中形成泥石流。由于山洪灾害形成过程不同,成灾范围及其严重性相差较大,必须采取与之对应的防治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深圳市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05
    • 城市防洪是一个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深圳洪涝灾害的特性,通过对致灾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应新形势的防灾减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