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北科大唯一通讯Nature Materials:二维半导体材料生长方法新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2-07
  • 高质量材料制备是推进二维半导体材料迈向集成电路应用的核心基础。近日,北京科技大学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张跃院士团队针对二维半导体材料难以制备出大面积单层单晶材料的关键挑战,创新设计了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张氏生长法”——二维熔融限域生长法(Two-dimensional Czochralski growth),成功实现了厘米级单层二硫化钼(MoS?)单晶晶畴的快速高质量生长,远超已报道的最大单晶晶畴尺寸。“张氏生长法”打破常规多点形核定向拼接的单晶生长方法,首次提出将熔融态前驱体二维化,调控液-液生长界面之间的形核势垒和扩散势垒,获得了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单点形核面内快速外延生长。

    随着集成电路尺寸不断微缩,传统硅基晶体管正面临电输运性能下降、泄漏电流陡增等关键挑战,亟待研发新型沟道材料支撑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快速发展。以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为代表的二维半导体材料不仅在极限尺寸下电输运特性优异,而且具有出众的静电调控特性,可有效克服硅基晶体管中的短沟道效应问题,成为后摩尔时代电子器件的重要候选材料。然而,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的二维TMDCs材料存在着单晶晶畴尺寸小、形核密度高、缺陷密度大、生长速率慢等问题,难以满足集成电路应用需求。

    鉴于此,张跃院士团队率先发现高温熔融玻璃对钼源前驱体的铺展作用,通过二维熔融前驱体限域生长法实现快速且仅沿二维方向的晶体生长,成功生长出尺寸高达1.5 cm的单层MoS?单晶晶畴。该技术基于“液-液界面”上的“固-液-固结晶”过程,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衬底表面的形核密度,而且控制了晶体在生长时仅沿二维方向面内结晶,从而成功实现了从多晶MoS?到单晶MoS?的转变。通过快速过饱和结晶过程,实现了75 μm s-1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已报道的二维MoS?生长方法。所生长的单层MoS?晶畴具有极高的均一性和2.9×1012 cm?2的超低缺陷密度。此外,团队还验证了该技术在2英寸单层MoS?晶圆生长的可行性,为未来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图1. 二维半导体材料“张氏生长法”——二维熔融限域生长法

    为了深入理解二维熔融限域生长法的机理,团队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微型管式炉的原位观察实验,实验中首次发现液态前驱体在铺展过程中的干涉现象,证明了二维液膜的形成,原位观测到了二维MoS?单晶晶畴的二维熔融限域生长过程。提出的二维熔融限域生长法为制备高质量、可扩展的二维半导体材料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得益于该生长技术制备的MoS?膜与生长基底之间的超低粘附力,团队研发了一种超洁净、快速且高质量的转移工艺。利用去离子水的毛细管力和表面张力,可将MoS?单层薄膜无损地从玻璃基底上剥离,并成功转移到两英寸硅片上,获得了最高迁移率高达105.4 cm2 V?1 s?1的单层MoS2,为后续的器件集成提供了便利。利用无损转移的MoS?薄膜,成功构建出了平均迁移率高达55 cm2 V?1 s?1、均一性约为15.9%的高性能晶体管阵列,同时研制出了沟道长度约为480 nm、饱和电流密度高达443.8 μA μm?1的短沟道晶体管。这表明所制备的MoS?质量优异且具有高均一性,能够满足高性能电子器件的需求。

    本工作一经发表即得到了Nature Materials的专题评论,韩国工程院Jong-Hyun Ahn院士认为该工作“marking a clear advancement over previous techniques”。Nature

    Review Materials主编Giulia Pacchioni在Highlight专栏中以“Large-scale single MoS2 crystals unlocked”为题介绍了本工作。

    高质量、大尺寸的单晶MoS?材料可控制备,将加速二维半导体材料从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变,为集成电路、光电器件、传感器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助力我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以及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的设备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4-02069-7
相关报告
  • 《中国大陆半导体材料市场的新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27
    • 半导体材料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础,它融合了当代众多学科的先进成果,在半导体制造技术不断升级和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半导体技术每前进一步都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而材料技术的每一次发展也都为半导体新结构、新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2019年,国内半导体材料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部分中高端领域取得可喜突破,国产化进一步提升。 行业整体影响下,市场规模小幅下滑 受行业整体不景气影响,2019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营收下滑显著,但下降幅度低于整体半导体产业。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全球半导体材料整体市场营收48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30.7亿元),同比2018年的519.4亿美元下降6.89%。 从材料的区域市场分布来看,中国台湾地区是半导体材料最大区域市场,2019年市场规模达114.69亿美元;中国大陆市场规模81.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1.5亿元);韩国市场规模76.12亿美元。 来源:CEMIA 从晶圆制造材料与封装材料来看,2019年全球半导体晶圆制造材料市场规模293.19亿美元,同比2018年的321.56亿美元下降8.82%;2019年全球半导体晶圆封装材料市场规模190.41亿美元,同比2018年的197.43亿美元下降3.56%。 2019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81.90亿美元,同比2018年的84.92亿美元下降3.56%,其中晶圆制造材料市场规模27.62亿美元,同比2018年的28.17亿美元下降1.95%;封装材料市场规模54.28亿美元,同比2018年的56.75亿美元下降4.35%。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安集微电子作为国内CMP抛光液龙头,成为首批登陆科创板的25家企业之一,久日新材、华特气体、神工股份等紧随其后,成功登陆科创板,与此同时,正帆科技、格林达等半导体材料企业在登陆资本市场的进程中进展顺利,有望在新的一年迎来里程碑,拓宽了各企业的融资渠道,也为行业整体发展注入新的保障。 细分领域发展不一,部分中高端领域取得可喜突破 综合各领域来看,部分领域已实现自产自销,靶材、电子特气、CMP抛光材料等细分产品已经取得较大突破,部分产品技术标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本土产线已基本实现中大批量供货。2019年我国半导体材料生产企业用于国内半导体晶圆加工领域的销售额达138亿元,同比增长4.4%。整体国产化率提高到23.8%,充分显示了近年来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硅片方面,2019年国内市场规模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63%。作为半导体材料中成本占比最高的材料,国内12/8英寸硅片企业已超过16家,拟在建产线迭出,2019年各主要产线稳步推进。衢州金瑞泓成功拉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产型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棒;中环领先12英寸硅片厂房安装了第一套设备;徐州鑫晶半导体12英寸大硅片长晶产线试产成功,并陆续向国内和德国等多家客户发送试验样片;业界普遍关注的上海新昇28nm逻辑、3D-NAND存储正片通过了长江存储的认证;有研科技集团与德州市政府、日本RST公司等共同签约,建设年产360万片的12英寸硅片产业化项目。尽管各企业小而分散,但大硅片真正实现国产化前景可期。 光掩膜方面,与旺盛的需求形成反差的是国内高端掩模保障能力不足,大量订单流向海外。目前,半导体用光掩膜国产化率不足1%。内资企业中真正从事半导体用光掩模生产的仅有无锡中微,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及中国电科13所、24所、47所和55所等,过去一年里,行业取得的实质性突破较少。 光刻胶方面,目前国内集成电路用i线光刻胶国产化率10%左右,集成电路用KrF光刻胶国产化率不足1%,ArF干式光刻胶、ArFi光刻胶全部依赖进口。2019年,南大光电设立光刻胶事业部,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宁波南大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全力推进“ArF光刻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同时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投资协议书》,拟投资开发高端集成电路制造用各种先进光刻胶材料以及配套原材料和底部抗反射层等高纯配套材料,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建立配套完整的国产光刻胶产业链。上海新阳248nm光刻胶配套的光刻机已完成厂内安装开始调试,193nm光刻胶配套的光刻机也已到货。经过近三年的研发,关键技术已有重大突破,已从实验室研发转向产业研发。 湿化学品方面,目前半导体领域整体国产化率23%左右。2019年,兴发集团控股子公司湖北兴福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电子级磷酸顺利通过了中芯国际12英寸28nm先进制程工艺的验证测试,开启了对中芯国际先进制程Fab端的全面供应。此外,长江存储、厦门联芯等先进12英寸Fab也开启了验证测试。多氟多抓住日韩贸易战机会,电子级氢氟酸稳定批量出口韩国高端半导体制造企业,进入韩国两大半导体公司的供应链中,被最终应用在3D-NAND和 DRAM的工艺制程中,使电子级氢氟酸产品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电子特气方面,目前我国半导体用电子特气的整体国产化率约为30%。2019年,华特气体激光准分子混合气国内大规模起量应用,同时进军海外市场;金宏气体TEOS研发确定重点进展,即将投放市场;绿菱高纯电子级四氟化硅质量稳步提升,国内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博纯股份氧硫化碳研发成功;南大光电与雅克科技加大了前驱体研发力度。此外,中船七一八所也加大了新含钨制剂的研制。 CMP抛光材料方面,安集微电子的后道Cu/Barrier抛光液技术水平与国内领先集成电路生产商同步,TSV抛光液在国际和国内均在领先水平,这几类抛光液2019年在14nm节点上实现小规模量产。鼎龙股份不仅完善了自身的CMP抛光垫型号,从成熟制程到先进制程完成全覆盖,而且进入了长江存储供应链,大部分产品均在晶圆厂进行验证和测试。 靶材方面,江丰电子已成功突破半导体7nm技术节点用Al、Ti、Ta、Cu系列靶材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应用,5nm技术节点的研发工作稳步进行中。有研亿金持续推进实现纳米逻辑器件和存储器件制备用贵金属及其合金相关靶材的开发与使用。 先进封装材料方面,高端承载类材料蚀刻引线框架与封装基板、线路连接类材料键合丝与焊料、塑封材料环氧塑封料与底部填充料等仍高度依赖进口,2019年国内企业主要在中低端领域有所突破,高端领域个别品种实现攻关。 不确定因素增加,半导体材料业仍笃定前行 目前,国内半导体材料总体上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平台配合推进验证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技术积淀,以及人才储备,部分细分材料领域紧追国际水平。但是,先进技术节点材料市场整体仍被国外垄断,国产材料突破较少,关键环节核心材料空白,影响了整个产业安全。 半导体产业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正成为主要承接地,2020年业界普遍认为5G会实现大规模商用,热点技术与应用推动下,国内半导体材料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大基金二期已完成募资,预计三月底可开始实质投资,主要围绕国家战略和新兴行业进行,比如智能汽车、智能电网、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预计将加大对国产半导体材料的投入力度,新一轮的资本介入,将助力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进度。 新年伊始,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全年经济疲弱似成定局,肺炎疫情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冲击,中美贸易战仍未平息,2020年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在确定的发展目标下,国内半导体材料业必将笃定前行!
  • 《盘点 | 2017年浙大、中南大学、上海交大、北科大等高校新材料10大技术突破 每一项都可能颠覆未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8
    • 工业制造,材料先行。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并对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群体性突破,产业升级、材料换代步伐加快。与此同时,高校的科研能力也不断与时俱进,出现爆 炸性的突破。 将高校的研发成果转化成高价值专利,进行推广应用,不仅关系到发明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企业利益、行业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年关将至,新材料在线®从高校科研成果出发,盘点2017年有哪些高校研发出创造性的新材料,以及他们突破了哪些技术难点。 1.北京理工大学发现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滤除PM2.5高达99.5%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材料简介:2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及其团队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化合物(MOFs)材料应用于空气过滤、净化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MOFs材料是一种多孔结晶材料,由有机骨架和金属离子组成,这种材料可以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实现对大量的细微颗粒物的捕获。 材料优势:这种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吸附储存气体分子能力最强的一类材料,比表面积最高可达8000平方米每克,是活性炭、分子筛的10多倍。这种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实现日光催化,将有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进而使得滤除效率得以持续保持,长效作用,无二次污染,且滤除率超过99%。 2.全球首创!香港城市大学成功研制最强镁合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材料简介:5月4日,国际顶尖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一篇题为“双相纳米结构铸就最强镁合金”的封面文章,这是中国结构材料界本世纪首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该科研团队研制了双相纳米晶结构的镁合金材料,通过磁控溅射法将直径约6 nm的MgCu2晶粒均匀地嵌入约2nm厚的富含镁的无定形壳中,生产获得具有非晶/纳米晶双相结构的镁基超纳尺寸双相玻璃晶(SNDP-GC),该材料强度是近乎理想的3.3 GPa,这也是迄今为止强度最大的镁合金薄膜。 材料优势:这种材料可用于生物降解植入,具有超高耐磨性能,病人可因此避免进行第二次手术以取出零件。同时,镁是对身体有益的元素,有助于康复。 另外,镁合金密度低,是一种理想的轻型结构材料,在消费电子工业、航空及汽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nature》发表!北科大团队研发出新型超高强钢 图片来源:材料性能和测试 材料简介:《Nature》于4月10日刊登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该团队基于晶格错配和高密度纳米析出的理念,设计并制备出超高强马氏体时效钢,强度最高达2.2GPa,还具有很好的塑性(大约8.2%)。而且由于采用廉价质轻的Al等元素代替高成本的Co、Ti等合金元素,还能大幅度削减成本。 材料优势:材料屈服强度进入2GPa的超高范围时,进一步改善材料延展性的难度几乎是成倍提高,高强高韧马氏体钢是满足轻量化及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4. 浙大高超教授团队发明高导热超柔性石墨烯膜 高导热超柔性石墨烯膜 (图片来源:新华网) 材料简介: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高导热超柔性石墨烯组装膜,通过将石墨烯膜高温加热,膜中的含氧官能团在高温下分解释放出气体,石墨烯膜内部形成微气囊;再经过机械辊压成膜,微气囊的气体被排出,形成微褶皱,从而使新型石墨烯膜由“脆”变“柔”,并兼顾了良好的导热性能。 材料优势:导热率接近理想单层石墨烯导热率的40%,可反复折叠6000次、弯曲十万次,有望应用在电子元件导热、新一代柔性电子器件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5、中南大学研发出耐3000℃烧蚀的新材料 或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铺平道路 超高音速飞行器在大气中飞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材料简介:8月21日从中南大学获悉,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团队通过大量实验,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耐3000℃烧蚀的陶瓷涂层及其复合材料。这种陶瓷是一种多元含硼单相碳化物,具有稳定的碳化物晶体结构,由Zr、Ti、C和B四种元素组成。研发团队采用熔渗工艺将多元陶瓷相引入到多孔炭/炭复合材料中,进而获得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新型Zr-Ti-C-B陶瓷涂层改性的炭/炭复合材料。 材料优势:这种新型陶瓷涂层及其复合材料可耐3000℃烧蚀,这一发现有可能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铺平道路。 6、上海交大研制出超强纳米陶瓷铝合金 或成下一代航空新材料 图片来源:新华网 材料简介: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伟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出超强纳米陶瓷铝合金,让铝里“长”出陶瓷。该材料的研发采用“原位自生技术”,通过熔体控制自生,陶瓷颗粒的尺寸由几十微米降低到纳米级,突破了外加陶瓷铝基复合材料塑性低、加工难等应用瓶颈。 材料优势:这种新材料不仅轻,强度和刚度甚至超过了“太空金属”钛合金,具有重量轻、高刚度、高强度、抗疲劳、低膨胀、高阻尼、耐高温等特点,有望带动航空、汽车、高铁领域步入更轻、更节能的新材料时代。 7、川大教授联合哈佛博士后开发出“自愈”橡胶材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材料简介:四川大学校客座教授吴金荣联合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蔡立恒通过使用一种分子绳来将共价键和可逆键结合在一起,允许它们在分子尺度上均匀混合,从而制造出一种透明、坚韧可以“自愈”的橡胶。 材料优势:采用这种橡胶,轮胎爆胎后可以在机动车行进中自我修复,并像天然橡胶一样强韧,极大提高机动车的整体安全,并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 8、合肥工业大学研发智能水凝胶 一分钟实现96%自修复 纳米复合水凝胶的自修复性能 (图片来源:合肥工业大学新闻文化网) 材料简介:合肥工业大学11月1日消息,该校科研人员成功设计出一种新型材料,能在1分钟内实现96%的自修复。该校科研人员将单分散的金纳米颗粒作为水凝胶三维网络结构的交联剂,利用金纳米颗粒优异的光热性能和配位键在高温下的动态不稳定性,成功实现了纳米复合水凝胶自修复性能的大幅提升。 材料优势:在波长808纳米的近红外光诱导下,该新型材料在1分钟内即可实现96%的自修复。同时,该课题组对凝胶的生物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可作为药物载体负载抗癌药物在近红外光下进行可控释放。 9、香港大学研制出防水防油物料 不用再为洗衣服发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材料简介:11月14日,香港大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王立秋带领团队研发出崭新的防水及防油物料。新物料的设计模仿了节肢动物跳虫的表皮构造,以增加物料的强韧度和防水能力,有效地解决了防水能力和强韧度难以兼容的矛盾。 材料优势:只要将它覆盖于纺织品、金属、玻璃等表面上,便能达到防油防水的效果。这一物料使得不洗衣服成为可能且制造方法成本较低,每平方米只需0.7港元至1.3港元。 10、《Science》发表西安交大研发新型相变材料--钪锑碲合金 突破相变存储速度极限 新式钪锑碲(SST)相变存储器件~0.7纳秒的高速写入操作以及其微观结晶化机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材料简介:11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马恩教授,研发出一种新型相变材料——钪锑碲合金,该材料的成功研制突破了相变存储速度极限。该材料利用结构适配且更加稳定的钪碲化学键来加速晶核的孕育过程,显著降低形核过程的随机性,大幅加快结晶化即写入操作速度。现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 材料优势:这一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和调控非晶态材料的形核与生长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实现我国自主的通用存储器技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