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2017年浙大、中南大学、上海交大、北科大等高校新材料10大技术突破 每一项都可能颠覆未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8
  • 工业制造,材料先行。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并对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群体性突破,产业升级、材料换代步伐加快。与此同时,高校的科研能力也不断与时俱进,出现爆 炸性的突破。

    将高校的研发成果转化成高价值专利,进行推广应用,不仅关系到发明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企业利益、行业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年关将至,新材料在线®从高校科研成果出发,盘点2017年有哪些高校研发出创造性的新材料,以及他们突破了哪些技术难点。

    1.北京理工大学发现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滤除PM2.5高达99.5%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材料简介:2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及其团队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化合物(MOFs)材料应用于空气过滤、净化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MOFs材料是一种多孔结晶材料,由有机骨架和金属离子组成,这种材料可以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实现对大量的细微颗粒物的捕获。

    材料优势:这种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吸附储存气体分子能力最强的一类材料,比表面积最高可达8000平方米每克,是活性炭、分子筛的10多倍。这种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实现日光催化,将有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进而使得滤除效率得以持续保持,长效作用,无二次污染,且滤除率超过99%。

    2.全球首创!香港城市大学成功研制最强镁合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材料简介:5月4日,国际顶尖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一篇题为“双相纳米结构铸就最强镁合金”的封面文章,这是中国结构材料界本世纪首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该科研团队研制了双相纳米晶结构的镁合金材料,通过磁控溅射法将直径约6 nm的MgCu2晶粒均匀地嵌入约2nm厚的富含镁的无定形壳中,生产获得具有非晶/纳米晶双相结构的镁基超纳尺寸双相玻璃晶(SNDP-GC),该材料强度是近乎理想的3.3 GPa,这也是迄今为止强度最大的镁合金薄膜。

    材料优势:这种材料可用于生物降解植入,具有超高耐磨性能,病人可因此避免进行第二次手术以取出零件。同时,镁是对身体有益的元素,有助于康复。 另外,镁合金密度低,是一种理想的轻型结构材料,在消费电子工业、航空及汽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nature》发表!北科大团队研发出新型超高强钢

    图片来源:材料性能和测试

    材料简介:《Nature》于4月10日刊登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该团队基于晶格错配和高密度纳米析出的理念,设计并制备出超高强马氏体时效钢,强度最高达2.2GPa,还具有很好的塑性(大约8.2%)。而且由于采用廉价质轻的Al等元素代替高成本的Co、Ti等合金元素,还能大幅度削减成本。

    材料优势:材料屈服强度进入2GPa的超高范围时,进一步改善材料延展性的难度几乎是成倍提高,高强高韧马氏体钢是满足轻量化及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4. 浙大高超教授团队发明高导热超柔性石墨烯膜

    高导热超柔性石墨烯膜 (图片来源:新华网)

    材料简介: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高导热超柔性石墨烯组装膜,通过将石墨烯膜高温加热,膜中的含氧官能团在高温下分解释放出气体,石墨烯膜内部形成微气囊;再经过机械辊压成膜,微气囊的气体被排出,形成微褶皱,从而使新型石墨烯膜由“脆”变“柔”,并兼顾了良好的导热性能。

    材料优势:导热率接近理想单层石墨烯导热率的40%,可反复折叠6000次、弯曲十万次,有望应用在电子元件导热、新一代柔性电子器件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5、中南大学研发出耐3000℃烧蚀的新材料 或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铺平道路

    超高音速飞行器在大气中飞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材料简介:8月21日从中南大学获悉,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团队通过大量实验,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耐3000℃烧蚀的陶瓷涂层及其复合材料。这种陶瓷是一种多元含硼单相碳化物,具有稳定的碳化物晶体结构,由Zr、Ti、C和B四种元素组成。研发团队采用熔渗工艺将多元陶瓷相引入到多孔炭/炭复合材料中,进而获得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新型Zr-Ti-C-B陶瓷涂层改性的炭/炭复合材料。

    材料优势:这种新型陶瓷涂层及其复合材料可耐3000℃烧蚀,这一发现有可能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铺平道路。

    6、上海交大研制出超强纳米陶瓷铝合金 或成下一代航空新材料

    图片来源:新华网

    材料简介: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伟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出超强纳米陶瓷铝合金,让铝里“长”出陶瓷。该材料的研发采用“原位自生技术”,通过熔体控制自生,陶瓷颗粒的尺寸由几十微米降低到纳米级,突破了外加陶瓷铝基复合材料塑性低、加工难等应用瓶颈。

    材料优势:这种新材料不仅轻,强度和刚度甚至超过了“太空金属”钛合金,具有重量轻、高刚度、高强度、抗疲劳、低膨胀、高阻尼、耐高温等特点,有望带动航空、汽车、高铁领域步入更轻、更节能的新材料时代。

    7、川大教授联合哈佛博士后开发出“自愈”橡胶材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材料简介:四川大学校客座教授吴金荣联合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蔡立恒通过使用一种分子绳来将共价键和可逆键结合在一起,允许它们在分子尺度上均匀混合,从而制造出一种透明、坚韧可以“自愈”的橡胶。

    材料优势:采用这种橡胶,轮胎爆胎后可以在机动车行进中自我修复,并像天然橡胶一样强韧,极大提高机动车的整体安全,并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

    8、合肥工业大学研发智能水凝胶 一分钟实现96%自修复

    纳米复合水凝胶的自修复性能 (图片来源:合肥工业大学新闻文化网)

    材料简介:合肥工业大学11月1日消息,该校科研人员成功设计出一种新型材料,能在1分钟内实现96%的自修复。该校科研人员将单分散的金纳米颗粒作为水凝胶三维网络结构的交联剂,利用金纳米颗粒优异的光热性能和配位键在高温下的动态不稳定性,成功实现了纳米复合水凝胶自修复性能的大幅提升。

    材料优势:在波长808纳米的近红外光诱导下,该新型材料在1分钟内即可实现96%的自修复。同时,该课题组对凝胶的生物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可作为药物载体负载抗癌药物在近红外光下进行可控释放。

    9、香港大学研制出防水防油物料 不用再为洗衣服发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材料简介:11月14日,香港大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王立秋带领团队研发出崭新的防水及防油物料。新物料的设计模仿了节肢动物跳虫的表皮构造,以增加物料的强韧度和防水能力,有效地解决了防水能力和强韧度难以兼容的矛盾。

    材料优势:只要将它覆盖于纺织品、金属、玻璃等表面上,便能达到防油防水的效果。这一物料使得不洗衣服成为可能且制造方法成本较低,每平方米只需0.7港元至1.3港元。

    10、《Science》发表西安交大研发新型相变材料--钪锑碲合金 突破相变存储速度极限

    新式钪锑碲(SST)相变存储器件~0.7纳秒的高速写入操作以及其微观结晶化机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材料简介:11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马恩教授,研发出一种新型相变材料——钪锑碲合金,该材料的成功研制突破了相变存储速度极限。该材料利用结构适配且更加稳定的钪碲化学键来加速晶核的孕育过程,显著降低形核过程的随机性,大幅加快结晶化即写入操作速度。现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

    材料优势:这一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和调控非晶态材料的形核与生长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实现我国自主的通用存储器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关报告
  • 《2020十大新兴技术揭晓!每一项都可能颠覆我们的生活》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17
    • 全世界都在竞相研发新冠肺炎疫苗,而前景令人鼓舞,我们可能会在破纪录的时间内研发出疫苗。但在未来新冠疫情仍在蔓延的情况下,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目标吗? 世界经济论坛和《科学美国人》杂志本月10日共同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2020十大新兴技术》表明,答案是肯定的。 数字复制品是人类疫苗志愿者的高科技替代品,它可以使临床试验更快、更安全。但根据这份报告,数字复制品并不是唯一将撼动工业、医疗、交通等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创新。 这份报告揭示了2020年十大新兴技术——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科学美国人》杂志召集的国际专家指导小组从75项技术提名中选出。 从电动飞机到可以“看见”拐角处物体的量子传感器,专家在筛选这十大新兴技术时称,这些技术必须有潜力超越现在,并在将来刺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它们还必须足够新颖(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但很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报告选出的2020年十大新兴技术。 1、微针——实现无痛注射和抽血 这些细小的针头不超过一张纸的厚度和一根头发的宽度,却可以帮我们实现无痛注射和抽血。微针可以穿透皮却不会触碰神经末梢,并可以附着在注射器或贴片上,甚至可以混入乳膏中。从此,人们足不出户就可在家中完成抽血,然后可将血液样本送到实验室或当场进行分析。此外,微针技术还能节约设备和人力成本,让医疗服务不足地区的人们更易获得医疗服务。 2、太阳能化学——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生产我们依赖的许多化学药品都需要化石燃料。但是一种新方法有望通过利用阳光将废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来减少化石燃料的排放。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能打破二氧化碳中碳与氧之间抗性双键的光催化剂。这意味着我们朝建立“太阳能”精炼厂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第一步。该精炼厂可从废气中生产有用的化合物,包括“平台”分子,这些分子可用作合成各种产品(如药品、洗涤剂、化肥和纺织品)的原料。 3、虚拟病人——代替真人临床试验 如果将真人替换为虚拟的人以使临床试验更快速、更安全的目标听起来很容易,那么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却绝不简单:从人体器官的高分辨率图像中获取的数据被输入到控制器官功能机制的复杂数学模型中,然后,计算机算法进行解析得到方程,从而生成一个行为与真实器官一样的虚拟器官。这种虚拟器官或身体系统可以在最初的药物和治疗评估中取代真人,使评估过程更快、更安全、更便宜。 4、空间计算——下一代的“大事件” 空间计算是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应用程序整合在一起的物理和数字世界的下一个步骤。与VR和AR一样,它可以对通过云连接的对象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传感器和马达相互反应,并创建真实世界的数字表示形式。如今它又增加了空间映射功能,使计算机“协调器”可以跟踪和控制人在数字或物理世界中移动时物体的运动和交互。该技术将为工业、医疗、交通和家庭中的人机交互方式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5、数字医学——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数字医学不会很快取代医生,但是监视病情或管理疗法的应用程序可以提高他们的护理水平,并为获得医疗服务机会有限的患者提供支持。许多智能手表已经可以检测出佩戴者的心律是否不规则,科学家正在研究类似可以帮助缓解患者呼吸障碍、抑郁、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病症的工具。含有传感器的药丸也正在研发中,这些药丸将数据发送到应用程序,以帮助检测体温、胃出血和癌性DNA等。 6、电动航空——实现航空旅行脱碳 电力推进将使航空旅行减少碳排放,大幅削减燃料成本并降低噪音。从空客(Airbus)到NASA,许多组织都在研究这一领域的技术,尽管长途电动飞行可能仍遥遥无期,并且存在成本和监管方面的障碍,但这一领域仍有大量投资。大约有170个电动飞机项目正在开发中,主要用于私人、公司和通勤旅行。 7、低碳水泥——帮助应对气候变化 如今,全球每年生产约40亿吨水泥,而这一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的排放量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随着未来30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数字将增至50亿吨。研究人员和初创企业正在研究低碳方法,包括调整生产水泥过程中所用成分的平衡,采用碳捕获和存储技术以消除排放物,以及将水泥从混凝土中全部清除。 8、量子传感——让汽车“看见”拐角 想象一下可以“看见”拐角处物体的自动驾驶汽车,或可以监视人的大脑活动的便携式扫描仪。量子传感可以使这些想象成为现实。量子传感器通过利用物质的量子性质,以极高的精确度进行操作,例如,将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电子之间的差异用作基本单位。这些系统大多数都是复杂且昂贵的,但是科学家正在开发更小、更实惠的设备,并将可能会开拓新的用途。 9、绿色氢气——填补可再生能源巨大空白 氢气燃烧时,唯一的副产品是水,而当通过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制氢时,氢气就变成“绿色”无污染的了。今年早些时候,有人预测,到2050年,绿色氢能源行业的潜在市场规模可能接近12万亿美元。为什么?因为它可以通过帮助降低运输和制造业等部门的碳含量而在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这些部门由于需要高能燃料而难以电气化。 10、全基因组合成——或将改变细胞工程 设计基因序列所需技术的改进使打印越来越多的遗传物质和更广泛地改变基因组成为可能。这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病毒是如何传播的,或有助于生产疫苗和其他治疗方法。在未来,它可以帮助可持续地从生物质或废气中生产化学品、燃料或建筑材料。它甚至可以让科学家设计抗病原体的植物,或者让我们编写自己的基因组。这为遗传病的治疗打开了新大门。 世界经济论坛称,将通过其技术先锋社区和全球未来理事会网络等工作,支持并帮助推动这种对经济增长和社会未来福祉至关重要的创新。
  • 《盘点 | 2017年10大3D打印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8
    • 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智能制造技术,被视为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原动力。随着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认可度正在提升,行业前景日益明朗。 据ARK预计,到2020年3D打印市场规模或将达到410亿美元。 3D打印材料作为3D打印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落地的关键所在,对3D打印技术的普及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3D打印材料主要包括工程塑料、光敏树脂、橡胶类材料、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等种类,形态通常有粉末状、丝状、层片状、液体状。 3D打印技术在航天航空、汽车、建筑、医疗等专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对材料的要求也随之升级,因此企业和高校都在持续进行新型3D打印材料的开发,新材料在线®特别整理出以下10款今年宣布的3D打印新材料,以便大家了解当前研究进度。 以下排名以材料发布信息时间为倒序,不分先后。 1. Carbon推出SIL 30: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新3D打印材料 图片来源: Carbon公司 11月13日消息,Carbon宣布推出一种名为SIL30的开创性新材料,该材料是一种有机硅聚氨酯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低硬度和抗撕裂性,可用于3D打印和其他制造工艺。该材料肖氏硬度为35,堪比商业热塑性弹性体,专为舒适的皮肤接触应用而设计,例如耳机,腕带和可穿戴的附件。SIL 30已通过iso10993 - 5和- 10的生物兼容性测试。 2.纳米纤维素3D打印材料可促进伤口愈合 图片来源:3D虎 10月10日消息,芬兰VTT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使用纤维素纳米纤维开发了一种用于伤口护理的3D打印材料,该3D打印伤口护理材料原型包括纳米纤维素和用于测量伤口愈合情况的印刷电子元件。通过纳米纤维素的使用,创建的伤口护理材料液体吸收性能更好,比通常用于伤口护理的藻酸盐纤维敷料的效率高3倍。通过吸收伤口中的水分,该材料可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3D打印伤口护理凝胶在起到促进伤口愈合作用的同时,充当身体和电子部件之间的缓冲液。通过电子元件与计算机连接,该材料还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并向医护人员发送伤者伤口愈合情况的信息。 此外,该团队正在尝试材料的其他用途,包括用于纺织品、模型、室内装饰元素和治疗应用的生物基打印材料。 3.Stratasys推出两款多材料全彩3D打印机J750用新材料 Agilus 30的打印样件(左)、Digital ABS Plus的打印样件(右),图片来源:南极熊3D打印 9月28日消息,Stratasys公司在TCT展上展示了两款用于其J750型多材料全彩3D打印机的新材料 — Agilus 30和Digital ABS Plus。 其中,Agilus 30 是一种液态光聚合物,邵氏硬度为30A,拉伸强度为2.4-3.1兆帕,断裂伸长率220-240%,有黑和透明两种颜色提供。基于该材料打印的物品表面纹理清晰并可弯折,能够广泛用于电子、汽车、医疗等行业。与Digital ABS Plus等材料相结合后,还可用于制造防滑表面和二次注塑模具。 Digital ABS Plus也是一种液态光聚合物,抗冲击强度为90-115焦/米,最小打印层厚为1.2毫米,有绿和象牙白两种颜色提供,与Agilus 30结合适用于制造车辆原型、卡扣、金属插闩及光滑复杂的部件。 4.Torc2公司开发出柔性医用3D打印热塑性复合塑料 图片来源:3D虎 8月31日消息,英国Torc2公司开发出一种耐用的柔性3D打印塑料,该材料是一种热塑性复合材料,在37℃下是固体,在55℃左右时则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重塑。可以用于制造治疗脑瘫和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夹板和支撑物,也适用于为下肢假肢制造可重塑的衬套,有替代熟石膏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3D打印材料的应用并不局限于脑瘫和髋关节发育不良,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一整套的支撑物和夹板,其中很多都需要经常调整和改变,而Torc材料改变起来很快、很容易。基于这种材料制成的3D打印医疗设备可以直接在患者身上调整和改变,这可能会改变肢体损伤等病情的治疗方式。 5.3D打印新型感温纤维:加热后可修改成品造型 图片来源:日本尤尼吉可株式会社官网 6月7日消息,尤尼吉可株式会社(UNITIKA)宣布开发出用于3D打印的新型感温材料,素材为特殊的聚酯树脂,直径约为1.75mm,喷嘴温度为190~220℃,热床温度为OFF~45℃。该材料打印出的产品经过加热,可自由地改变形状,即保持在温热状态(如一般洗浴时的温度条件)时可以随心所欲地修改形状,冷却后可定型。经过开水等高温加固后,材料即被硬化,不会再发生热变形。据UNITIKA表示将会在2017年年内上市销售。 6.Advanc3d Materials推出用于SLS的新3D打印PP粉末 图片来源:天工社 6月5日消息,3D打印材料生产商Advanc3d Materials推出了用于激光烧结的聚丙烯(PP)3D打印粉末—AdSint PP flex,该材料具有卓越的可塑性、高伸长率(29%)、低吸湿性和耐用性,与标准的聚丙烯相当,可以很好地替代PA(尼龙),可用于汽车、电气、体育、医疗和矫形等行业。 Advanc3d Materials还给出了选择PP粉末而不是其他SLS粉末的原因:1可以用现有的方法,如热成型或密封,对新型PP粉末进行后处理;2该材料的回收利用率高达80-100%,相比PA更具成本优势。 7. SNDVARY研发出超高流动性3D打印铝合金粉末 图片来源:3D打印在线 5月15日消息,辛德华瑞(SNDVARY)研发出超高流动性的铝合金粉末,可匹配不同的金属自由成型工艺,如送粉工艺的SLM成型,扑粉方式的SLM成型等,且休止角一般都小于20°,拥有良好的流动性能。 SNDVARY公司将此类处理技术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并且参与并编制了一份金属3D打印专用金属粉末的行业技术标准。不同牌号铝合金制备的金属粉末相对比较复杂,铝-硅合金粉末、铝-镁合金粉末、铝-硅-镁合金粉末、铝-硅-铜合金粉末、铝-钛合金粉末等,不同粉末处理方式工艺皆不相同,但是匹配金属3D打印工艺是十分吻合的。 8. 液态玻璃成3D打印材料“新成员” 展现超复杂精密结构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4月23日消息,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巴斯汀·拉普及其同事在标准3D打印机中使用可以自由流动的石英纳米复合材料(被称为“液态玻璃”)制作出复杂的形状,然后经过热加工处理,形成具有较高光学性能的熔融石英玻璃结构。这些结构既光滑又透明,细节特征可以小至几十微米。这意味着,现在利用3D打印技术已可以制作具有较高光学性能的结构,可大量适用于设计复杂的透镜和过滤器。 该技术并不只是提供精美的工艺品,还能制作出透明度和反射率足够高的表面,应用于大量光学设备中。该研究报告已发表于《自然》杂志。 9. i.materialise推出新型金属3D打印材料镀铑黄铜材料 图片来源:3D虎 3月28日消息,i.materialise推出了最新金属3D打印材料——镀铑黄铜,并且其将作为在线服务的3D打印材料提供。镀铑黄铜将增加打印对象的长期耐久性和亮度,另外还具有低过敏性的优点,现在,铑打印的铜制品可以打印到尺寸为88x88x125mm。i .Materialise通过将“极薄”的电镀铑层应用于黄铜印刷,可以有效地利用珍贵金属,使3D打印对象不仅具有昂贵的外观,而且还降低成本。新材料的推出也有望为金属工人敞开大门,并作为更常用的金属如金、银、青铜和黄铜的替代品。 10.杜邦推出三种高性能聚合物3D打印材料 图片来源:南极熊3D打印 3月24日消息,杜邦高性能材料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基于现有聚合物的新3D打印材料,包括Dupont Hytrel热塑性弹性体、DuPont Zytel尼龙和DuPont Surlyn离聚物等三种新材料。每一款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Hytrel,将橡胶的柔韧性与热塑性塑料的强度和可用性相结合;Zytel具有高耐热、耐化学和耐水解的能力;Surlyn提供了许多功能,包括化学和耐磨性、低温冲击和清晰度。 杜邦将高性能材料应用于3D打印领域,可以让用户享受3D打印技术带来的各种好处,如:更大的产品设计自由度、减重、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等,大幅提升样件制作、部件生产和大批量定制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