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海水下滑翔机首潜8213米 刷新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24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船队成员“向阳红18”科学考察船4月21日在国家海洋局深海基地靠港,圆满完成30天的共享航次任务。

      “向阳红18”搭载31套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燕-4000”级水下滑翔机和“海燕-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等设备奔赴马里亚纳海沟,此次共完成了18个剖面的下潜观测,其中超过4000米深度的观测剖面3个,最大工作深度达到8213米,刷新了下潜深度的最新世界纪录,并获得大量的宝贵深海观测数据,顺利通过海上测试。

      项目负责人王延辉:海洋深海滑翔机,经过了一系列的规范化的海上测试,性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那么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历时6天时间,最大潜深达到了8213米,将水下滑翔机的潜深从当前的6000米提升到了8000米这样一个量级。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 吴立新:应该说这是我们国家在深海观测这个方面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近万米的水下滑翔机的研制成功,会带动辐射我们国家整个在深海无人装备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引领性的。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4-22/49205.html
相关报告
  • 《沈阳自动化所:"海翼1000"水下滑翔机再创我国水下滑翔机续航能力新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7
    • 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南海顺利回收一台其最新研制的“海翼1000”水下滑翔机,该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北部无故障连续工作91天,航行距离1884公里,共采集了488个剖面数据,创造了我国自主研制水下滑翔机海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航行距离最远、观测剖面数最多的新纪录。   这台“海翼1000”水下滑翔机是7月14日由“科学号”科考船在南海东北部布放,与其他11台水下滑翔机共同执行完水下滑翔机集群中尺度涡旋观测任务后进行长续航能力考核的。在为期91天的海上连续观测过程中,先后经受住了5个台风引起的恶劣海况考验,充分验证了“海翼”水下滑翔机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次“海翼1000”水下滑翔机创造的91天续航时间和1884公里续航距离将我国水下滑翔机续航力纪录提升了一倍,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有跨季度的自主移动海洋观测能力的国家。水下滑翔机作为一种移动、可控、经济型海洋环境观测平台,逐渐成为重要的海洋环境观测技术手段。未来通过大规模集群组网应用,水下滑翔机集群将可构建新一代智能移动海洋观测网,获得其他观测手段无法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实时观测数据,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海洋环境信息保障。   “海翼1000”水下滑翔机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A类专项支持下,由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制,其最大工作深度1000米,连续工作时间可达三个月。沈阳自动化所自2003年开始水下滑翔机研究工作,先后创造了多项国内、国际纪录。今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B类专项支持研制的“海翼7000”水下滑翔机创造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 《“海翼”号:深海滑翔探“龙宫”》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02
    • 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各项科考任务,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返回海南三亚港。 本航次,科考队利用两台“海翼”号7000米水下滑翔机分别针对马里亚纳深渊区域5500米等深线、7000米等深线内的两条科学测线进行观测,连续作业46天,最大下潜深度达7076米。“海翼”号由此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次数最多,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能长时间连续稳定工作的深渊级水下滑翔机。特别是在“山竹”“康妮”等超强台风袭扰下,“海翼”号依然正常连续工作,充分表明该设备的高可靠性与强环境适应能力。 突破封锁自主造 据了解,水下滑翔机依托浮力在海水中滑行,重量轻、消耗小、隐蔽性好,能够胜任长时间、远距离的科考任务,可应用于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研究领域。 从上世纪末至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研制出以电池或太阳能为动力来源的水下滑翔机。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翼”号。目前,针对不同海上观测任务需求,“海翼”号已经拥有了300米级、1000米级和7000米级等多种型号,并可搭载不同传感器,在海洋观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及资源勘探等领域一显身手。 外表“呆萌”本领大 “海翼”号拥有圆圆的头,筒状修长的体型,前部长着一对“翅膀”,后面拖着长长的天线尾巴。看似“呆萌”的外表下集成了壳体、浮力机构、控制、传感器、水声通信、导航及发射回收等诸多技术,具有不靠螺旋桨自我驱动的绝活儿。 “海翼”号装配有类似于鱼鳔的油囊和可以前后移动的电池。下潜时,“鱼鳔”缩小,减小浮力,同时电池自动前移,其头部就下潜,“翅膀”会产生向前的推力,这样“海翼”号就有了水平方向的速度。上浮时,“鱼鳔”鼓起,浮力增大,电池自动后移,它就会抬起头向上滑行。在不断的下潜上浮过程中实现折线前进,就像海豚一样在大海保持航向不断前行。 水下滑翔机动辄在数千米深的水下作业,可谓“压力山大”。为避免被压成“馅饼”,“海翼”号采用了由轻质碳纤维材料制成的外壳,不仅穿上了“铁布衫”,还成功“瘦身”,为携带更多电池提供了空间。 连取佳绩显身手 去年,“海翼”号共完成23台次应用,安全回收率100%,海上观测总距离达12600余公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去年3月,“海翼7000”系列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6329米深度,刷新了由美国创下的6000米深度的世界纪录;7月,12台“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实现了我国最大规模的集群观测应用;10月,“海翼1000”系列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连续工作91天,创造我国水下滑翔机工作时间最长、航行距离最远、观测剖面数最多的新纪录。 今年,“海翼”号再接再厉,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察成果。7月,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成功布放“海翼”号用于测量白令海的温度、盐度和深度,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首次应用于中国北极科考。9月,两台“海翼1000”水下滑翔机和一套时效潜标圆满完成南海联合观测与通信试验,成功验证了移动—固定联合观测作业的新模式。期待着“海翼”号在今后的探海征程上取得更加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