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的协同与权衡机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1-21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在喀斯特土壤微生物碳泵-矿物碳泵协同/权衡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Lithological controls on soil aggregates and minerals regulate microbial carbon use efficiency and necromass stability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该团队以渝黔桂典型水热梯度样带为研究区,以喀斯特和非喀斯特相同林龄的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量化原状土壤和破碎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阐明微生物残体在不同稳定态有机质组分中的分配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破碎团聚体提高了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喀斯特土壤高钙和高铁氧化物含量增强了大团聚体稳定性和矿物保护能力,降低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尽管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矿物保护降低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和微生物残体生成量,但矿物保护增强了微生物残体稳定性;土壤团聚体和矿物对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的权衡效应受岩性调控,而喀斯特土壤高矿物含量导致更高的权衡效应。上述研究强调了仅基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来评估土壤固碳潜力可能存在偏差,因此喀斯特土壤碳循环研究以及固碳增汇技术研发需要考虑微生物碳泵和矿物碳泵协同和权衡效应。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syky/202411/t20241118_5039721.shtml
相关报告
  •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裂隙土壤有机碳及磷素赋存特征》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11-25
    • 以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裂隙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探索其有机碳和磷素含量变化及其赋存特征,以期为喀斯特地区开展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裂隙土层土壤有机碳赋存含量变化范围为16.067-39.436 g/kg,总体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全磷、有效磷赋存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93-0.274 g/kg、3.836-8.025 mg/kg,整体上在裂隙表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具有上层高下层低的特点;同时,土壤有机碳和磷素总体上属于中度变异。乔木林地和灌丛地的C/P总体上表现出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的趋势,而草地和撂荒地先减小后增加,土壤C/P在各土地利用类型裂隙土层变化范围为86.499-268.343,磷的有效性较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裂隙土壤有机碳、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逐渐在减少,有机碳对土壤碳磷比、有效磷含量变化有一定影响。
  • 《精准农业技术绘制喀斯特土壤有机质分布》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19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团队利用精准农业技术,构建了适用于喀斯特地貌的耕地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为在地貌复杂、气候多变的喀斯特地区推广精准农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农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上。    喀斯特地区以地形地貌独特、小气候多样著称,其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对缓解极端气候影响、防治石漠化、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高效监测喀斯特耕地土壤有机质并准确识别关键预测变量和空间分布,仍是土壤科学领域的难题。    该科研团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剖析了影响喀斯特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关键气候因素、地形条件和光谱特征,成功构建了结合遥感与机器学习的耕地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研究发现,喀斯特农田中石灰土的有机质含量最高,而紫色土的含量相对较低;水田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旱地。该研究成果丰富了土壤科学理论体系,为全球喀斯特地区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精准农业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ja.2024.12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