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阳光甲醇合成项目斩获首届TERA-Award 智慧能源创新大赛100万美元大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31
  • 12月29日,历时6个月赛程,由香港中华煤气集团和国家电投集团联合举办的首届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决出终极大奖。来自23个国家及地区的208个参赛项目经过激烈角逐,产生10个决赛项目并进行线上路演,由来自全球能源领域的8位知名专家学者评选出4个项目分别获得金、银、铜奖并共获120万美元奖金。

    其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的“液态阳光甲醇合成”项目斩获大赛冠军,并获得100万美元大奖。美国Greendrogen的“低成本高效能阴离子交换膜制氢(AEM)技术”项目摘得银奖,并获得10万美元奖金。国家电投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效异质结电池产业化”项目和中国香港Luquos Energy Limited的“安全及低成本的液流电池”项目共同获得大赛铜奖,并分别获得5万美元奖励。

    在国家30/60目标的指引下,作为有着160年历史的香港中华煤气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发起以“寻找零碳科技新力量”为主题的智慧能源创新大赛,致力集全球智慧创新资源,加速能源行业的智慧转型,以科技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液态阳光甲醇合成项目全景及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装置

    在决赛环节,为确保大赛的公平、公正,并评选出真正有技术创新性、可落地性、商业化前景广阔及团队综合素质强的优质项目,决赛环节由进入10强的参赛项目进行线上路演,由来自香港中华煤气、国家电投集团、大湾区共同家园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及国际顶级能源研究机构的八位专家评委进行线上面试,针对项目提交的资料以及路演的现场表现,对各方面进行提问,最终评选出获奖项目。

    大赛获奖结果的揭晓,意味着利用大赛发掘并推动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目标也圆满达成。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主办方和发起方,香港中华煤气集团与获奖项目达成深入合作意向,必将切实推动创新项目的进一步落地应用。

    香港中华煤气与4大获奖项目达成深入合作意向

    为推进优秀的智慧能源创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加快项目在多应用场景的落地实践,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获奖项目除了获得的丰厚奖金之外,香港中华煤气集团还与大赛获奖项目——大连化物所、国家电投集团新能源公司分别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并与Greendrogen、Luquos Energy Limited初步达成投资意向。

    据悉,来自大连化物所的液态阳光甲醇合成项目,是利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进而电解水产氢,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绿氢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从而把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存储在液体燃料甲醇中。香港中华煤气集团后续将与大连化物所联合开展相关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示范项目,探索零碳工业园区场景下的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共同推进液态阳光甲醇合成产品及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获得大赛铜奖的高效异质结电池产业化项目,是国家电投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光伏技术,其量产光电转换效率等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后续,香港中华煤气集团通过与该项目合作,双方计划联合开展相关技术成果产业化及商业化应用,共同推进该技术 GW 级量产项目建设,开展 HBC、HJT+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技术研发及相关 BIPV 应用产品开发。

    高效异质结电池产业化项目

    与此同时,香港中华煤气集团对Greendrogen的“低成本高效能阴离子交换膜制氢(AEM)技术”项目、中国香港Luquos Energy Limited的“安全及低成本的液流电池”项目计划分别拟投资数千万元,进行成套AEM水解制氢系统以及硫基液流电池系统的开发,并推广其相关产品在零碳智慧城市场景的应用。

    安全及低成本的液流电池项目

    科技赋能智慧能源 共赴零碳未来

    要实现双碳目标,做“智慧能源”,必须配合科技这种“利器”。这本身也是TERA-Award的初心。除了通过大赛来寻找零碳科技创新企业之外,李家杰博士作为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煤气暨港华智慧能源主席,一直致力于通过投资与合作等多方式推动智慧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生态,李家杰博士投资RISC-V开源芯片创新企业赛昉科技,与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共同创办EnerVenue储能创新公司,研发新型镍氢气电池,并推动了将RISC-V“中国芯”成为零碳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技术底座,希望用科技来赋能智慧能源,探索绿色零碳发展新路径,共赴零碳未来。

    本次大赛仅仅是寻找“零碳科技新力量”之旅的开端,香港中华煤气集团联合国家电投集团会持续推进获奖项目的落地进程。未来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将会集聚更广泛的资源支持能源行业的创新创业,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为国家双碳目标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贡献力量, 并将大赛打造成影响全球的能源行业创新创业品牌!

相关报告
  • 《甲醇弛放气合成LNG项目获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29
    •   由河南省鹤壁市宝发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承建的甲醇弛放气合成甲烷液化LNG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近日荣获鹤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装置同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也填补了我国化工行业一项工艺技术空白。   该项目是由宝发能源技术顾问杨奇申带领的研发团队与青岛联信、杭州林达等历时两年共同完成,项目建成并投产了国内首套利用甲醇弛放气合成甲烷液化LNG万吨级工业化示范装置,装置实现连续稳定运行并完全达到各项设计指标。   杨奇申介绍,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充分利用了甲醇弛放气中的CO2来合成甲烷,按照装置技术指标计算,每年消耗CO2逾150万立方米,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采用均温移热型反应器控制反应温度,在节能的同时每小时还外送中压蒸汽2余吨,控温方便灵活又节能;三是采用的专用催化剂具有反应温度低、转化率高等显著特点;四是装置采用甲醇等压合成,其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除了甲醇弛放气,火炬气、黄磷尾气、电石尾气也可以采用这一技术进行甲烷化合成,这项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杨奇申说。   另据记者了解,河南省目前已有多家化工企业前来洽谈,准备将该专利技术用于火炬治理和甲醇弛放气的回收利用。
  • 《“液态阳光”,释放西部能源红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04
    • 在甘肃敦煌的广阔沙地上,矗立着一座260米的高塔,它的周围环绕着12000多面定日镜。利用太阳能,这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能够24小时不间断发电。 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西部独有的“能源红利”,有了丰沛的电能,高效率、大规模的电解水制氢气成为可能。 “我们早在2018年合作研发成功的碱水电解槽,每小时可生产一千立方米氢气,与当时国际先进技术比肩。”在兰州大学日前举办的“氢能与低碳中心”启动会暨氢能与低碳中心兰州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氢能与低碳中心主任李灿告诉记者,目前电转氢效率已达到80%以上。 李灿说,随着电解氢规模、效率、稳定性的提升,氢气得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在高效催化剂的助力下,氢气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液态阳光”甲醇,用于工业生产中。 当前,实现巨量风、光发电的有效利用和就地消纳是西部风光富集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液态阳光”技术路线是以氢能为载体实现太阳能利用的有效路径之一。 为响应国家能源转型重大需求,兰州大学成立氢能与低碳中心,旨在探索更多能源利用的途径,构建西部氢能发展共同体。 “我们提出将太阳能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加以利用,从而通过适宜技术高效、便捷地使用绿电。”李灿表示,从利用新能源电力制氢到储氢、运氢、用氢等不同环节,可能带动上万亿规模的产业。 “但氢气气体密度很低,储存运输非常麻烦,将水直接电解为氢气进行储运难以落地。”李灿表示,“液态阳光”作为解决方案,既契合了工业减碳目标,又可实现氢能源的高效储存和运输。 “液态阳光”技术在甘肃省成功实施全球首套千吨级甲醇规模化合成示范工程,并通过鉴定;2024年,全球首个10万吨级“液态阳光”燃料合成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启动建设,该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 在绿电的氢能转换及有效利用方面,兰州大学具备产学研用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介绍,通过化学物理、大气环境、能源动力等学科交叉,兰州大学已在新一代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材料及装备、新型储能技术、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机制。兰州大学还联合校友企业隆基绿能公司开发出高效的晶硅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光伏组件及有机光伏器件,并完成了大型碱性电解槽制氢方案的研制工作。 杨勇平表示,未来,兰州大学氢能与低碳中心将围绕多能互补灵活发电、高效安全氢电融合、柔性低碳终端用能等方向持续开展攻关,加强与科研机构、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建成太阳能全链条的研发平台和测试环境,构建真实服役条件下相关材料、电堆、装备的研发平台等多种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