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压力带来的微生物网络不稳定导致土壤功能性下降》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2-19
  • 瓦赫宁根大学采用为期20年的野外试验,设置无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四种处理方式,评估了土壤水分参数、酶活性和养分循环等18项土壤功能。研究发现,除了水分调节功能外,随着放牧增强,土壤多功能性和养分循环功能逐渐下降;高强度放牧会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土壤多功能性受细菌网络复杂性和真菌网络稳定性调控,细菌与真菌群落对土壤功能多样性的塑造种发挥不同作用。
  • 原文来源:https://research.wur.nl/en/publications/destabilized-bacterial-and-fungal-network-weakens-soil-multifunct
相关报告
  • 《南京土壤所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将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升高》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14
    • 文章来源:南京土壤研究所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30 打印   自1979 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从过去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动物和植物的消失和演替中寻找证据,以预测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微生物是养分元素循环的“转换器”、环境污染的“净化器”、陆地生态系统稳定的“调节器”,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生活与发展。气候变化也必将影响我们脚下的息息相关的微生物。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年轻的高原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消退速度加快,冻土不断消融,动植物多样性丢失,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土壤中微生物将如何响应,是否可以预测未来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为了回答这个科学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时玉博士与北京大学科研队伍踏上青藏高原这片雪域高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样品收集,并对土壤微生物进行了高通量测序。该课题组与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科罗拉多大学合作,利用种群分布模型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过去的气候(50 年前)能更好地预测现在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利用现在的气候预测未来的微生物多样性,发现青藏高原大多数地区在未来几十年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将呈现增加趋势。为了验证预测的可靠性和普适性,研究者同时预测了北美洲未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发现相似的变化趋势。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在大的空间尺度上预测未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地下微生物的影响不仅在当代而且在未来,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演变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发表的同时,美国微生物学会在其主页进行了的新闻发布
  • 《南京土壤所在根际土壤线虫-解磷微生物网络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14
    • 时间: 2017-07-04 编辑: 打印 大 中 小 关闭.   资源竞争和生物间捕食作用是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已有的研究较多地揭示了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资源竞争和生态位分化,但对生物捕食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仍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在野外开放环境下的长期试验研究。线虫是土壤中最丰富的无脊椎动物之一,线虫捕食作用影响了微生物的数量和功能。在农田土壤中,不同培肥措施影响了土壤结构和孔隙、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水分和酸碱度的变化,必然影响线虫对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逃避作用,从而影响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养分转化功能,然而在特殊的土壤微域中(根际- 团聚体),不同培肥措施如何通过影响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线虫- 解磷微生物的网络结构和磷素转化功能仍不清楚。   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课题组针对中亚热带典型的贫瘠旱地红壤,基于长期有机培肥(猪粪)试验,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长期培肥后根际微生物总量和解有机磷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食细菌线虫通过对解磷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促进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终提高了红壤磷素的有效供应。其关键机制是食细菌线虫的优势属(原杆属Protorhabditis )通过对生物网络中的共有关键微生物(中慢生型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的捕食作用,增强了红壤有机磷的生物分解。利用结构等式模型分析表明,根际土壤大团聚体中微环境(有机质、全氮、pH )比中小团聚体更为适宜生物网络的形成,食细菌线虫的捕食作用不仅增加解磷微生物的丰度,也显著改变了解磷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导致线虫捕食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更强。为了验证线虫捕食的促磷机制,在红壤大、中、小团聚体中添加了相似丰度的原杆属线虫,证实了线虫捕食显著提高了解磷微生物的丰度和解磷功能。该研究结果在土壤微域尺度上,阐明了土壤线虫与微生物的协同分布特征对根际土壤磷素转化的生物驱动机制,为建立红壤生物培肥措施提供了的理论依据。该成果在ISME Journal 上发表(Jiang et al., 2017, doi:10.1038 /ismej.2017.120 )。 旱地红壤大团聚体中线虫捕食对根际解磷微生物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1. 线虫优势种- 原杆属Protorhabditis , 4. 网络枢纽- 中慢生型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OTU1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