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珍和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内相关研究团队,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过程研究上获得最新进展,成果发表在Gondwana Research(《冈瓦纳研究》)上。邱宁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

    通过识别海洋磁条带连续记录的不同时期地磁极性倒转,与标准地磁极性年代对照,可以推断出海底扩张历史。然而,南海西南次海盆由于很多因素,如较厚沉积覆盖的深海下洋壳因磁异常被滤波成微弱低振幅、低纬度地区斜磁化作用、较窄间隔条带相互干扰、及扩张停止后构造活动等,很难从深而窄的低纬度慢速扩张的非活动型海盆中的海面观测中识别磁条带,导致海盆扩张速率和扩张岩浆机制仍存在不确定性和争议。

    研究人员通过近海底深拖磁力探测,识别出该区磁条带存在更多小的磁极倒转事件,经与船磁和航磁数据分析对比,结合IODP钻井资料约束,确定了西南次海盆的扩张年代为21-15 Ma (C6A - C5B),获得更精确的海盆全扩张速率26-46 mm/yr。该区还发现海盆扩张从对称向不对称转换等现象,科研人员通过分析粗糙度与扩张速率规律,给出了海盆扩张新模型。

    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同等扩张速率的洋盆,西南次海盆具有更低的粗糙度。研究人员结合OBS实地探测数据,指出西南次海盆的岩浆供给高于正常水平,认为扩张脊南部板片的粗糙度可能受断块影响,而北部板片的粗糙程度主要受岩浆作用影响。研究还指出,在中等缓慢扩张速率下,西南次海盆海底扩张倾向于是轴向高和轴向谷之间的过渡类型。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低纬度深而窄的非活动型海盆磁条带识别技术方法,将对认识海底扩张过程的岩浆活动和研究地球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孙珍研究员、林间院士、浙江大学李春峰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徐行教授为该论文共同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等联合支持。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r.2022.11.007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12/t20221220_6585988.html
相关报告
  • 《南海海底扩张产生和传播方式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张翠梅、孙珍(通讯作者)、赵明辉、张佳政等科研人员,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Gianreto Manatschal和夏威夷大学教授Brian Taylor,利用南海北部IODP(综合大洋发现计划)钻井数据,结合多道反射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解释,在南海海底扩张产生和传播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盆地研究》(Basin Research)期刊上。  位于陆壳和洋壳间的洋陆转换带(OCTs)对于研究破裂过程、初始海底扩张的年龄和位置至关重要,然而对OCT范围的划分却很少一致,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资料系统的差异,产生了多种解释方案,进而制约了对初始海底扩张的认识。研究人员根据原始数据集,采用“钻井约束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沿走向上定义了南海北部的OCT,探讨破裂过程,并将南海OCT与大西洋型张裂边缘OCT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了整个南海北部发育狭窄的OCT,宽5-15公里。OCT两端的陆壳和洋壳均呈现出复杂的走向分段。减薄陆壳在形状、趋势角和基底面粗糙度等方面显示出规律性变化。洋壳厚度从西部向中部和东部减薄。这些变化部分归因于继承的火山弧/弧前的背景。 在南海东北部和中央次盆地磁异常C11期间,海底扩张首先在两个中心成核(如图1b中U1502钻探区),然后分别向西和向东传播,最终在异常C10r(29Ma)处发生了贯通,东北部和中部陆缘完全破裂。这一结果不支持北部边缘破裂是通过从东到西的简单传播模式。研究进一步对比了以南海为代表的边缘海型与大西洋贫/富岩浆陆缘原型,发现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而在更多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提出在划分陆缘类型时,除岩浆供给外,伸展破裂速率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边缘海形成的理解,也为分析全球其它张裂陆缘的岩石圈破裂和海底扩张提供了重要方法和科学借鉴。 论文获得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A15150128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4221, 41730532),广州市科技项目(201804010371)的支持,并使用了自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部分数据以及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钻探成果。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bre.12882
  • 《广州地化所在南海形成动力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18
    • 南海形成演化是新生代东亚大陆边缘最为重要的构造事件之一。然而,南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海南地幔柱被认为对南海的形成起到重要贡献。 为了有效限制南海形成与海南地幔柱之间的成因关系,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余梦明博士和闫义研究员对南海残留洋中脊中中新世 MORB 洋壳和黄岩岛链晚中新世 OIB 型海山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南海洋中脊与海南地幔柱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南海洋壳不相容元素与同位素同步富集特征指示南海中中新世海底扩张过程中存在富集地幔(海南地幔柱)的加入。南海晚中新世海山玄武岩略微亏损的不相容元素和同位素组成记录了亏损 MORB 地幔对地幔柱物质的稀释作用。南海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中中新世 MORB 之间具有较强的地球化学组成差异,反映其地幔源区存在成分不均一性。地幔柱物质在输送过程中经历不同程度的熔体抽取,不相容元素亏损的海南地幔柱物质不同比例地输入到洋中脊,造成南海中中新世 MORB 地球化学特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