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底扩张产生和传播方式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张翠梅、孙珍(通讯作者)、赵明辉、张佳政等科研人员,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Gianreto Manatschal和夏威夷大学教授Brian Taylor,利用南海北部IODP(综合大洋发现计划)钻井数据,结合多道反射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解释,在南海海底扩张产生和传播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盆地研究》(Basin Research)期刊上。 

    位于陆壳和洋壳间的洋陆转换带(OCTs)对于研究破裂过程、初始海底扩张的年龄和位置至关重要,然而对OCT范围的划分却很少一致,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资料系统的差异,产生了多种解释方案,进而制约了对初始海底扩张的认识。研究人员根据原始数据集,采用“钻井约束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沿走向上定义了南海北部的OCT,探讨破裂过程,并将南海OCT与大西洋型张裂边缘OCT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了整个南海北部发育狭窄的OCT,宽5-15公里。OCT两端的陆壳和洋壳均呈现出复杂的走向分段。减薄陆壳在形状、趋势角和基底面粗糙度等方面显示出规律性变化。洋壳厚度从西部向中部和东部减薄。这些变化部分归因于继承的火山弧/弧前的背景。

    在南海东北部和中央次盆地磁异常C11期间,海底扩张首先在两个中心成核(如图1b中U1502钻探区),然后分别向西和向东传播,最终在异常C10r(29Ma)处发生了贯通,东北部和中部陆缘完全破裂。这一结果不支持北部边缘破裂是通过从东到西的简单传播模式。研究进一步对比了以南海为代表的边缘海型与大西洋贫/富岩浆陆缘原型,发现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而在更多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提出在划分陆缘类型时,除岩浆供给外,伸展破裂速率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边缘海形成的理解,也为分析全球其它张裂陆缘的岩石圈破裂和海底扩张提供了重要方法和科学借鉴。

    论文获得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A15150128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4221, 41730532),广州市科技项目(201804010371)的支持,并使用了自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部分数据以及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钻探成果。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bre.12882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407/t20240717_7222139.html
相关报告
  • 《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珍和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内相关研究团队,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过程研究上获得最新进展,成果发表在Gondwana Research(《冈瓦纳研究》)上。邱宁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 通过识别海洋磁条带连续记录的不同时期地磁极性倒转,与标准地磁极性年代对照,可以推断出海底扩张历史。然而,南海西南次海盆由于很多因素,如较厚沉积覆盖的深海下洋壳因磁异常被滤波成微弱低振幅、低纬度地区斜磁化作用、较窄间隔条带相互干扰、及扩张停止后构造活动等,很难从深而窄的低纬度慢速扩张的非活动型海盆中的海面观测中识别磁条带,导致海盆扩张速率和扩张岩浆机制仍存在不确定性和争议。 研究人员通过近海底深拖磁力探测,识别出该区磁条带存在更多小的磁极倒转事件,经与船磁和航磁数据分析对比,结合IODP钻井资料约束,确定了西南次海盆的扩张年代为21-15 Ma (C6A - C5B),获得更精确的海盆全扩张速率26-46 mm/yr。该区还发现海盆扩张从对称向不对称转换等现象,科研人员通过分析粗糙度与扩张速率规律,给出了海盆扩张新模型。 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同等扩张速率的洋盆,西南次海盆具有更低的粗糙度。研究人员结合OBS实地探测数据,指出西南次海盆的岩浆供给高于正常水平,认为扩张脊南部板片的粗糙度可能受断块影响,而北部板片的粗糙程度主要受岩浆作用影响。研究还指出,在中等缓慢扩张速率下,西南次海盆海底扩张倾向于是轴向高和轴向谷之间的过渡类型。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低纬度深而窄的非活动型海盆磁条带识别技术方法,将对认识海底扩张过程的岩浆活动和研究地球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孙珍研究员、林间院士、浙江大学李春峰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徐行教授为该论文共同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等联合支持。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r.2022.11.007
  • 《深海海底地质灾害和人工智能识别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与资源研究室王大伟研究员团队在地学TOP期刊《Geomorphology》报道了深海海底微地貌(水平面元12.5×25米、垂向分辨率6.5米的三维人工地震数据)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作,建立了海底地貌边界识别的人工智能算法,并通过与能源企业合作,将深海海底灾害识别与预测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 (一) 尽管前人通过水槽实验和露头测量已经建立了浊流底形的理论演化模型,但是,水道-朵叶体转换带(the channel–lobe transition zones,简称CLTZ)内的浊流底形演化很少有文献记载,对其了解也非常少。以南海琼东南盆地高分辨率三维人工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沉积学与海底地貌学结合的分析方法,刻画了水深1080-1260米、40公里长的现代海底浊流水系;推进了微地貌尺度的深水浊流底形观测;在CLTZs内,更新了弗洛德数(Fr)整体下降趋势下,局部超临界流动和水力跃变的演化模型。 此项研究在线发表于《Geomorphology》(Wang, W., Wang, D.*, Sun, J., Shao, D., Lu, Y., Chen, Y., Wu, S., 2020. Evolution of deepwater turbidite bedforms in the Huaguang channel–lobe transition zone revealed by 3D seismic data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Geomorphology, 370: 107412. DOI:10.1016/j.geomorph.2020.107412)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555X20303858?via%3Dihub (二) 从沉积环境、底形形态、沉积结构、形成机理和数值模拟等方面介绍了周期阶坎(Cyclic steps)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探测方法的分辨率问题,给出了周期阶坎研究的突破方向。在水深大于500米的区域,将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和船测多波束、AUV和船测浅地层剖面、人工地震数据结合,并通过载人潜水器(HOV)获取原位数据,完善周期阶坎的三维精细结构。 此项研究发表于《地球科学进展》(王大伟,孙悦,司少文,吴时国. 海底周期阶坎研究进展与挑战. 地球科学进展, 2020,35(9):890-901. DOI:10.11867/j.issn.1001-8166.2020.072) 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2.1091.P.20200921.1629.002.html (三) 随着深拖、AUV、ROV、HOV等技术在工程调查中的广泛应用,学术与工业界已获得了近海底的、大数据量的、高精度的海底地形数据。海洋科学的精细研究、海洋工程的施工效率,要求高效、准确的海底地貌分析结果,对传统的地貌分析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对海底地形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自动识别海底地貌单元的边界,可以大大提高海底地貌分析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申报发明专利: [1] 王微微,吴时国,王大伟,吴一琼 基于多重分形谱特征的非高斯型海底地貌类型识别方法. CN201810197919.2(实审) [2] 王微微,吴时国,王大伟,吴一琼 基于因子分析的海底地貌类型分类器设计方法. CN201810213212.6(授权) [3] 王微微,吴一琼,王大伟,吴时国 基于深度分布特征的海底地貌类型识别方法. CN201711477406.9(授权) [4] 王大伟,吴时国,郭婧,王微微,张汉羽 基于图像处理的海底地貌单元边缘智能识别方法. CN201710270758.0(授权) (四) 在技术应用方面,2018-2020年,完成了①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松涛36-2-1、宝岛31-1-1D、陵水15-2-1等深水钻井井场的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保障深水钻井安全完钻;②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海底科学观测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桌面路由的技术咨询,给出桌面路由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