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NPR1基因在水稻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能抵抗纹枯病且不影响表型》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丁倩
  • 发布时间:2016-08-22
  •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第二大病害。NPR1基因是系统获得性抗性(SAR)的中央调节器,使植物获得广谱的病原体抗性。已有研究表明拟南芥NPR1(AtNPR1)基因在水稻中表达能提高抗病力,但是对其生长和农艺性状有不良影响。本文研究了AtNPR1基因的绿色组织特异性表达,其赋予水稻纹枯病抗性,并且不会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在转基因作物中,NPR1基因的高水平表达是通过内源基因的诱导表达,如PR1b、RC24和PR10A的表达,激活机体的防御机制。该转基因作物提高了对纹枯病的抗性,并且经过三种不同生物测定系统进行评估。表型和产量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不存在任何表型失衡。本研究结果表明AtNPR1基因的绿色组织特异性表达能有效控制纹枯病病原体。本水稻的研究工作同样可以应用到其它重大危害作物病原体的控制中。

相关报告
  • 《小麦和大麦的系统获得抗性、NPR1与致病相关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1-30
    • 在拟南芥中,系统获得抗性(SAR)的建立超出了病原体最初感染的范围,或者直接由水杨酸(SA)或其功能类似物,2,6-二氯异烟酸(INA)和苯并噻二唑(BTH)诱导。NPR1蛋白是SAR的SA信号传感与转导的主要调控因子。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麦(Hordeum vulgare)中,病原体感染和BTH处理均可诱导对白粉病、叶锈病、镰刀菌白叶枯病等各种病害产生广谱抗性。然而,三种不同类型的SAR样反应,包括获得抗性(AR)、系统免疫(SI)和BTH诱导抗性(BIR)似乎通过激活不同的基因途径来实现。近年来小麦和大麦NPR1同源物在AR和SI中的研究为深入了解这两种植物SAR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初步线索。本文综述了小麦和大麦中AR、SI和BIR的特异性,并将拟南芥和水稻模型植物的SAR进行了比较。重点介绍了SAR下游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致病相关基因(PR)和BTH诱导基因。
  • 《转录组动力学揭示了早期拟南芥胚胎的基因表达图谱》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1-27
    • 在植物早期的胚胎发育期间,所有主要组织和干细胞的前体均已形成。尽管调控框架的一些组成部分是已知的,但全基因组转录活性如何指导细胞命运尚不清楚,部分原因是由于在细胞解析下捕获转录组的变化过程十分困难。于是,我们开发改编了一套双组分转基因生物标记系统来纯化特定细胞类型的细胞核RNA,并生成了针对根干细胞生态位的形成的早期拟南芥胚胎发育的转录组图谱。我们通过基因表达分析验证了获取到的数据集,并且结果显示出其基因活性以时空方式进行转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意味着转录的重编程,以诱导反发育过程中反映细胞状态和状态转变过程。研究产生的转录组图谱为早期植物胚胎中全基因组基因活性提供了最全面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描述,是理解早期植物发育遗传控制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