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传播新途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19
  •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寻找寨卡病毒疫情暴发的罪魁祸首。3月22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功及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怀玉等人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发现在病毒污染水体中孵化的蚊子,可直接感染寨卡病毒。

    “这一途径让病毒传播周期大大缩短,可导致寨卡病毒在自然界中快速流行。”程功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异常迅速的病毒扩散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暴发寨卡疫情。对大部分成年人而言,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肌无力等情况;但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会造成新生儿小头畸形。

    而且,这种病毒目前“无药可解”——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及疫苗尚未被研发。

    寨卡病毒经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2015年,寨卡病毒在南美洲暴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上升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

    从前默默无闻的寨卡病毒何以在短期内迅速扩散?

    程功告诉《中国科学报》,寨卡病毒的暴发流行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比如病毒位点发生突变导致病毒感染能力增强等。

    不过,按经典的病毒传播路径,人体感染病毒大约需要一到两周时间,在这一窗口期若有蚊子叮咬,蚊子感染并拥有传播病毒的能力,也至少需要两周。整个病毒传播和循环的周期较长且复杂。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感染者血液中会含有一定的寨卡病毒,但单位血液中活病毒颗粒数含量较低,约为102-103pfu/ml。如果通过叮咬途径,仅有少量蚊虫能从感染者获取病毒,因此经典途径难于在短时间内让疫情急剧扩散。病毒扩散异常迅速可能另有原因。

    水中滚雪球

    研究者将目光转移到了病毒携带者的尿液上。先前研究表明,寨卡病毒可随尿液排出体外,病毒颗粒数量约为10-20 pfu/ml,和血液中的病毒量相比更低,但威力也更大。

    会飞之前,蚊子从卵到幼虫再到蛹的几个成长阶段都发生在水中。程功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即便寨卡病毒携带者的尿液中仅存在少量病毒颗粒,也可以成功让蚊子的幼虫被感染。

    这导致寨卡病毒的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从人体血液中感染病毒的过程被省略,蚊子可在幼虫时期从被污染的水体中获取病毒,并在成年后通过叮咬继续传播。

    而这一过程中,“水体污染不是一次性的,带有病毒的尿液会持续性地排放到水中。”程功表示。按每2-3小时排放一次、一日1-2升的排放量计算,水体中病毒活性一直存在,蚊子幼虫感染病毒的几率大大提升。

    如此一来,新的传播途径让病毒感染的“雪球”越滚越大。寨卡病毒在某区域集中暴发,集中水体被感染者尿液持续污染,即便水体中仅有少部分蚊子感染,病毒的扩散周期也会被迅速缩小。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脑炎室主任王环宇告诉《中国科学报》:“以往研究认为,伊蚊更多地是在相对清洁的小水体中进行繁衍。但是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伊蚊已经进化出在污水中的生存能力,程功等人的研究发现让人们有了新的认识。”

    防控新思路

    研究还发现,随尿液排出体外的寨卡病毒,活性可维持几小时至十余小时不等。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病毒的稳定性?

    答案是酸碱性。若感染者排出尿液的pH值低于6.5,病毒就会丧失活性。因此通过控制水体的酸碱程度,就能有效遏制病毒感染蚊子幼虫。

    “缺乏污水处理的公共卫生环境会对蚊虫滋生及寨卡病毒的传播创造条件。为避免寨卡病毒及其他蚊媒病毒暴发,我们建议,除了疫苗、杀虫剂等防护措施,还应建立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程功指出。

    此外,对于未发生大规模疫情暴发的地区,研究建议,当发现有个别外来感染者出现时,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比如在污水中加入盐酸,降低污水pH值,防止蚊虫在水中感染。”程功表示。

    王环宇指出,这样的防控方式通过调整水体酸碱程度,在不大量使用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就能达到消灭病原体的效果。“可操作性非常强”。

    “这项研究具有关键的公共卫生意义”,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研究所教授曾辉告诉《中国科学报》,“今后针对寨卡病毒进行防控时,可以通过加强污水处理等方式,达到更好的防控效果。”

    曾辉还表示,寨卡病毒出现新的传播路径可能不是孤立现象。“我们近期针对黄热病及裂谷热等蚊媒疾病的研究,在感染者尿液中也检测到了活性蚊媒病毒。我们今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合作,进一步探明蚊媒病毒的传染机制,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防控策略”。曾辉说。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9256-0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发现流感病毒致命弱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21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资助的科学家们报告称,流感病毒蛋白不断变化的"头部"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致命弱点。研究小组发现并鉴定了一种自然产生的人类抗体的结构,这种抗体能识别并破坏病毒用来进入并感染细胞的部分血凝素(HA)蛋白。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名为FluA-20的抗体会与HA蛋白球状头部的一个区域紧密结合,而这个区域只有很短的时间才会被抗体攻击。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教授James E. Crowe医学博士和来自加州圣地亚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Ian A. Wilson一起领导了这个研究小组。他们从一名多次接种流感疫苗的人身上分离出了FluA-20抗体。在一系列的实验中,他们发现FluA-20可以"进入"HA三聚体分子中原本无法进入的部分,并使其分裂,从而防止病毒在细胞间传播。 这一发现令人惊讶,因为这个三聚体HA区域被认为是稳定的,抗体无法进入。此外,这一区域与HA头部的其他区域不同,在不同的菌株之间变化不大。因此从理论上讲,针对这一精确区域的抗体疗法对许多甲型流感病毒株都是有效的。同样,设计用于诱导针对这一目标的抗体的疫苗可能提供对任何流感毒株的长期保护,潜在地消除了每年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的需要。 在小鼠研究中,当动物接触四种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时,FluA-20可以预防感染或疾病。实验中使用的两种病毒H1N1和H5N1是第一类流感亚型,而另外两种病毒H3N2和H7N9属于第二类。目前的流感疫苗必须含有来自这两种亚型的病毒成分,才能引发匹配的抗体。一种能够产生针对两组病毒的强效抗体的单一疫苗可以提供广泛的预防流感的长久保护。
  • 《Cell:我国科学家发现阻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重新激活和传播可缓解有机体衰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30
    •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病毒和人类之间的共同选择起着重要作用。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 ERV)属于长末端重复序列逆转录转座子,是古代逆转录病毒感染的遗迹,在进化过程中固定在基因组中,约占人类基因组的8%。由于进化的压力,大多数人类ERV(human ERV, HERV)积累了突变和缺失。此外,这些来自远古时代的敌人遭受诸如表观遗传学调节之类的宿主机制严格压制。 细胞衰老是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此期间,程序化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能否在衰老过程中逃脱宿主的监控?而且,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会不会为细胞甚至整个机体的死亡铺平道路?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最年轻的ERV亚家族在衰老过程中重新激活,由此他们提出了由ERV重新激活诱发的程序性和传播性衰老的新理论。他们还找到了控制它们的方法:一种阻断ERV重新激活和传播的多维度干预策略以缓解衰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1月19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surrection of endogenous retroviruses during aging reinforces senescence”。 利用多种衰老模型,包括早年衰老综合征(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和沃纳综合征(Werner syndrome),复制性和生理性衰老的人类间充质祖细胞和人类成纤维细胞,以及小鼠、猴子和人类的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模型的多种器官,结合多种技术,包括RNA和DNA甲基化的全基因组分析、高分辨率单分子RNA/DNA-FISH以及高灵敏数字PCR,这些作者发现表观遗传脱抑制(如异染色质丢失)导致ERV的转录激活,从而增加病毒蛋白的翻译,以及病毒样颗粒(viral-like particle, RVLP)在衰老细胞中的积累。 ERV的逆转录物激活了cGAS-STING介导的先天免疫途径,从而引起了炎症反应,加速了细胞衰老。 此外,衰老细胞释放的RVLP可以通过旁分泌或体液介导的方式,在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有效地传递和放大衰老信号,从而导致“受感染”的年轻细胞的衰老。 此外,这些作者还开发了多种有效的干预策略来抑制ERV的重新激活并消除病毒颗粒,包括靶向ERV调控元件的CRISPR/d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靶向逆转录酶的小分子药物,以及靶向病毒包膜蛋白的中和抗体等技术。 这些干预策略中的每一种都阻断了病毒生命周期的不同步骤,如ERV转录、逆转录和病毒感染,以缓解组织和有机体的衰老。 这项新的研究提供证据表明,衰老引起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重新激活是细胞、组织和有机体衰老的标志和驱动力。这些发现为衰老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程序性、传播性和可干预性的衰老理论奠定了基础。它为建立评估衰老的科学方法和制定缓解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临床策略开辟了途径。 总之,ERV的重新激活可能为衰老过程中的“潘多拉盒子”带来新的启示,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矛盾的是,它为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更多与衰老过程中ERV激活有关的谜题需要科学家们借助于新技术的不断努力来解决。 参考资料: Xiaoqian Liu et al. Resurrection of endogenous retroviruses during aging reinforces senescence. Cell, 2023, doi:10.1016/j.cell.2022.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