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所材料室在钙钛矿太阳电池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13
  • 近几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被广泛关注。该材料具有带隙可调、吸收系数高、载流子寿命长和载流子迁移率高等优点。钙钛矿太阳电池被报道的最高效率已超过20%。最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王占国院士课题组在钙钛矿太阳电池载流子输运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作为有源层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对电池效率起着关键作用,而单纯依靠优化钙钛矿薄膜来提高电池的效率已处于瓶颈期。这就需要针对光电转换的物理过程,对电池结构进行系统设计。在此背景下,该团队构建了典型的P–I–N结构,系统研究了钙钛矿太阳电池内部光生激子产生、分离,以及载流子输运和收集的影响因素。 1、阴极功函数的作用机制 电极功函数与有源层费米能级的差值影响能带弯曲和界面层偶极矩,这对载流子输运有重要影响。采用典型的倒结构钙钛矿太阳电池,控制金属缓冲层的功函数调整电池有源层界面处的能带弯曲,有利于电子的输运和收集,进而促进了光生激子的产生和分离效率。该研究成果发表在Wiley旗下的期刊Small,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博士生岳世忠为第一作者,曲胜春研究员、王智杰研究员以及雷勇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科技部973项目资助。

    图1(a)不同阴极功函数电池的Jph随Veff的变化曲线,插图为对应电池的Gmax值,(b)不同阴极功函数电池的P(E,T)随Veff的变化曲线,插图为在短路电流状态下,对应电池的P(E,T), 2载流子的输运管理 从高效分离、输运和收集光生载流子的角度来设计高效倒结构钙钛矿太阳电池。采用乙酰丙酮锆(ZrAcac)修饰Al电极,使得PC61BM电子迁移率提高,同时降低缺陷态密度,表现为电池中电荷输运电阻降低,实现阴极对电子的高效收集;采用Cu掺杂优化NiOx空穴传输层,Cu的存在可以提升NiOx层的空穴迁移率,同时Cu掺杂可调整NiOx的能级位置,在开路电压损失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有利于空穴传输的目的;采用高电导率的FTO玻璃衬底,可避免在NiOx退火时造成阳极电导率的衰退,使得电池中电荷输运电阻进一步降低,提高电池的填充因子。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0.5%。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RSC旗下的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博士生岳世忠为第一作者,曲胜春研究员、王智杰研究员以及雷勇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科技部973项目资助。

    图2 钙钛矿太阳电池IV曲线和能带结构示意图(左),钙钛矿太阳电池截面的SEM图(右)。

    文章链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17/ee/c7ee02685d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1700007/full

相关报告
  • 《固体所在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1-24
    •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潘旭研究员团队在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Mixed-Phase Low-Dimensional Perovskite-Assisted Interfacial Lead Directional Management for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Efficiency over 24%”为题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 (ACS Energy Lett., 6, 4395–4404 (2021))上。 有机-无机卤化物钙钛矿是近年来光电领域备受关注的材料之一,由于独特的光电特性,目前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认证光电转化效率已经达到25.5%,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钙钛矿材料由于离子特性,在吸光层薄膜热退火的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缺陷,这无疑会成为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中心,影响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进而导致电池效率的下降。此外,研究表明,界面处大量缺陷的存在会加快钙钛矿薄膜的降解,严重影响器件的长期稳定性。因此,有效的界面缺陷管理对于进一步提高器件效率和环境稳定性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通过引入2-甲硫基-2-咪唑啉(MT-Im)阳离子,设计新型低维钙钛矿材料并引入钙钛矿吸光层和空穴传输层界面。由于MT-Im阳离子既可以作为电子受体,又可以作为电子给体,能够对界面多元性的铅(Pb)基缺陷进行定向管理。其中-C=N和-S-CH3基团表现出路易斯酸性,与未配位的Pb2+形成Pb-N和Pb-S配位键,抑制Pb0的产生;NH2+基团又可以与PbI3-(Pb-I反位缺陷)形成配位键,锚定Pb2+离子。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可知,含有MT-Im的钙钛矿界面处PbI和IPb缺陷形成能分别由0.57 eV和3.15 eV升高至0.97 eV和4.24 eV,可以有效抑制缺陷的产生。同时,研究发现,当调节MT-Im阳离子的浓度时,界面处低维钙钛矿呈现出混合晶相,有利于提高对于不同类型界面缺陷的钝化效果,实现稳定钙钛矿界面的作用。
  • 《化学所在钙钛矿电池电子传输材料研究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05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优异的光伏性能和低成本溶液加工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钙钛矿活性层和相关电荷传输层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池的光伏性能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展电荷传输材料的研究对于推动钙钛矿电池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宋延林课题组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高质量薄膜及高性能器件制备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近期,该课题组在钙钛矿电池中电子传输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常规的钙钛矿电池一般使用N-型无机氧化物半导体如二氧化钛、二氧化锡等作为电子传输层。这种溶液涂布的无机半导体一般需要高温热处理工艺,不利于柔性电池的制备。同时,这些无机半导体对紫外光敏感,影响钙钛矿电池的光伏性能和稳定性。该研究采用原位环化聚丙烯腈作为电子传输层,取代传统的无机氧化物半导体制备高效和稳定的钙钛矿电池。科研人员将聚丙烯腈溶液涂布到导电玻璃基底上,通过热处理原位形成环化聚丙烯腈薄膜。这种原位环化聚丙烯腈覆盖度好,表现出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基于这种环化聚丙烯腈电子传输层的钙钛矿电池呈现出良好的光伏性能和稳定性。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