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兰州化物所采用3D打印柔性水凝胶前驱体制备复杂结构陶瓷》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7-11
  • 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聚合物衍生陶瓷在环境科学和生物医学等工程领域具有应用价值。然而,固有脆性和刚性的树脂基陶瓷前驱体难以实现结构层次跨越不同尺度的陶瓷构件,限制了复杂陶瓷器件的高精度制造。柔性聚合物陶瓷前驱体的变形能力为实现大跨度结构陶瓷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选择,但现有的陶瓷前驱体柔韧性和重构性差。因此,发展可3D打印的新型柔性陶瓷前驱体对制造复杂的无支撑、大跨度结构陶瓷器件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材料重点实验室3D打印摩擦器件组采用3D打印柔性水凝胶前驱体制备复杂结构陶瓷。该团队发展了利用3D打印水凝胶柔性骨架辅助高几何复杂性、高打印精度和形状保真度陶瓷成形的新方案。该方案解决了传统陶瓷制造因脆性和刚性导致的形状复杂性和尺寸收缩问题,在立体电路、生物医学和功能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应用价值。

    该团队受折纸/剪纸艺术的启发,以水性无机粘结剂磷酸二氢铝溶胶为水凝胶单体分散介质,将水凝胶单体和纳米陶瓷粉体混合来制备光敏性水凝胶陶瓷浆料;利用光固化3D打印获得了具有优异的延展性、形状适应性、抗疲劳性且可二次变形的水凝胶柔性骨架;依次经过脱水干燥、低温脱脂和高温烧结等步骤,实现了具有超低收缩、高陶瓷产率和形状保真度的悬空大跨度陶瓷结构。该工作设计的柔性水凝胶基陶瓷前驱体能够实现从平面形状到3D立体结构的转变,突破了传统硬质/脆性陶瓷前驱体制造复杂陶瓷结构的局限。

    生活中常见的大跨度悬空结构较难通过传统的光固化3D打印实现。为此,科研人员将柔性的二维水凝胶形状如圆柱形、线状、弹簧和漩涡经过挤压、编织、扭曲和拉伸等连续变形,可以重新塑造成具有多尺度和大跨度的复杂三维立体结构,如灯笼、中国结、弹簧卷和螺旋。

    基于这一方法,研究人员制造出无支撑且大跨度的陶瓷三维电路。这种陶瓷三维电路能够较好地点亮LED灯带。此外,研究发现,利用水凝胶柔性骨架的可变形性,可按需或个性化制造具有颅骨缺损形状的陶瓷结构以实现骨缺陷部位修复。同时,该陶瓷结构可以结合表面改性策略,设计并制备高性能的复杂结构催化陶瓷器件。这一器件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科研人员拓展了上述新方法在三维电路、生物医用及功能催化领域的潜在应用。

    光固化3D打印水凝胶柔性前驱体辅助制造复杂陶瓷结构的方案

相关报告
  • 《基于3D打印水凝胶用于柔性传感及脑电信号的采集》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1-12
    • 近年来,柔性电子在可穿戴设备、电子皮肤等众多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水凝胶为基质设计的柔性电子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柔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柔性传感器、柔性能源器件及人机接口等方面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PμSL)可快速制造并成型任意形状和定制设计的结构,为以水凝胶基质设计的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提供了灵活性和简便性。结合3D打印技术,并对水凝胶进行诸如超抗冻、超拉伸、导电等性能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水凝胶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近日,湖南大学王兆龙助理教授、段辉高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郑平院士等人合作,该团队基于摩方精密(BMF)超高精度光固化3D打印机nanoArch S/P140,开发了一种能够耐受-115℃极高导电能力的水凝胶体系,实现了极低温条件下的可穿戴设备运动信号检测及脑电信号高精度采集。文章以“3D Printed Ultrastretchable, Hyper-Antifreezing Conductive Hydrogelfor Sensitive Motion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 Monitoring”为题发表在Research(Volume 2020 |Article ID 1426078)上。其中,王兆龙助理教授及硕士研究生陈雷为共同一作。 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制造水凝胶结构,首先,作者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生成的3D模型按照特定层厚切片为一系列平行的二维数字图像,然后,这些切出来的2D图案被传输到DMD芯片上,DMD芯片通过2D图案的形状调节其上照射的紫外光(LED,405nm)。具有相应定义的2D图案的成形紫外光通过一个缩小透镜,该透镜将2D图像投影到具有缩小特征尺寸的水凝胶前体溶液上。图案化的紫外光照射将会使水凝胶前体溶液在相应区域发生局部聚合反应并成型附着在打印平台上。再控制降低打印平台,紫外光投影照射继续打印下一层。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整个水凝胶结构被制造出来(图1)。研究者引入亲水性的三元醇作为光引发剂TPO-L的良性溶剂,将不溶于水的TPO-L均匀分散在水中,提高光引发剂引发效率,结合光固化3D打印nanoArchS/P140设备的离型膜的快速离型,大大提高水凝胶的光固化速度;利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与水凝胶高分子链之间形成强烈的物理作用,从而提高3D打印水凝胶的拉伸性(2500%),并进一步提高其机械强度;三元醇和高浓度离子盐的协同作用赋予了水凝胶极佳的导电性和抗冻性(-115℃左右),3D打印水凝胶在极低温情况下仍然能够完成拉伸、弯曲和扭转的动作,并具有一定的低温导电性(图2)。 图1 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的水凝胶加工过程 图2 水凝胶的力学、电学和抗冻性能设计 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导电性能使其3D打印水凝胶能够作为应变传感器用于识别包括手指弯曲、发声及吞咽等人体运动信号(图3);水凝胶还可作为柔性电极检测和采集诸如人睁、闭眼时的脑/眼电信号(EEG/ EOG),当志愿者在闭上眼睛并放松时,脑电信号显示出明显的α波(8~13Hz),当志愿者睁开眼睛并积极思考时,脑电α波即刻消失并逐渐向β波(14~30Hz)方向移动。与当前最精确的传统脑电信号采集装置对比实验表明,新体系水凝胶可以准确采集大脑中的脑电信号,反映大脑活动的整体信息,显示出在人机交互,特别是低温领域的脑机接口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图4)。 图3 柔性应变传感器应用 图4 水凝胶柔性电极脑机接口应用 总而言之,本研究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引入亲水性的三元醇作为光引发剂TPO-L的良性溶剂,利用纳米羟基磷灰石提高拉伸性,并结合高浓度的离子盐和三元醇作为导电介质和抗冻剂,使得所开发的水凝胶体系具有优异机械、导电和抗冻性能,并且可作为柔性应变传感器实现对人体运动和微弱信号的实时监控,同时可进一步用作脑机接口,准确采集大脑中的脑电信号,包括α、β波以反映大脑活动的整体信息。本文提出的水凝胶在电子皮肤、人机交互甚至极低温情况下的可穿戴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微尺度3D打印技术的加入使得复杂3D结构多功能柔性电子和复杂脑机接口的快速制造成为可能。
  • 《苏州纳米所王锦/胡东梅AFM:凤凰涅槃法制备柔性、可赋型耐1300℃高温陶瓷气凝胶及其阻燃绝热涂料》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15
    •   阻燃、耐高温热管理材料在航空航天、建筑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气凝胶作为一类超低密度和超低热导率的多孔材料,在耐高温热管理材料的减重、瘦体等方面独具优势。然而高分子基气凝胶材料长期服役耐温极限一般在500℃以下,而无机氧化物等新型气凝胶,其高温下的结构稳定性、力学性能、以及密度与热导率等综合性能还待提升。此外,传统气凝胶由于极高的孔隙率导致其脆性大、难以二次加工等,因此如何实现对结构复杂的异型件进行极端高温热防护,也是有待突破的瓶颈。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锦等人设计了一种简便易行的策略来制备能够耐受1300℃高温的柔性可赋型陶瓷气凝胶。如图1所示,通过采用商品化的氧化硅气凝胶颗粒以及莫来石陶瓷纤维作为结构组份,用水溶性高分子将二者在水溶液中实现结构重排(前驱体溶液),形成类似鸟巢结构的交叉互扣的增强结构,最后定型干燥后采用明火将水性高分子祛除(凤凰涅槃法,图2),从而得到具有仿生鸟巢结构的柔性、轻质和可赋型的氧化硅-氧化铝复合陶瓷气凝胶(Fire-reborn silica-alumina hybrid ceramic aerogel, FR-SACA)。柔性氧化硅-氧化铝陶瓷杂化气凝胶(silica-alumina hybrid ceramic aerogel, SACA)密度极低,仅为0.01 g/cm3。在烧尽高分子基底后,生成了火重生的FR-SACA其密度最低为 0.007 g/cm3。此外,可将其前驱体溶液浇注到预先设计好的模具中,或直接进行刮涂可实现大规模生产。   FR-SACAs的结构完全由陶瓷纤维搭接而成,虽然整个制备过程没有引入化学反应,但类似鸟巢的结构不仅赋予了其一定的强度,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压缩回弹性,能够在80%的压缩应变下完全回弹。涅槃后的复合气凝胶在900℃范围内几乎没有任何质量损失,热导率也维持在0.04 Wm-1K-1以下(图3)。   为了验证FR-SACAs的高温隔热性能,对不同厚度的样品进行了酒精灯火焰和丁烷火焰隔热性能研究。采用红外摄像机连续监测了火焰暴露下FR-SACAs的动态温度分布,并在FR-SACAs的正反面安装热电偶,以测量实际温度并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当暴露在高温火焰(1300 ℃)中时,20 毫米厚的 FR-SACA 可保持稳定的隔热性能,温度降低 1179.6 ℃,比丁烷火焰温度降低 80% 以上(图4)。   此外,本工作制备的前驱体溶液能够直接作为耐高温阻燃隔热涂料使用。如图5所示,前驱体可以直接涂覆在字母(异性结构件)上,黏附强度达160 kPa。为了研究FR-SACA隔热阻燃涂料在更大范围内的效果,研究者制备了使用该涂料的纸房子,并在真实大火中进行燃烧。结果表明,涂有气凝胶陶瓷涂料的纸屋和未受保护的纸屋同时暴露在大火中,大火持续燃烧16 秒后,未受保护的纸屋被火焰烧毁,而涂有FR-SACA涂料的纸屋则未受影响;在约105秒的整个燃烧过程中,未受保护的纸屋被烧毁并化为灰,而涂有气凝胶陶瓷涂料的纸屋仍然完好无损。  本研究通过极为简单的纯物理过程构筑了具有轻质、柔性、耐极端高温、可赋性的陶瓷气凝胶及其涂料,制备方法有望连续化批量制备,可广泛应用于极端环境下的热管理应用。相关工作以Flexible and Transformable Ceramic Aerogels via a Fire-Reborn Strategy for Thermal Superinsulation in Extreme Condition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轻量化实验室硕士生程滢颖,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胡东梅项目研究员和王锦项目研究员。本工作得到苏州市科技局基础研究试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