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兰州化物所采用3D打印柔性水凝胶前驱体制备复杂结构陶瓷》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7-11
  • 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聚合物衍生陶瓷在环境科学和生物医学等工程领域具有应用价值。然而,固有脆性和刚性的树脂基陶瓷前驱体难以实现结构层次跨越不同尺度的陶瓷构件,限制了复杂陶瓷器件的高精度制造。柔性聚合物陶瓷前驱体的变形能力为实现大跨度结构陶瓷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选择,但现有的陶瓷前驱体柔韧性和重构性差。因此,发展可3D打印的新型柔性陶瓷前驱体对制造复杂的无支撑、大跨度结构陶瓷器件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材料重点实验室3D打印摩擦器件组采用3D打印柔性水凝胶前驱体制备复杂结构陶瓷。该团队发展了利用3D打印水凝胶柔性骨架辅助高几何复杂性、高打印精度和形状保真度陶瓷成形的新方案。该方案解决了传统陶瓷制造因脆性和刚性导致的形状复杂性和尺寸收缩问题,在立体电路、生物医学和功能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应用价值。

    该团队受折纸/剪纸艺术的启发,以水性无机粘结剂磷酸二氢铝溶胶为水凝胶单体分散介质,将水凝胶单体和纳米陶瓷粉体混合来制备光敏性水凝胶陶瓷浆料;利用光固化3D打印获得了具有优异的延展性、形状适应性、抗疲劳性且可二次变形的水凝胶柔性骨架;依次经过脱水干燥、低温脱脂和高温烧结等步骤,实现了具有超低收缩、高陶瓷产率和形状保真度的悬空大跨度陶瓷结构。该工作设计的柔性水凝胶基陶瓷前驱体能够实现从平面形状到3D立体结构的转变,突破了传统硬质/脆性陶瓷前驱体制造复杂陶瓷结构的局限。

    生活中常见的大跨度悬空结构较难通过传统的光固化3D打印实现。为此,科研人员将柔性的二维水凝胶形状如圆柱形、线状、弹簧和漩涡经过挤压、编织、扭曲和拉伸等连续变形,可以重新塑造成具有多尺度和大跨度的复杂三维立体结构,如灯笼、中国结、弹簧卷和螺旋。

    基于这一方法,研究人员制造出无支撑且大跨度的陶瓷三维电路。这种陶瓷三维电路能够较好地点亮LED灯带。此外,研究发现,利用水凝胶柔性骨架的可变形性,可按需或个性化制造具有颅骨缺损形状的陶瓷结构以实现骨缺陷部位修复。同时,该陶瓷结构可以结合表面改性策略,设计并制备高性能的复杂结构催化陶瓷器件。这一器件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科研人员拓展了上述新方法在三维电路、生物医用及功能催化领域的潜在应用。

    光固化3D打印水凝胶柔性前驱体辅助制造复杂陶瓷结构的方案

相关报告
  • 《基于3D打印水凝胶用于柔性传感及脑电信号的采集》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1-12
    • 近年来,柔性电子在可穿戴设备、电子皮肤等众多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水凝胶为基质设计的柔性电子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柔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柔性传感器、柔性能源器件及人机接口等方面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PμSL)可快速制造并成型任意形状和定制设计的结构,为以水凝胶基质设计的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提供了灵活性和简便性。结合3D打印技术,并对水凝胶进行诸如超抗冻、超拉伸、导电等性能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水凝胶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近日,湖南大学王兆龙助理教授、段辉高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郑平院士等人合作,该团队基于摩方精密(BMF)超高精度光固化3D打印机nanoArch S/P140,开发了一种能够耐受-115℃极高导电能力的水凝胶体系,实现了极低温条件下的可穿戴设备运动信号检测及脑电信号高精度采集。文章以“3D Printed Ultrastretchable, Hyper-Antifreezing Conductive Hydrogelfor Sensitive Motion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 Monitoring”为题发表在Research(Volume 2020 |Article ID 1426078)上。其中,王兆龙助理教授及硕士研究生陈雷为共同一作。 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制造水凝胶结构,首先,作者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生成的3D模型按照特定层厚切片为一系列平行的二维数字图像,然后,这些切出来的2D图案被传输到DMD芯片上,DMD芯片通过2D图案的形状调节其上照射的紫外光(LED,405nm)。具有相应定义的2D图案的成形紫外光通过一个缩小透镜,该透镜将2D图像投影到具有缩小特征尺寸的水凝胶前体溶液上。图案化的紫外光照射将会使水凝胶前体溶液在相应区域发生局部聚合反应并成型附着在打印平台上。再控制降低打印平台,紫外光投影照射继续打印下一层。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整个水凝胶结构被制造出来(图1)。研究者引入亲水性的三元醇作为光引发剂TPO-L的良性溶剂,将不溶于水的TPO-L均匀分散在水中,提高光引发剂引发效率,结合光固化3D打印nanoArchS/P140设备的离型膜的快速离型,大大提高水凝胶的光固化速度;利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与水凝胶高分子链之间形成强烈的物理作用,从而提高3D打印水凝胶的拉伸性(2500%),并进一步提高其机械强度;三元醇和高浓度离子盐的协同作用赋予了水凝胶极佳的导电性和抗冻性(-115℃左右),3D打印水凝胶在极低温情况下仍然能够完成拉伸、弯曲和扭转的动作,并具有一定的低温导电性(图2)。 图1 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的水凝胶加工过程 图2 水凝胶的力学、电学和抗冻性能设计 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导电性能使其3D打印水凝胶能够作为应变传感器用于识别包括手指弯曲、发声及吞咽等人体运动信号(图3);水凝胶还可作为柔性电极检测和采集诸如人睁、闭眼时的脑/眼电信号(EEG/ EOG),当志愿者在闭上眼睛并放松时,脑电信号显示出明显的α波(8~13Hz),当志愿者睁开眼睛并积极思考时,脑电α波即刻消失并逐渐向β波(14~30Hz)方向移动。与当前最精确的传统脑电信号采集装置对比实验表明,新体系水凝胶可以准确采集大脑中的脑电信号,反映大脑活动的整体信息,显示出在人机交互,特别是低温领域的脑机接口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图4)。 图3 柔性应变传感器应用 图4 水凝胶柔性电极脑机接口应用 总而言之,本研究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引入亲水性的三元醇作为光引发剂TPO-L的良性溶剂,利用纳米羟基磷灰石提高拉伸性,并结合高浓度的离子盐和三元醇作为导电介质和抗冻剂,使得所开发的水凝胶体系具有优异机械、导电和抗冻性能,并且可作为柔性应变传感器实现对人体运动和微弱信号的实时监控,同时可进一步用作脑机接口,准确采集大脑中的脑电信号,包括α、β波以反映大脑活动的整体信息。本文提出的水凝胶在电子皮肤、人机交互甚至极低温情况下的可穿戴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微尺度3D打印技术的加入使得复杂3D结构多功能柔性电子和复杂脑机接口的快速制造成为可能。
  • 《突破 | 我科学家首次实现水凝胶软电子器件3D打印》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2-21
    • 植入生命体的电子器件,可以是柔软而有温度的。记者从西湖大学工学院获悉,该院特聘研究员周南嘉团队开发了一种水凝胶支撑基质和一种银-水凝胶复合导电墨水,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通过3D打印制备出封装内部电路的一体化水凝胶电子器件,相关研究成果12月20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电子学》上。 “外来”的材料会被人体识别,产生一定的排异反应,比如治疗骨折用的钢钉、种植用的牙齿,乃至材质柔软的人工耳蜗。面对电子器件进入身体后的“尴尬”,水凝胶被科学家寄予厚望,因为它同时具备柔韧性和良好的生物兼容性。 “水凝胶无处不在,比如隐形眼镜、小朋友玩的水晶泥。”周南嘉介绍,传统的水凝胶电子器件,就是用水凝胶把电路“包裹封装”起来,在核心的电路部分,仍然是坚硬的金属。 研究团队此次突破点在于,把水凝胶电子器件中的金属部分也“统一”成水凝胶的状态。 研究团队首先在材料的设计方法上寻找突破,找到了海藻酸钙-聚丙烯酰胺双网络水凝胶并加以改造。据了解,将海藻酸钙和聚丙烯酰胺合成一整块水凝胶的方法,虽然常见但缺少灵活性。研究团队把这两种水凝胶的固化分成了两个独立步骤——先固化海藻酸钙,然后再“打碎”细化成为微凝胶微颗粒。 如此一来,这种凝胶颗粒中除了海藻酸钙,还包含了丙烯酰胺单体、交联剂和自由基引发剂,粒径在20微米左右,可以作为3D打印的“支撑基质”。打印完成后,可再通过加热引发聚丙烯酰胺的固化,让电子器件最终定型。 水凝胶导电墨水制备过程示意图(a)与水凝胶导电墨水打印示意图(b) 微凝胶颗粒是流体状态的,可以作为用来打印电子器件的“基质”,那能否通过改造,让这种微凝胶颗粒可以导电,用来打印电子器件的电路部分?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人员找到了突破点——将微凝胶颗粒与少量微米银片以及添加剂混合,制成导电墨水材料。这种导电水凝胶墨水可以通过嵌入式打印的方法,在微凝胶颗粒的基质中自由构建具有三维结构的柔性电路。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制备了可用于提供电刺激的全水凝胶电极,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术缠绕在小鼠的坐骨神经上。在1Hz频率的脉冲式电压刺激下,3D打印电极可在低达100mV的电压下引起小鼠腿部的规律大角度运动。作为对照的离子导电水凝胶的电极,在250mV的驱动电压作用下也只可勉强引发小鼠腿部微小的运动。 西湖大学博士后、论文第一作者惠岳表示,这一套技术方法,可以在个性化定制可植入电子器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