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1病人神经性疾病进展检测技术》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05-03-11
  • Although many CSF factors that have been cor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HAD simply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neurologic disease, several offer the possibility of either assessing active neurologic disease pri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e deficits or pinpointing important transitions in CSF viremia or chemistry that mark the beginning of neurologic decline. More longitudinal studi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utility of these measures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 or discontinuous nature of the disease process. Early warning signs of CNS disease will b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s newer and better CNS-targeted therapeutic agents become available and in effort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re-emerging disease after therapy withdrawal or failure.
  • 原文来源:http://www.aidscience.org/neuroaids/zones/articles/2000/06/DiseaseProgression/index.asp
相关报告
  • 《HIV耐药检测有助于艾滋病长期有效管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01
    •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 今年我国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艾滋病与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同属病毒传染性疾病,也是人类面向未来的重要疾病挑战。 目前,随着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普及大大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平均寿命,使艾滋病成为可治疗、可管理的慢性疾病。与此同时,随着HIV抗病毒治疗人群的不断累积及治疗时间的延长,HIV病毒耐药性危机等重大挑战也渐露端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卫健委艾滋病临床专家组专家张彤就艾滋病的防治给出如下建议: 四分之一感染者未检测,发现者多为中晚期 据了解,中国在1985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例以来,30多年间艾滋病感染病例快速增长,传播途径从最初的以吸毒共用注射器及不安全采供血为主,变为性传播、尤其是异性传播为主。目前,中国艾滋病的流行呈现总体低流行,局部高流行的特点,感染人群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从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20-45岁,但值得注意的是,14-20岁的年轻人和60岁以上老年人的感染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仍有很多病人没有被发现。”张彤主任说。来自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全国尚有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没有检测或不知晓自身感染状况,已发现感染者中疾病晚期比例较高。 及时发现并坚持治疗,寿命可接近非感染者水平 感染HIV是否影响患者的预期寿命2017年《柳叶刀》杂志曾发表一篇研究报告,称欧洲和美国感染艾滋病毒的年轻人预期寿命增加了10年,及时并坚持接受药物治疗的感染者预期寿命可接近非感染者。 中国自2003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至今,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张彤主任提到,“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开始接受治疗,真正地改善了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在药品种类上采用国产与进口结合的方式,加快了国际上新药物的引进,让更多的医生和感染者对治疗有了选择。” 变异将导致药物无效,耐药检测有助于长期管理 HIV感染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期间一旦HIV病毒发生基因突变,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将下降,将可能导致药物无效。 “从1987年第一个艾滋病抗病毒药物问世以来,到目前一共有30多个单体药,形成有限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HIV病毒变异是从刚开始感染病毒就存在的,当然大多数变异病毒对药物仍然敏感,但是随着耐药病毒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如果出现广泛耐药的病毒,将是对整个治疗体系的严重挑战。” 张彤主任表示,“耐药检测是一个很好的帮助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手段,可以更早发现潜在的耐药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病毒传播。对于艾滋病长期管理非常重要。” 二代测序技术更精准,商品化试剂已进入市场 HIV病毒耐药检测通常采用基因型或者表型检测,前者因相对便捷、成本较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目前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已把HIV病毒耐药检测环节调整到治疗方案制定之前。遗憾的是,国内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数量颇为有限,其中具备CD4检测能力实验室896个,具备病载检测能力实验室260个,而具备基因型耐药检测能力实验室仅38个。 目前,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在艾滋病的耐药检测中得到应用,从国外的经验看,二代测序技术能有效提升检测的敏感度,减少了人工操作(总计小于2小时)和检测周期(48小时)。“二代测序对实验室人员的要求也更高,需要对结果有很好的解读能力。北京佑安医院已经建立了这种技术。”张彤说。
  • 《利用石墨烯检测AL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2-10
    • 石墨烯的神奇之处不胜数——它可以使柔性电子元件成为可能,增强太阳能电池的容量,过滤最细的亚原子粒子,并彻底改变电池。现在,这种“超级材料”也许有一天会被用于检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根据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发表在ACS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这种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排除其他疾病。 ALS患者脑脊液加到石墨烯中,与多发性硬化患者加液或无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加液相比,石墨烯的振动特性发生了明显不同的变化。这些明显的变化准确地预测了这种液体来自哪种患者——ALS患者、MS患者或没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 石墨烯是一种单原子厚度的碳材料。每个碳原子通过化学键与其相邻的碳原子相连。这些键的弹性产生共振振动,也称为声子,可以非常精确地测量。当一个分子与石墨烯相互作用时,它会以一种非常具体和可量化的方式改变这些共振振动。 “石墨烯是仅有一个原子的厚度,所以分子表面相比是巨大的,可以产生一个特定的石墨烯声子能量的变化,我们可以测量,”维Berry说,副教授和芝加哥化学工程主管大学工程和作者在纸上。石墨烯振动特性的变化取决于添加分子的独特电子特性,即所谓的“偶极矩”。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分子引起的石墨烯声子能的变化来确定分子加入石墨烯的偶极矩,”Berry解释说。 Berry和他的同事使用石墨烯来识别脑脊液是来自ALS患者还是多发性硬化(两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还是来自没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由于ALS没有明确的检测方法,所以客观的诊断测试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开始接受治疗,从而减缓病情。 脑脊液取自人类大脑和脊髓资源中心,该中心储存来自死者的液体和组织。Berry博士、UIC医学院神经外科助理教授、脊柱肿瘤主任Ankit Mehta博士和他们的同事检测了7名没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的脑脊液;13名ALS患者;三名多发性硬化患者和三名未知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 “我们看到了石墨烯声子能量的独特而显著的变化,这取决于液体是来自ALS患者、多发性硬化患者还是没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Berry说。“当我们测试ALS患者的脑脊液时,我们还能够确定这种液体是来自55岁以上的人,还是来自55岁以下的人。”我们认为,老年和年轻ALS患者之间的差异是由我们获得的与遗传ALS相关的独特生化信号驱动的。遗传ALS通常在55岁之前出现症状,而散发性ALS则在晚年出现。 贝里认为,石墨烯利用了不同疾病患者脑脊液中独特的生物特征——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的组合。 “石墨烯的电子特性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直到最近我们才开始将其声子特性作为一种检测疾病的方法,”Berry说。“事实证明,石墨烯是一种用途极其广泛、能够准确检测脑脊液和整个细胞中疾病生物特征的仪器。” ——文章发布于2018年12月5日